王益庸

王益庸

王益庸(1977.3—),浙江富陽人。現為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杭州三國水滸文化研究會會長、杭州紅樓夢文化研究會會長、杭州西遊記文化研究會會長、浙江省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浙江省孫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富春江名人名勝研究會會長、富陽市中庸書畫院院長、富陽市文化交流促進會副會長和書畫委員會主任。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書畫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益庸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富陽洞橋
  • 出生日期:1977年3月
  • 畢業院校:嚴州師範學院
  • 代表作品:《孫權大帝》、《孫權文選》、《水滸與杭州》、《水滸爭鳴》
人物生平,個人著作,個人書法作品賞析,墨跡尋訪,王益庸墨跡尋訪記,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藝術似酒,聞之則迷,飲之則醉,作為富陽人,有責任宣傳孫權,寫書目的:正說歷史,糾正羅貫中觀點,王氏觀點:利用風勢火攻其實是周瑜的主意,

人物生平

1977年3月生於浙江杭州富陽市洞橋鎮,畢業於嚴州師範學院
王益庸王益庸

個人著作

編著有《孫權大帝》、《孫權文選》、《水滸與杭州》、《水滸爭鳴》等近20部,700多萬字。
.

個人書法作品賞析

橫幅類:
對聯類:

墨跡尋訪

王益庸墨跡尋訪記

早在三年前,我就知道王益庸這個名字了,但不知道他長得如何,經好友介紹,才真正認識了王益庸。王益庸,1977年3月生,浙江富陽人,為現代優秀作家、書法家。現為中國水滸學會副會長、杭州三國水滸文化研究會會長、杭州紅樓夢文化研究會會長、杭州西遊記文化研究會會長、浙江省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浙江省孫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富春江名人名勝研究會會長、富陽市中庸書畫院院長。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書畫委員會委員。編著有《孫權大帝》、《孫權文選》、《水滸與杭州》、《水滸爭鳴》等近20多部。
為了真正了解王益庸,我們對王益庸的墨跡進行了尋訪。無論是城鎮鄉村,亦或是山林人跡所至之地,都能尋見王益庸的墨跡,其遒勁厚重、氣沉雄渾的墨筆在不斷地演繹著精彩的書法神話。記者一行人開始了一段尋訪王益庸墨跡的奇妙旅程,起初我們鎖定的目的地是杭州市周邊地區。

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7月19日,晨光微亮,杭州下起了綿綿細雨,街道兩邊的樹在雨水的沖洗下顯得精神抖擻。人行車輛來往不斷,紛紛在路上街道上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記者一行人懷揣著忐忑而又興奮不已的心情,不由地抱怨起這令人無奈的路況,實在是尋訪心切,只好按捺住滿心的雀躍,佯裝鎮定,而心神卻早已飛去王益庸墨跡之所。
雨點放肆地擊打車窗,似乎在催促我們加快速度,漫長的路程,加之急切的心情,變得更漫長了。行至數里,終於到達第一站——位於富陽市東山村的延壽院。在我國,寺廟講究內斂含蓄,所以也就有了“深山藏古寺”一說,延壽院雖不算居於深山,但其地理位置高,依山傍水,環境清雅宜人 。現今,寺廟既是人們宗教信仰的皈依之地,又是歷史文化的匯聚之所。其中,書法是構成寺廟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對著延壽院的大門,顯眼的是兩側牆壁上的題字,“南無觀世音菩薩”,這是尋到的第一個王益庸墨跡。如此質感的書法,有一句話可以形容:空靈性至墨無語,古道禪清意更濃。入院後,只見一石塊上刻著碩大的“佛”字,仍舊出自王益庸之手,其中溢出的正氣和陽剛之氣,不免令人嘆服。煙亦氤氳,雨亦纏綿,幾多朦朧,多少期盼。約摸竹林深處,記者欣喜地發現一石碑上刻著的分明是王益庸的落款。書法氣大意深,雄闊豪放,惹得記者一行人興致更高漲,連忙驅車前往尋找下一個驚喜。
愈行,天氣竟慢慢放晴了,不知是地區差異呢,還是天氣本來就多變。一路尋到新登淥渚鎮,我們收穫了多處墨跡,花港大酒店前的“花港”、 “富陽市淥渚鎮蓮橋村”、“大螺山公園”、“富陽市新登鎮第二國小”、廊橋“八仙橋”。“一水中兮疑是人間仙境,二橋飛架宛如天半長虹”,這是題在八仙橋上的詞,字句犀利,洋洋灑灑幾個字,已將眼下所見盡收其中。據了解,淥渚鎮為弘揚孝道文化,結合歷史和民傳,成立了“周雄研究分會”和“周雄紀念館”, 人們總是念念不忘周雄的重孝精神,代代相傳著許多動人事跡。在“周雄紀念館”內,有許多國內外的書畫名家留下的珍貴墨跡,王益庸便是其中的一位,“大宋敕建周公雄大孝子坊”、“周顯靈王殿”,為周雄孝道事跡,為傳統孝道文化讚頌題詞,增光添輝。

藝術似酒,聞之則迷,飲之則醉

陶醉於書法世界中的我們繼續尋覓,行至富陽洞橋鎮,略有領會到當地的山水之奇、人文之美。洞橋鎮是唐朝大詩人、道學理論家、氣功養生家施肩吾故里,在147平方公里行政區域範圍內,有著“三山三泉三莊二寺一島一湖一館”自然人文景觀,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曾駕臨,宛若藏在富陽西北山區的一顆明珠。據了解,同是洞橋人的王益庸還主編了一本《施肩吾集》,以此來弘揚並研究施肩吾。可以說,王益庸在感懷先人藝術成就的同時,將中國漢字這一造型藝術發揮到了極致。在洞橋鎮的省道旁,“政通人和”四個字赫然醒目,其筆法豐實,精氣內斂,以凝重為追求,更顯力量。這“政通人和”,不僅是王益庸對於故鄉的熱愛,更是對於故鄉人文精神的抒發,政事通達,人心和順,頗具幾番韻味。
生活中的一切體味,心靈深處的感受,都有可能通過敏感的書法藝術家,將其貫注於柔軟的筆毫。極天地大觀,得山水清氣,眼前的景象:河流輕淌,江邊幾人垂釣,一亭名曰“五鳳亭”立於江邊,與山色映襯,這不,引來了人們駐足停歇。聯想到當初王益庸行至於此,也為眼前景象傾心,故為之書名。翰墨鑄情 ,寧靜致遠。富有文氣的書法與山水清氣,兩者是相得益彰,引人入勝。
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孫權研究的王益庸,也為孫氏宗祠作畫題詞。據了解,孫氏宗祠於2004年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與研究者付出的辛勞是分不開的。走進孫氏宗祠,濃濃的文化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映入眼帘的是大廳樑柱上金燦燦的題字。再前行至內堂,則能看到王益庸為致敬先人留下的畫作。這些是精妙的心靈痕跡,是一個藝術愛好者在用自己的方式來為歷史事跡、為先人謳歌。
流連於書畫世界一整天,恍然發現暮色漸濃,天色暗了,我們只好收住內心那意猶未盡的好奇,宣布王益庸墨跡尋訪暫時告一段落,但其墨跡遠遠不只這些。藝無止境,情系丹青。我想,這正是王益庸的寫照,他對於書法藝術的酷愛以及付出都是很單純的,也因此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創作中。
(記者楊曲 徐茂超報導)知名作家王益庸60萬字著《孫權大帝》為孫權正名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吳國的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建安五年(200),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曹操表其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他招賢納士,鎮撫山越,逐步增強實力。建安十三年(208),聯合劉備,打敗曹操於赤壁。建安二十四年(219),襲奪荊州,擒殺關羽,全據長江之險。黃武元年(222),大敗劉備於夷陵。黃龍元年(229)稱帝於武昌,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摘自《三國演義大辭典》第141頁,沈伯俊、譚良嘯編著,中華書局2007年7月出版】
王益庸,浙江富陽人,是新時代嶄露頭角的書畫家、現代優秀作家,致力於孫權研究多年,如今已成果顯著,於2005年推出了他的首部長篇歷史小說《孫權大帝》第一卷《赤壁之戰》,該書60萬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為富陽人,有責任宣傳孫權。”王益庸說,國內對於三國人物的研究,比如曹操、劉備的小說、傳記已經是遍地開花,但有關孫權的研究資料卻是少之又少,小說、傳記更是不知從何提起。“孫權既是歷史名人,又是富陽人,我覺得每個富陽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宣傳他,再現他的生活,使之成為富陽旅遊文化的一張品牌。”王益庸如是說。
2001年,王益庸開始收集整理有關孫權的資料。他出去採風考察,首先就想到了孫權的墓葬地——南京;他常常去每個圖書館、檔案館,借閱關於孫權的書籍;他還委託全國各地的朋友,購買、收集孫權的資料。
2002年7月,他開始著手創作《孫權大帝》。他制訂了一年的計畫表,規定自己每天起碼寫3000字,否則寧可整晚不睡。他的這份執著,得到了當時富陽市委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於是,《孫權大帝》的創作開始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有人說,成功的先決條件,是不變的信心,堅強的意志。歷時三年半,2005年12月,由王益庸著的《孫權大帝》第一卷終於問世,這是多少個日夜的堅守。或許,作為旁人,我們不能很透徹地理解那份心情,但是品讀著《孫權大帝》,我們卻可以很深刻地體會到字裡行間的用心。
為大眾普遍認知的孫權,是羅貫中筆下的孫權。然而,王益庸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主觀的東西、假的東西、移花接木的東西太多,誤導後世的東西太多:劉備是正統;關羽缺點很多,卻能成神;諸葛亮沒那么本事,可“草船借箭”、“借東風”等都到了他的身上······王益庸強調說,寫這本書的目的是:正說歷史,糾正羅貫中的觀點。
《孫權大帝》內容提要中說:三國是一個轟轟烈烈、人才輩出的時代。孫權在三國時期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鼎立三國主角;政治謀略一流;外交最出色;軍事不遜色;開發夷洲(今台灣)影響最久遠。然而,孫權的這些特質在羅貫中的筆下似乎表現的有些許隱晦。
“孫權作為歷史文化名人,我希望其他人能通過富陽了解孫權,通過孫權來了解富陽。我是富陽普通市民中的一員,只希望為孫權文化做點事情。”王益庸說。
王益庸著《孫權大帝》這本書,就是在為孫權正名。(文/楊曲)三年半熬出60萬字小說《孫權大帝》為孫權正名 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孫權研究的富春江名人名勝研究會會長王益庸,日前推出了他的首部長篇歷史小說《孫權大帝》第一卷《赤壁之戰》。該書60萬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為富陽人,有責任宣傳孫權

王益庸說,國內關於曹操、劉備的小說、傳記都已經出版,但有關孫權的研究資料卻很少,小說、傳記也還沒有問世。“孫權是富陽人,我覺得每個富陽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宣傳他,再現他的生活,使之成為富陽旅遊文化的一張品牌。”王益庸說。
2001年,王益庸開始收集整理孫權的資料。他和妻子去採風旅遊,首先就想到了孫權的墓葬地——南京;他常常去各個圖書館、檔案館,借閱關於孫權的書籍;他還委託全國各地的朋友,購買、收集孫權的資料。
2002年7月,他開始著手創作《孫權大帝》。他制訂了一年的計畫表,規定自己每天起碼寫3000字,否則寧可整晚不睡。
他的創作想法,也得到了當時富陽市委主要領導的支持。

寫書目的:正說歷史,糾正羅貫中觀點

《孫權大帝》內容提要中說:羅貫中誤導後世的東西太多:劉備是正統;曹操梟而*;孫權是配角;關羽缺點多,卻能成神;諸葛亮沒那么本事,“草船借箭”、“借東風”等都到了他的身上......
王益庸說,孫權在三國時期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鼎立三國主角;政治謀略一流;外交最出色;軍事不遜色;開發夷洲(今台灣)影響最久遠。
“孫權作為歷史文化名人,我希望其他人能通過富陽了解孫權,通過孫權來了解富陽。我是富陽普通市民中的一員,只希望為孫權文化做點事情。”王益庸說。

王氏觀點:利用風勢火攻其實是周瑜的主意

王益庸說:“赤壁之戰,大家都認為是諸葛亮借東風火燒烏林,其實不然。的確,風造就了赤壁大戰,但風從何而來呢?”
他認為,東南風形成的真正原因是:赤壁烏林一帶在十一月中下旬,每年都會出現數日溫度較高的大晴天,加上赤壁一帶是長江的急轉彎處,其地理又是在東吳水師基地鄱陽湖的正西方。鄱陽湖的湖面相當寬廣,水又有調溫的功能。依天氣原理,兩地氣溫達到一定的差距時,鄱陽湖湖面上的冷空氣就會向氣溫較高的赤壁方向移動,就形成臨時性的東南風。周瑜在鄱陽湖訓練水師之時得孫權急召,就已預計到了東吳水師溯長江而上,逕自到達赤壁,等候曹操到來,就可以把跟曹操決戰拖延到十一月中下旬,從而利用突發的東南風進行火攻。赤壁一帶有臨時的東南風,這對曹操、諸葛亮等北方人來說,距離長江有數千里之遙,是不太可能知曉的。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主要作用其實只是幫劉備促成了孫劉聯盟。
“孫權、周瑜要想打敗勢如破竹的曹軍和有軍事才能的曹操,這東南風,可是惟一的秘術了。”王益庸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