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白淵

王白淵(1902年11月3日-1965年10月3日),台灣彰化二水人,新詩詩人,日文世代作家。王自台北師範學校畢業後,於1923年赴日本深造,後於日本國立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曾任教於日本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等。1931年出版個人詩集《荊棘之道》(蕀の道),1932年與東京台灣文藝同人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創辦《福爾摩沙》,左翼青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白淵
  • 出生日期:1902年11月3日
  • 逝世日期:1965年10月3日
  • 籍貫:台灣彰化二水
人物簡介,職業生涯,

人物簡介

日據時期台灣反日愛國文學家、新文學運動代表人物。
台灣彰化人,台北師範學校、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留日期間參加新文學運動,積極參與創辦《台灣文藝》《福爾摩沙》等進步刊物,組織發起台灣藝術研究會。後在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任教,經常發表詩作,表達對日本殖民暴政的不滿和反抗。1931年出版日文詩集《荊棘之路》。1937年7月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激於愛國義憤,譴責日本出兵中國,遭日本警方拘捕。出獄後到中國大陸,執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秘密從事蒐集抗日情報工作,案發被捕拘禁8年,獲釋後返台。台灣光復後,任《新生報》編輯,1965年去世。著有《圖案概論》《台灣美術運動史》《唐璜與彭尼》等著作。

職業生涯

王白淵在這段“不能不寫詩的生活”中,完成了一本詩集《荊棘之道》。
畢業後,他任教於岩手縣女子師範學校,1932年加入“台灣人文化圈”,因成員中有人參加“反帝遊行”全體被檢舉,受累入獄,也因此丟了教職;被釋後,生活窘困,而不得不與日籍夫人仳離,直奔十里洋場——上海。 留滬期間,先任職於華聯通訊社,“以無線電接聽日本訊息,將之譯成中文,提供給中國有關機關”。1935年,受聘於上海美專擔任團案系教師,生活安定後,和大夏大學的一位四川籍女生結婚。“八一三事變”爆發,他本想往後方,但是太太預產期近了,只得逃難到法國租界,但日軍仍不放過他,以抗日份子罪名逮捕他,判刑8年,送他回台北服刑,又使他因之妻離子散。 王白淵是三○年代在東京的文化、文學界積極而活躍的分子。僅出版三期的《福爾摩沙》,王白淵一共發表了三首詩和一篇小說。 《唐璜與加彭尼》是王白淵一生中,唯一的一篇小說,在世俗和道學家眼裡,“唐璜”是玩弄女人的敗家人,“加彭尼”則是強盜集團的首領,作者讓這兩個各有自己天地、井水不犯河水的人相遇,因演變出一番故事,也是一堆新的道理來,所以這是一篇旨在表達作者某種辯證式的人生見解,演繹出來的諷世寓言小說。“唐璜”認為自己是因為追求真愛卻不可得而流浪人間。“加彭尼”說自己是因為看到有人貪婪無饜,吸取別人膏血,卻受到法律保護,擠身上流社會,形成大盜賊是道德的,小盜賊卻是罪惡的,氣不過才以身試法、親自表演有組織的犯法。“加彭尼”是當時家喻戶曉的美國黑社會首領,這是一篇別開生面的“虛構”,顯示作者對文學的浪漫情懷,手法、構想都極為大膽,可惜後來沒有在小說方面繼續發展。 王白淵的詩細胞覺醒得甚早,加入“東京台灣藝術研究會”之前,一九三一年,就在盛岡出版過詩集——《荊棘之道》。有人說,這本詩集的題名“如同暗示著未來離奇遭遇似的”。其實,從他的現實人生充滿跳動的步伐,就可以觀察到他不喜循常軌行走、勇於追求、勇於冒險的性格。或許他的豐沛動力,正因為他有一顆不肯安定的靈魂。王白淵到東京不久,就加入東京的一些文藝愛好者發起的小團體“台灣人文小組”,因而遭到逮捕。這也是“台灣藝術研究會”成立之際,成員都是學生,他們一致同意將團體定位為“文藝派”的原因,主張運動應顧及學籍,就是怕重蹈被捕的覆轍。旅遊時住在上海,王白淵以“抗日分子”被捕,被判八年懲役,被送回台北坐監,入獄六年後釋放。 王白淵坐了6年牢後,還了自由身後,進《台灣日日新報》服務,不久他和倪雲娥小姐結婚。戰後,留在《新生報》任編譯部主任。光復初期,社會的蕭條景象,使王白淵在“求好”的心情下,於1946年10月第7期《新新》雜誌寫了一篇:《獻給青年諸君》,他一開頭即引用當時任職聯軍總司令部一位中國通副官的話:“日本這個國家今天淪為四等國,國民卻屬一等國民;反觀中國,今天它已列為一等國了,國民卻連四等國民都不如。”可見他愛之切,責之深的心情。以後,他又因政治因素坐了牢,然而他對推展台灣文化的信念,始終不變。這位文化鬥士不幸於1965年病逝台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