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痹

王痹是一種沒有傳染性的所屬神經內科的疾病。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王痹
  • 所屬科室:內科 - 神經內科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 命名:1983年
名稱由來,配方,

名稱由來

焦樹德老即用《金匱要略》桂枝芍藥知母湯隨證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病,常常取得理想的療效。並把桂枝芍藥知母湯和《和劑局方》的虎骨散合併起來進行隨證加減,定名為補腎祛寒治堰湯。同時把具有肢體關節變形,骨質受損的痹證命名為“王痹”。1981年12月在武漢市召開的“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上,宣讀《王痹芻議》。
1983年中華全國中醫內科學會痹證學組採用了“王痹”這一新病名,以補腎祛寒治杜湯為主商訂科研處方,進行下300多例的臨床觀察.研製了“九王痹沖劑”這一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藥,經遼寧省本溪市第二製藥廠批量生產,現已多次獲獎並被評為國優產品而獲全國優質產品銀獎,暢銷國內外,一直供不應求。

配方

補腎祛寒治王湯:
組成:補骨脂9~12克,熟地12~24克,川斷12~18克,淫羊藿9~12克,制附片6~12(用15克時,需先煎10~20分鐘),骨碎補l0~20克,桂枝9~15克,赤、白芍各9~12克,知母9~15克,羌、獨活各l0~12克,防風12克,麻黃3~6克,蒼朮6~l0克,威靈仙12~15克,伸筋草30克,牛膝9~15克,炙山甲6~9克,地鱉蟲6~10克等,還可加用透骨草20克、尋骨風15克、自然銅(醋淬、先煎)6~9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