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訓墓

王汝訓墓

王汝訓墓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沙鎮王樓村東南一公里,郭莊村西200米處。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20年),坐北面南,南北長200米,東西長80米。原墓前有神道,神道兩側有石馬、石羊、石豬、翁仲、墓表等依次排列。現有石桌兩個,石桌四周浮雕及花草明顯。石碑三通,其中兩通為贔屓袞龍碑、主要記述王汝訓的生平簡歷,讚揚他為官清廉,剛直不阿。碑文由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葉向高所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汝訓墓
簡介,人物簡介,王汝訓家廟,王汝訓故居,

簡介

據縣誌載:“王汝訓,字師古、號泓陽,東昌府區沙鎮鎮王樓村人,明隆慶五年(1572)進士,歷任元城縣令、刑部主事、右副都御使、浙江巡撫等官職”。這對明清家族墓地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對石刻造像的研究也是重要實物,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地現存站立的石碑三通, 石桌兩張,石桌四周浮雕及花草明顯,贔屓2個。王汝訓墓雖然已嚴重破壞,但大體輪廓尚存。
多年以前,整個墓地規模較大,在墳墓南側的石碑前依次排列有成對的石羊、石豬、石人、石猴、石馬、石獅等眾多石像,再早之前,石馬南邊還立有幾米高的石牌坊,場面非常壯觀。由於年代久遠,一些石碑被風化,石牌坊歪倒了。“文革”期間,王汝訓的墓地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一些石像被砸,石人、石豬、石羊等被埋入地下。
對於石馬和石猴,王汝訓家鄉王樓村的很多村民還有印象,王樓村現保存有僅存的一張石馬的照片,僅從照片中便能看出石馬偉岸雄壯,雕刻細膩,栩栩如生,高2米有餘。
僅存的一張石馬照僅存的一張石馬照
僅存的石馬於農曆1998年12月26日晚上被盜走。據村民們講,在石馬丟失的前幾天,就有村民發現石馬被挪動的痕跡。為了更好地保護石馬,王汝訓後人、時任村支部書記王孝元組織村民每晚輪流守護,準備將石馬拉回村去,但一個石馬就重達三四噸,正在他們尋找合適的工具時,是夜,石馬被強行劫走。
這些年來,村民們一直在追尋石馬下落,但始終沒有結果。

人物簡介

王汝訓,1551—1610,字師古,號泓陽,東昌府區人。自幼篤學,師從穆孔暉,理學造詣頗深。明隆興五年(1571)中進士,授元城(今大名縣)令。萬曆初年,入京先後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光祿少卿、吏科給事中、太常卿、太僕卿、光祿卿等職。他為官清廉,家中清貧;萬曆二十二年(1594),改任左僉都御史、進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撫。後出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工部右侍郎,署部事。他主持南京工部一年多,竭力清除舊弊,節約冗費數萬兩。他死後,贈工部尚書,謚曰“恭介”。他家居期間,從事著述,編纂《東昌府志》22卷,又有《疏草》二卷,文集詩稿藏於家未及編刊。他潛心研究理學很有聲望,後人稱他為明儒“七先生”之一。

王汝訓家廟

王汝訓家廟原為後人供奉王汝訓神位、依時祭祀之地。為一進院落,一院一門,現存三間古式瓦房,磚木結構,起脊扣瓦,氣勢不凡,院內青石鋪地,大門前原有石獅一對,現已遺失。廟內原供奉王汝訓神像及王氏家族的家譜,神像於“文革”期間焚毀,時過境遷,現廟內已空無一物。前些年有東西各三間偏房,為村中國小之用,後拆除。近年家廟經修繕,已恢復原貌。

王汝訓故居

王汝訓故居位於家鄉沙鎮王樓村中,其後代各支只有長支才能住大門裡。現只保存大門,古樸厚重,木門厚框,石獅把門,前些年尚有石墩,現僅剩門楣。
王汝訓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