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軍(河北人民廣播電台製片人)

王永軍,1971年9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大學文化 1996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廣播電視專業畢業後到河北電台工作 現任河北人民廣播電台製片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永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71年9月出生
  • 職業:河北人民廣播電台製片人
  • 畢業院校:中國人民大學
人物介紹,人物事跡,
王永軍

人物介紹

王永軍同志從參加工作起,就把重振廣播輝煌當成自己的追求,十年如一日,一直奮戰在新聞采編一線。他多次承擔省或電台分派的各種危難險重的採訪工作,採訪足跡已遍布全省130多個縣市,采寫的稿件多次受到省和各廳局領導的批示、表揚。連續7年獲得6項國家級政府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獲獎檔次和數量在全國廣播界名列前茅。2002年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王永軍創辦了全國省級電台第一個輿論監督熱線類直播節目《陽光熱線》,並創造了13項河北省和全國之最,成為全國新聞改革的一面旗幟。王永軍本人也多次受到省領導和國家廣電總局領導的表揚,多次立功受獎,並獲得“河北省第二屆優秀新聞製片人”、“省直機關抗擊非典鬥爭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2000年,他破格晉升為中級職稱,2005年又以全台第一的成績通過副高職稱的審核,被評為主任編輯。其事跡被河北電視台《新聞聯播》、《新聞廣角》等節目多次報導。

人物事跡

1996年7月,大學畢業的王永軍來到了河北電台工作。當時廣播正處於歷史最低谷,聽眾群在減少,社會的關注度在降低,外面的人不願進來,大量的廣播人才流向其它媒體。河北廣播作為“廣老三”更是處於媒體邊緣化的境地。作為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是想辦法調往別的單位,還是留下來為廣播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永軍毅然選擇了後者。
“我就不信乾廣播沒有出路”,這是王永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沒有弱勢的廣播,只有弱勢的廣播人”,從跨進廣播大門的那天起,王永軍就決心用自己的努力,重振廣播的輝煌。
1998年4月,畢業不到兩年的王永軍參與創辦了河北電台歷史上第一個輿論監督類節目《今日焦點》,並采寫了第一篇報導《國道不是搖錢樹》,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節目一炮打紅。隨後又采寫了《小康村盼電》、《看誰敢曝我的光》、《事跡材料背後的“事跡”》、《省會水源憂思錄》、《聯合收割機究竟還能走多遠》、《一場不同尋常的交通肇事風波》等一大批輿論監督報導和在社會上有廣泛影響、領導關心、民眾關注的反映社會熱點、難點的話題報導,社會效果顯著,《今日焦點》和河北電台的社會影響力也不斷提升,《今日焦點》也連續兩屆被評為河北省知名欄目。
從1998年參與創辦《今日焦點》開始,王永軍從一個年輕的編輯、記者逐漸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節目監製(製片人)。2002年6月,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王永軍和同事們率先打破了省級電台不適合開辦《陽光熱線》類節目的思想禁區,創辦了全國省級電台第一家早間黃金時段輿論監督類熱線直播節目《陽光熱線》,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事實也證明,正是王永軍和同事們的大膽創新和不斷的探索,把河北的廣播事業重新推向了一個高峰。
王永軍把對廣播的摯愛融入到了品牌節目的創建中。創辦並負責《陽光熱線》以來,他殫精竭慮,全身心撲到了節目上,不斷創新節目理念、改進節目形式、豐富節目內容、打造節目品牌:先後推出了《陽光論壇》、《陽光簡訊》、《陽光跟蹤》、《陽光反饋》、《陽光回訪》等一系列子欄目,形成了節目的“規模效應”和“集群效應”;充分發揮廣播媒體的獨家強勢,形成了主持人、廳局領導、部門行業、廣大聽眾和採訪記者之間的多重、立體、全方位互動;舉辦河北廣電系統最大規模交叉立體互動直播活動,實現了固定直播間和移動直播間的有機結合;多個廳局聯合上線,產生了“1+1〉2”的效果;地市領導走進直播間,實現了節目的“條塊結合”;打造“大廣播格局”,在全國率先發起並舉辦了全國省級電台《陽光熱線》類節目論壇暨首屆年會;橫向聯合,實現了與全國各省級電台之間的聯動;註冊“陽光熱線”商標,為節目品牌化運作奠定了基礎;創新輿論監督模式,有效實現了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人大監督的完美結合;拓展廣播媒體功能,使廣播不僅僅是“耳目喉舌”,還成為黨委政府的“施政工具”。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王永軍的帶領下,《陽光熱線》和河北電台的社會影響力和公眾知名度持續攀升,已先後有9位省級領導和省直54個部門的500多位廳局級領導走進直播間,為民眾解決實際問題9700多個,處理相關資金及退還不合理費用2億多元。作為河北省的一項重點工作,《陽光熱線》也多次被列入河北省委、省政府紅頭檔案;據權威調查部門多次跟蹤統計,《陽光熱線》每次節目都有一萬多人(次)撥打電話;省長季允石經常收聽節目,省委副書記、省紀委書記張毅更是節目的忠實聽眾,並經常對節目做出具體指示;《陽光熱線》平均每天收到民眾來信30多封,開播以來共收到錦旗鏡匾150多面,表揚信1500多封;《陽光熱線》還被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專家和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列為一項研究課題……
《陽光熱線》也成為全國新聞界的知名品牌,創造了河北乃至全國新聞界的多項之最,為河北、河北新聞界、更為河北廣播界爭得了榮譽。
從“霞光一縷”到“陽光燦爛”,目前已有28家省級電台和18家紀委系統領導來河北考察學習,30多家省級電台相繼開辦了此類節目;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台、中央電視台等20多家中央和省級新聞媒體多次採訪報導,形成了影響全國的“《陽光熱線》現象”,成為繼1986年廣東“珠江模式”、1992年上海“東廣模式”之後,引發全國廣播界第三次改革浪潮的河北“陽光模式”。
中國廣播電視協會副會長郭寶新稱《陽光熱線》“代表了當代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品牌建設的最高成就”。中廣協會副會長王甘文也讚譽《陽光熱線》“中國新聞改革的一面旗幟”、“正在中國廣播史上書寫著光輝的篇章”。包括省委書記白克明、省長季允石在內的10多位省領導以及中央辦公廳、中紀委、中宣部、監察部、國務院糾風辦和國家廣電總局領導也多次肯定表揚,張毅副書記更是強調:“《陽光熱線》已經不是電台的一個節目,它是省委省政府的節目,是代表省委省政府在‘陽光施政’”。王永軍用成績證明了“乾廣播照樣能幹出一番事業”。
打造“陽光團隊” 塑造“陽光精神”
優秀的節目需要一支優秀的團隊,優秀的團隊離不開敢於創新、團結奉獻、拼搏向上的團隊精神。作為《陽光熱線》和《今日焦點》這兩個名牌節目的製片人,王永軍同志著力培養和打造一支“陽光團隊”和賦予這支團隊的“陽光精神”。王永軍負責的節目組有10個人,平均年齡26歲,大多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又多是臨時工、協定工,每天要負責30分鐘《陽光熱線》和10分鐘《今日焦點》的采、編、製作、播出,任務重、要求高。王永軍同志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領導要身先士卒,幹活要乾最多,拿的要相對最少”。王永軍率先垂範,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王永軍獎金係數比較高,每月都要多發幾百塊錢,可王永軍每個月都要把這部分錢拿出來用於部門考核。
向管理要品牌,從制度中找效益。王永軍還不斷進行制度創新。他負責的節目組在河北電台率先實行了工作量量化考核,把不同工種、不同性質的30項都量化成了分數,每月上牆公示並與效益工資掛鈎,同時實行了末位淘汰制、內部待崗制和月末評獎一票否決制,在正面激勵的同時建立負激勵機制,公開、公平、科學、規範,把一切都納入到制度化管理軌道。王永軍採取的量化考核辦法多次受到省委宣傳部領導和局台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介。
正是大家互幫互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王永軍所負責的節目組團隊精神和團隊意識進一步強化,形成了濃厚的“比學趕幫超”的良好風氣和氛圍。節目組也被評為2005年“省直青年文明號”,2004、2005年兩次被授予“河北電台實績突出單位”。
2004年11月8日記者節,張毅副書記專程看望並慰問了《陽光熱線》節目組工作人員,和節目組全體親切座談近四個小時。座談中,張毅副書記對王永軍同志和節目組成員的奉獻精神和工作業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代表省委、省政府連續三次向節目組人員“表示敬意”。
工作兢兢業業 奉獻無怨無悔
熟悉王永軍的人都知道,王永軍在工作上是出了名的“拚命三郎”。他有句口頭禪:“年輕人就應該多乾點”,多年來,他以部為家,愛崗如家,始終實踐著一個新聞工作者應具有的職責。
王永軍到河北電台後,憑藉紮實的基本功和務實肯乾的工作作風,很快得到了電台領導和廣大同事的認可。1997年6月,王永軍在20天裡采寫各類體裁報導34篇(月任務量為5篇),創下了河北電台新聞部月發稿量歷史之最;1998年1月參加張北抗震救災報導,在近零下四十度的嚴寒中,王永軍頂著白毛風和漫天的雪花,帶著一名司機跑遍了災區的每個村莊;1998年3月,到邯鄲磁縣暗訪公路三亂,在雨雪紛飛的107國道上連續3個夜晚,采寫了河北電台歷史上第一個輿論監督節目《今日焦點》開播的第一篇報導《國道不是搖錢樹》。1998年11月,王永軍冒著生命危險到保定滿城縣一造紙廠,採訪造紙廠廠長野蠻對待輿論監督的報導《看誰敢曝我的光》,當時的省委書記、宣傳部長、政法委書記等領導紛紛作出批示,相關責任人被追究刑事責任。從1998年到2002年,王永軍連續五年頂著炎炎烈日隨我省收割機赴河南麥區採訪跨區作業。1999年6月,他隨同趙縣到河南許昌的收割機車隊採訪,和機手們一路同吃同行,隨時回傳現場報導。緊張的工作讓他兩天兩夜沒合眼,剛到目的地,就累得一頭扎到路邊睡了過去。2000年3月,王永軍從石家莊黃壁莊水庫出發,冒雪沿冶河、姚河、桃河溯流而上,一路追蹤到山西陽泉,行程上千公里,采寫了系列報導《省會水源憂思錄》,在冶河邊上採訪時,一不小心滑到了臭烘烘的水裡,當時氣溫極低、寒風刺骨,為了錄到來之不易的寶貴的音響,王永軍硬是帶著一身冰冷的泥水照常採訪,報導播出後,使省會飲用水源問題很快得到解決。2001年7月,他到基層搞“思想政治工作採風”,在三十多度的高溫下,從邯鄲涉縣一路走到了滄州的黃驊港,行程1500多公里,走了4市15個縣,歷時21天,共播發口頭報導25篇。渴了買瓶礦泉水,餓了在路邊小店隨便吃一碗炒餅,累了就乾脆在路邊找一片陰涼蓆地休息一會兒。2003年4月,抗擊“非典”的鬥爭剛剛打響,當時他的扁桃體正嚴重發炎腫大,已經影響到正常呼吸和食物吞咽,省二院和省四院的醫生都勸馬上動手術,可他思前想後,覺得要動手術就勢必會影響工作,自己決不能在這個嚴峻時刻倒下,他謝絕了醫生和同事的勸告,帶著重病又投身於緊張而危險的“抗非”前線,一乾就是三個月,他深入到邯鄲、邢台、石家莊等疫區一線和省胸科醫院、省兒童醫院等多家定點醫院,采寫、編輯、主持了一大批來自“抗非”第一線的報導,受到省領導表揚。2004年1月,王永軍冒著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到張家口壩上采寫胡錦濤總書記慰問張家口乾部民眾的報導。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三,采寫了系列報導《沿著總書記的足跡》,在省級新聞媒體中最早播出,受到省委宣傳部張群生部長的批示表揚。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是團團圓圓、其樂融融,而王永軍在向編輯部傳完稿件後,已經是深夜十點了,賓館和飯店早已關了門,他只得到外面小店裡買了兩包速食麵和一包榨菜,度過了猴年的除夕夜。
走上節目監製的崗位後,王永軍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既要負責《陽光熱線》和《今日焦點》兩個名牌欄目,每年還要負責值四個月的《河北新聞》早班,同時還要處理新聞中心大量的內部事務。
愛崗敬業是新聞中心所有領導和同事們對王永軍的評價,為了寫稿,曾經一個月有8天住在辦公室,沒回一次家。為了保證節目質量和安全播出,王永軍常年堅持每天早上6點多鐘起床值早班監聽《陽光熱線》,晚上審聽《今日焦點》,一熬就到深夜,而白天照常工作。僅2005年一年,王永軍在保證《陽光熱線》和《今日焦點》每天值班的同時,還值《河北新聞》早班5個月。2004年10月底,由於連續超負荷、高強度的工作, 王永軍在值完《陽光熱線》早班後,剛回辦公室就暈倒在了地上,經省二院醫生診斷為腦神經嚴重疲勞,建議臥床休息20天,可王永軍僅僅休息了3天,就帶著藥瓶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崗位。
搞輿論監督,王永軍多次受到被採訪對象和不明身份者的利誘威脅,有人送來錢物,有人打擊報復,也寫匿名信、誣告信,甚至打恐嚇電話,始終不為所動。
多年來,王永軍沒因為個人原因請過一天事假,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節假日、星期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