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欽(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

王永欽(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永欽,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金融學),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2004),耶魯大學博士後(2008-2010),哈佛大學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2016-2017),現任復旦-綠庭新興金融業態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985平台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永欽
  • 出生地:山東省莒縣
  • 出生日期:1973年
  • 畢業院校:復旦大學
  • 職稱: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人物簡介,教育經歷,學術職位,博士論文,研究興趣,主要作品,著作,學術論文,短文隨筆,隨筆,工作論文,譯著,學術報告,承擔課題,教學課程,

人物簡介

王永欽,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在國際和國內經濟學權威期刊發表(其中有多篇為卷首文章)如Journal of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 篇), 《經濟研究》(9篇)、《管理世界》(2 篇)、《金融研究》(5篇)、《世界經濟》(7 篇)和核心期刊等發表四十多篇;並已出版中英文著作8 部。關於中國發展制度基礎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取得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引發了很多後續的研究。最近的研究興趣為金融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套用微觀。研究成果被《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等轉載,並獲得了上海市第七、八屆鄧小平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和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8)、“浦江人才”(2011)和2012-2013年度上海“社科新人”。關於中國金融體系的研究獲《金融研究》“年度最佳論文獎”(2014)。

教育經歷

2004年6月,復旦大學國外學術訪問。
王永欽王永欽
2006年1月18-2006年4月24,加拿大女王大學“校長基金”訪問學者。
2006年10月1日-10月31日,法國土魯斯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IDEI),法國政府獎學金高級訪問學者。
2004年6月,畢業於復旦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2007年5月13-16日/2008年1月18-20日,日本早稻田大學亞洲五校聯合課程。
2010年 耶魯大學經濟系/管理學院公派留學(CSC)(導師:John Geanakoplos教授/陳志武教授)
2016-2017, 哈佛大學經濟系“富布賴特”高級訪問學者(導師:2016年諾獎得主Oliver Hart教授)

學術職位

教授 2014.12,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副教授 2007.11-2014.12,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講師: 2004.8-2007.11,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博士論文

Reputation,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中文版《聲譽、承諾與組織形式》2005年9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研究興趣

經濟理論、金融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套用微觀

主要作品

著作

1.《聲譽、承諾與組織形式:一個比較制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2.《中國的大國發展之道:來自經濟學的聲音》(與張晏章元陳釗陸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3.《中國的大國經濟發展道路》(與陸銘等合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4月
4.《大轉型:互聯的關係型契約理論與中國奇蹟》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當代經濟學系列叢書” ),2009年11月(245頁)
5. 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Miracle, Routledge, 2013.8.9
6.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dward Elgar,(合著) 2013.5.29
7. 《東亞模式是如何“脫嵌”的》,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11
8. 《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經濟學:效率、風險與最優政策》,格致出版社, 2014.6

學術論文

《軟預算約束與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違約風險:來自金融市場的證據》(與陳映 輝、杜巨瀾),《經濟研究》2016年第11期.
《財政分權下的地方政府債券設計:不同發行方式與最優信息準確度》(與戴芸、包特),《經濟研究》2015年第11期.
《信任品市場的競爭效應與傳染效應: 理論和基於中國食品行業的事件研究》(與劉思遠、杜巨瀾),《經濟研究》2014年第2期.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ODI)區位選擇的決定因素:制度、稅負與資源稟賦》(與杜巨瀾、王凱),《經濟研究》2014第12期(人大複印資料《世界經濟導報》2015.6全文轉載)
《擔保網路是如何影響信貸市場的:來自中國的證據》(與米晉宏等),《金融研究》2014第10期
《金融發展、資產泡沫與實體經濟:一個文獻綜述》,《金融研究》2016.5(與高鑫、袁志剛、杜巨瀾)
《存款保險制度如何影響公眾對不同銀行的信心:來自中國的證據》,《金融研究》,2018.6(與陳映輝、熊雅文)
《理解中國的經濟奇蹟:互聯契約的視角》(與李明),《管理世界》2008.10首篇
《識別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影子銀行活動:來自合併資產負債表的實證》,《管理世界》 2015.12:24-40.(與劉紫寒、李嫦、杜巨瀾)
《社會異質性、公私互動與公共品提供的最優所有權安排》(與許海波), 《世界經濟》 2010第4期
《住房市場數量型干預下最優政策與社會福利的動態均衡分析》(與包特),《世界經濟》2012.11,141-160
《異質交易者、房地產泡沫與房地產政策》,《世界經濟》2011.11,84-102.
《公共服務部門的所有權安排及其績效:我們知道了什麼》, 《世界經濟文匯》2008年第3期(與包特)
《大學中的薪酬-學費決定與競爭模式:一個雙邊市場的視角》,《世界經濟文匯》2009年第2期,(與王學斌等)
《政策性歧視、隱性稅負與中小企業發展》,《學習與探索》2009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9年第20期轉載)
《互聯契約的理論:我們站在哪裡了》(與包特合作),《世界經濟文匯》2009年第6期
《均衡與非均衡:中國經濟改革的“此岸”與“彼岸”》,《經濟學季刊》,2011年4月
《市場、政府與適宜的制度:對經濟轉型和制度變革的理論反思》,《學習與探索》2010.5
《東亞模式的政治經濟學》,《學術月刊》2015.4,《新華文摘》2015.13封面文章並全文轉發
“Sex Imbalance, Marital Matching Pattern and Intra-household Bargaining: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Julan Du and Yan Zhang), China Economic Review (SSCI), 2015, vol.35: 197-21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hadow Banking Activities of Non-financial Firm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with Julan Du and Chang Li), China Economic Review (SSCI), forthcoming.
“Incomplete Contract, Bargaining and Optimal Divisional Structure”, September 2012, Volume 107, issue 1, pp 81-96, Journal of Economics (SSCI).
“Costs and Benefits of Relational Contracting in China’s Transition”, 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 (Springer), 2009
“East Asian Model Reconsidered”一章,載於Though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一書,Routledge出版社。
1. “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with Haibo Xu),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Springer),No. 3: 201-217, 2007.
2. “Interlinking 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Studi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Vol.39, No.1: 161-187, June, 2007.
3.“Unbundling the Chinese Miracle: A Perspective of Interlinked Relational Contract”, (with Ming Li), forthcoming,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Springer),No.3, 2008.
4.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ecentralization Approach to Transition”,(with Yan Zhang, Yuan Zhang, Zhao Chen and Ming Lu), ChinaEconomists,Dec., 2007.
5. “The Cost and Benefits of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with with Yan Zhang, Yuan Zhang, Zhao Chen and Ming Lu), in Arthur Sweetman and Jun Zhang (eds), forthcoming, Transi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a after Thirty Years of Economic Reform,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6. 《中國的大國發展道路:論分權式改革的得失》(與張晏章元陳釗陸銘) 《經濟研究2007年第1期首篇 (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4期全文轉載;收入張軍、周黎安主編《為增長而競爭》,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7. 《市場互聯性、關係型契約與經濟轉型》 《經濟研究》2006年第6期 (人大複印資料《國民經濟與管理》2006年第10期首篇全文轉載)
8. 《論比較優勢與自生能力的關係》 (與廖國民) 《經濟研究》2003年第9期
9. 《評拉豐、梯若爾教授<政府採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 《經濟學季刊》2004第3卷第3期
10. 《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基於經濟學文獻的分析》 (與張晏、章元、陳釗、陸銘),《世界經濟》2006年第10期首篇 (人大複印資料《國民經濟管理》2007年第3期首篇全文轉載; 主要思想被《高校文科科研文摘》2006年第6期以《中國經濟成長的政治條件和社會基礎》為題首篇轉載;《新華文摘》2007年第1期以《中國經濟的“大國難題》為題轉載)。
11. 《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資源之咒嗎?——基於市級面板數據的研究》 《世界經濟》2007年第9期
12. 《千年史的經濟學:一個包含市場範圍、經濟成長和契約形式的理論》(與陸銘)《世界經濟》2007年第10期
13. 《公共部門內部的激勵機制:一個文獻述評》,《世界經濟文匯》,2007年第1期, 81-96頁
14. 《互聯的關係型契約、內生的制度與經濟發展》《學術月刊》2006年第11期
15. 《聲譽租金、社會信任與家族制企業》 《學術月刊》2004年第9期
16. 《代理人有限承諾下的規制契約設計》 《財經問題研究》2006年1期
17.《論日本的融資體制與公司治理結構》 《財經問題研究》2004年第6期
18.《聲譽、認同與組織動態》, 《財經問題研究》2007年第4期
19.《職業選擇、人力資本流動與地區發展差異》《財經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
20.《內外平衡的發展戰略:新挑戰與大智慧》(與章元) 《世界經濟文匯》,2006年第5期
21.《身份認同與中國社會經濟轉型》, 《學習與探索》2007年第2期
22.《分流與聚合——用契約理論和發展經濟學來解釋中國歷史》(與陸銘陳釗)《制度經濟學研究》2007年6月卷(總第15輯)
23.《斯蒂格利茨與中國經濟轉型》 《文景》2006年第2期
24.《緣何“淮南為桔,淮北為枳”》 《學術前沿》2006年第1期
25.《如何判斷中國的漸進式改革》 《學術前沿》,2006年第2期
26.《理解東亞模式:從關係型社會到規則型社會的動態學》,2007年,《亞洲研究集刊》第3輯 (同時收錄到Shanghai Forum 2007 Anthology)

短文隨筆

1.《共享學術的喜悅與激情:復旦的一個青年經濟學人群體》 《經濟學家茶座》總第23輯,2006年4月
2.《合作的剩餘》 《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第1輯
3.《從契約角度解讀傳統社會文化》 《經濟學訊息報》2002年6月7日
4.《哈佛大學為什麼不設分校》 《經濟學訊息報》2004年3月26日
5.《解讀規制理論》 《中華讀書報》 2004年1月
6.《李安的啟示》 《經濟學訊息報》2006年3月31日
7.《小資情調與上海經濟學家》 《經濟學訊息報》2006年10月13日
8. 《制度與“內部人-外部人”的分野》 《經濟學訊息報》2007年2月9日
9.《超越“華盛頓共識”》, 《中國經濟導報》2007年6月2日
10.《制度變遷的三個層次》 《經濟學家茶座》2007年12月出
11.《 第三種變革》,《中國經濟導報》2007年11月10日B7版12.《制度密集型產業》,《經濟學茶座》即出
12.《制度密集型產業》, 《經濟學茶座》32輯
13.《錢為什麼多了》, 《經濟學家茶座》第36輯
14.《誰動了中國的乳酪》, 《經濟學家茶座》第38輯
15.《為什麼民營企業在危機面前如此脆弱》,《東方早報》
16.《中國的經濟奇蹟是一個“故事”》,《經濟學家茶座》第42輯
17..《為什麼中國人特別講“關係”》,《經濟學家茶座》第45輯
18.《市場社會、倫理社會與中間社會》,《經濟學家茶座》第49輯,2010年第5期
19.《沒有泡沫的增長》,《經濟學家茶座》
20. 《下一步改革的經濟戰略路徑》,《東方早報》2012.12.24
21. 《如何達到彼岸》,《光明 日報》2014年12月13日04版

隨筆

胡適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有著蘭花一樣高潔、美好心靈的思想家。思想獨立而寬容,是一位真正的學者;性情平和而內心熾熱,是一位真正的赤子。在中國當前的社會轉型期,胡適先生尤其是我們知識分子學習的榜樣。中國當前面對的問題,需要理性的分析,需要獨立的思考,需要真誠的聲音。同時,知識分子還應該承擔起思想啟蒙的歷史使命。西方世界的興起曾經經歷了文藝復興的思想洗禮,中國在過去三十年里在經濟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社會價值層面的變革沒有跟上。當今的中國需要一種什麼樣的時代精神,未來的中國需要一種怎樣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理想,這些都是知識分子和社會大眾應該參與思考的問題。“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思維在形而下(技術層面)的層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形而上的層面,人類的文明已經形成了一些普世的價值如機會平等、公正、法治等(其實,這些不僅僅是價值,也是社會長治久安之道),已經有燈塔了,不需要摸石頭,社會理想和價值體系的構建需要的是政府、知識分子、社會大眾的真誠互動和積極作為,否則一個國家和民族就沒有了靈魂和前進的路向。當前的中國尤其要強調平等、公正、權利等觀念,並且將其落實在社會規則當中。

工作論文

1.《公共品提供的所有權安排及其績效:一個理論述評》 (與包特)
2.《理解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互聯的關係型契約理論》
3.《軟預算約束、流動性創造與巨觀調控的微觀基礎:分權角度的分析》
4. 互聯契約的理論:我們站在哪裡了(與包特)
5. Dual Governance (with Ming Li)
6. Unbundling the Chinese Miracle: A Perspective of Interlinked Relational Contract(with Ming Li)
進展中的研究
1. “A Theory of Divisional Structure in Organizations” (with Julan Du)
2. “Inside Information, Outside Information and Modes of Democracy”
3. “A Non-Hayekian Theory of Elitism”
4. “A Model of Excess Capacity”(with Xi Zhang)
5. A Theory of Pitfalls of Partial Reform
6.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譯著

1.《銀行監管》 (Dewatripont and Tirole) 2002年6月復旦大學出版社
2.《政府採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Laffont and Tirole) 2004年3月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3.《貨幣和金融機構理論》(第1、2卷)(Martin Shubik),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王永欽4.《產業組織》(Stigler),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王永軟譯著王永軟譯著
5.《演化博弈論》(Weibull),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6.《選擇的智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演講集1996-2000》,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7月
7. 《特權和尋租的經濟學》(Tullock),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8.《總量經濟學》(Hubbard),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2007年5月
9.《公司金融理論》(Tirole),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9月即出
10.《守規的代理人:良治的政治經濟學》(Timothy Besley),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
11.《貨幣銀行學》(Hubbard),英文影印版(精編)
12. 《實證政治經濟學》 (Alt and Shepsle),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7
13.《承諾的策略》,(Thomas Schelling),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學術報告

1.2005年8月15日受邀出席在浦東國家幹部管理學院舉行的中國科學院、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組織的“人民幣匯率改革與國際資本流動高層研討會”,出席會議的嘉賓有前IMF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的Rogoff教授等學者。
2.2005年9月10-11日在首屆“轉型與經濟發展雙年會”上宣讀論文“Relational Contract and Governance Dynamics of Transition”, 並擔任“法與經濟學”一個小組的評論人。
3.2005年9月24-25日在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參加第五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報告了論文“關係型契約與經濟轉型的微觀機制”,並且擔任“個體經濟學”組的評論人。
4.005年11月7日受邀參加復旦大學舉辦的國際會議“Overseas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並擔任經濟學組的評論人
5.2005年12月1日在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中國市場化和民營企業競爭力”專題學術交流活動,宣講論文“關係型契約與經濟轉型的微觀機制”。
6.2005年12月3日參加上海社會科學界年會經濟管理專場,並擔任評論人。
7.2005年11月5日到6日參加在復旦大學舉行的“東亞產業發展與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國際研討會,並在大會上宣讀論文“Relational Contract and Governance Dynamics of Transition”.
8.2005年12月10日在復旦參加早稻田大學亞洲五校聯合召開的“亞洲共存”學術會議,並主持下午的panel discussion並發表演說。
9.2005年12月20日與陸銘章元張晏一起主講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代經濟學系列講座之“China at the Crossroad: Great Challenges and Issues”.
10.2006年4月4日在加拿大女王大學的China Research Forum上發表“Whither China’s Economic Reform”的主題演講。
11, 2006年6月28日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舉辦的教育部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聯誼會上宣講論文“A Theory of Interlinked Relational Contract”。
12, 2006年9月,參加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舉辦的國際會議Strateg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Germany,擔任一個session的主席和評論人。
13.論文“社會異質性、公私互動與公共品提供的最優所有權安排”(與許海波合作)入選第六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2006年9月,山東威海),並在會議上報告。
14.論文 “Optimal Collusion-proof Procurement Mechanism Design” (與孟大文合作)入選“第三屆泛太平洋博弈論大會”(2006年10月20-22日,北京),並在會議上宣講。
15 “滬杭青年經濟學者論壇”上報告論文“社會異質性、公私互動與公共品提供的最優所有權安排”,並擔任一個議程的主席(2006年11月8日)。
16.2006年11月20日在山東大學報告論文“社會異質性、公私互動與公共品提供的最優所有權安排”。
17.2006年11月21日在上海社科院作學術報告“經濟發展與制度變遷:互聯的關係型契約理論”。
18.2006年11月25日在復旦大學召開的“長江三角洲經濟·空間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報告論文“職業選擇、人力資本流動與區域經濟發展”,並擔任一個議程的評論人。
19. 2006年11月28日在首屆國際Annual Conference on Working on Market Economy上作學術報告“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of Unraveling Institutions”。
20.2007年5月13-16訪問早稻田大學,代表復旦大學講授亞洲五校聯合課程之 “China’s FTA Policy: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Ahead”。
21. 2007年5月18日下午在上海巴黎春天大酒店為泛亞洲保險聯盟(PAA)年會發表主題演講 "Whither China's Economic Reform".
22. 2007年5月26日在上海論壇上宣講 “Development as a Process of Unraveling Institutions: Understanding the East Asian Model”.
23.2007年6月20日在上海大學演講“Whither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24.2007年9月15-16日參加第二屆轉型與經濟發展(TED)雙年會上作點評人。
25.2007年11月6日在復旦大學“現代經濟學講座”報告“理解中國的經濟改革:機制設計的視角”。
26.2007年11月24-25日參加第二屆全國計量經濟學高級學術研討會,並報告“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27.2007年12月7日在上海大學報告論文“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28.2007年11月28-12月1日訪問韓國全南大學,參加該校與CCES的年度學術研討會“Problems in Market Economy”, 報告論文“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the Optimal Mix between Private and Public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29.2007年12月22日參加復旦大學召開的“社會資本中國發展”研討會。
30.2008年1月12-13日參加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復旦大學發展與政策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改革2007:公共政策的變革學術研討會”。
31. 2008年1月18-20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參加“Toward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研討會。

承擔課題

1.200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法律、金融與家族企業:中國經濟績效悖論的一個微觀機制解釋”(批准號05CJL014)
2. 2006年“上海論壇”課題“理解東亞模式:從關係型社會到規則型社會的動態學”
3.2007年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中國產業政策的互聯市場理論基礎與經驗研究” (批准號:07JJD790130)。
4.2007年獲得復旦大學“復華獎教金”。

教學課程

1.博弈論(數理經濟班,本科生),英文授課,2007/2011/2012/2013/2014/2015
2.Information Economics(全英文授課),本科生,
3.激勵理論,碩士研究生(與陳釗等),2006年春
4.高級個體經濟學(II)(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部分),碩士和博士生2004-2014
5.產業組織(規制理論部分),碩士生,2005年秋
6.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學:轉型、增長與發展,博士研究生(與張軍教授等),2006年秋
7.Development Economics(與加州教授合開,全英文授課,復旦-加州大學聯合項目),本科生,從2006年起每年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