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峰(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王永峰(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王永峰,字湘泰,號泳棠,別署鐵竹齋、泉韻樓、金沙軒。1957年8月生,河南新鄉人。河南大學美術系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永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人物簡介,社會評說,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王永峰,字湘泰,號泳棠,別署鐵竹齋、泉韻樓、金沙軒。1957年8月生,河南新鄉人。河南大學美術系畢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創作委員會委員,河南書畫院特聘書法家,東方藝術研究院終身名譽院長,河南省特級教師,新鄉市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新鄉市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新鄉市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新鄉縣書法家協會主席。書法作品參加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50周年大展,第四屆金鼎獎全國書法藝術大展(金獎),全國第二屆書畫院作品聯展(獲百佳書畫家稱號),新神采杯全國書畫大賽(銀獎),西泠印社首屆中國書法大展,第二屆全國電視書法大賽(入圍獎),第七屆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鄭板橋杯全國書畫大賽”(優秀獎),首屆書聖杯國際書畫大賽(銀獎),全國監察系統書畫展,全國教師書畫展(優秀獎),河南省書畫名家交流展(優秀獎),亞星杯首屆河南省公務員及專業技術人員書畫大展(一等獎)。作品載入《中國書法選集》、《當代名人手札墨跡》、《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中國書協會員百人作品精選》、《中國書法精品大觀》、《中國百位書畫家精品集》等,並被多種書法專業報刑登載和介紹。篆刻作品入展全國第一、二、三、四屆篆刻藝術展,入展西泠印社二屆篆刻作品評展,首屆國際篆刻藝術作品大展。入展第三、四屆國際篆刻藝術交流展,全國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獲全國明星杯書畫大賽金獎,第二屆國際肖形印大展國際大獎,《書法報》第二屆“黃鶴獎”中青年組銀獎,河南省第二屆篆刻藝術展銀獎。篆刻作品編入《當代書法藝術大成》、《中國印》集、《西泠印社篆刻聯展精品集》、《印緣》等。作品及論文多次發表於各級刊物併入編各種書法專集。多件作品被政府部門和文化單位收藏,書法被黃河碑林、鞏縣神墨碑林、開封翰園碑林等多處景點和碑林採納入刻石碑。作品收入《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等多種大型作品集。傳略輯入《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撰寫篆刻札記——《雕蟲心跡》於《篆刻》雜誌連載,作品及傳略於《書法》、《篆刻》等報刑及電視台專題介紹。出版於《中國篆刻百家-王永峰卷》和《王永峰篆刻集》。

社會評說

就藝術來說,從傳統的土壤中長出來,通過最佳化乃至異化,憑著自己的個性張揚,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藝術界標新立異的效果,一直是近些年來藝界高揚、熱吵並企盼的話題,同時也是當下一代藝術家們心知肚明的追求目標。但由於經濟浪潮激盪出的浮躁心理,加之世俗如流的功利心誘惑,一些藝術家們,特別是一些年輕藝術家們,總是難以在當堅守處堅守,總是正道斜出。他們不能夠靜心斂氣地深耕。以致造成藝界頻頻出現風急花落,可悲可嘆的景象。一些本來很富有才情的藝術家,因急於求名獲利,不甘寂寞之苦,草草選擇舍本求末的歧途。而最終在一種營養不良的狀態下,或畸型地瘋長,或有形無神地蔫然萎靡。這種現象,實在是那些真實關心藝術事業前景的人們,心事沉沉並胸有茅塞。
最 近,讀了王永峰先生的書法和篆刻作品,心裡一下子敞亮了許多。
無論永峰先生的書法作品,還是篆刻作品,睜眼就有一種熔鑄古今,推陳出新的新鮮感。就其書法作品而言,先生的書路很寬,真、草、行、隸、篆,但又不是泛泛的皮毛之涉。無論其篆書、隸書,還是行書、草書,均能透露出很深的傳統功力。即是借用現代的書法表現形式,也能讓人讀出其傳統書法之實力和古韻。尤其是先生的篆書,既深得散氏盤的那種渾樸雄偉、敦厚圓潤並凝重流暢之底蘊,同時在筆力、骨線上也承傳了吳昌碩、鄧石如用筆之精要。因此,先生的篆書作品,營造出的整體效果是:澀而不滯,凝重端莊,底蘊豐厚,神韻具現。如先生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政通人和”“品逸於梅,人淡如菊”等作品,乍一看,其根生散氏盤,尤其在用筆和結字上,但若仔細賞析,便可以發現它們同時熔鑄了歷代篆書大家之精粹。尤其是在章法把握上,不僅蘊含著吳昌碩作品中那一瀉千里的酣暢之氣,同時也把鄧石如的大家之風體現得十分到位,可以看出先生對那些彪炳千古的篆書大家書寫藝術優長的借鑑,早已熟爛於心,並能夠嫻熟地藉助於自已的思想,在一個自由奔放的空間,隨意表現。那種自由表現的程度,已經到了心中所有,筆下盡現的地步。就其行書而言,僅管它們的表現形式不乏新穎、現代,但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不難讀出二王之俊逸,米芾之機巧,王鐸之險絕,吳昌碩之凝重,沙孟海之霸悍。也就是說,永峰先生的精巧成熟,全是在他對古代大家書寫藝術特點熟練掌握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先生的書法,在自覺與不自覺中有了自己的形式飛揚,筆法沉實、厚重之面貌。
與書法相比,永峰先生的篆刻藝術更為純熟。追溯其創作印痕,我們不難發現,先生走過的是一條對傳統熟練把握基礎上的開拓與創新之路。據先生回憶,第三屆全國篆刻展,他是以超常的漢印功夫打入的。能傳統功夫,在一向以創新為突出主題的國展上嶄露頭角,足以說明了永峰先生的傳統功力已經達到了令人眥目的地步。但永峰先生並沒有因打入國展而陶醉。相反,正是這次國展使他有了空前的震撼和反思。他敏銳地觀察到了篆刻界的最佳狀態是正在以工整向豪放邁進。面對這種悄然興起,卻又是必然導致的新趨勢。一種“變”的新理念,立刻主宰並統領了永峰的審美意識。然而,變,向何處變?高手如林的背景下,變何容易?他在不停地思考著這一問題。漢印的特點是:線條橫平豎直,細潤平滑,穩健駿逸;章法工整端莊,清雅秀麗;字與字之間,平分地盤,不忍不讓;字型結構,均衡有度、無參差之變化,無疏密之懸殊。刀法上講究和風細雨,不疾不厲。在如此基礎上求變,無疑是一次審美意識上的顛覆。其中的困難,不言自喻。但這一切並不能改變王永峰的理念和信念。他開始堅定不移地向前走,向自己選定的目標走!
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他一方面思考自己,另一方面又把目光投向許多老師,分析和借鑑他們的章法、刀法。歷經數年的努力,他的辛智終於得到了第四屆全國篆刻展的認可。認可的顯著標誌是:他的作品無論從章法、刀法,還是邊款設計上,都有了深層次的飛躍和革命性的突破。就章法上他的作品中出現了一大批諸如:丁敬之欽、臥遊千里、十鐘山記、佛家禪宗等面貌全新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章法上打破了傳統漢印的結構,同時,在刻畫的走勢和刀法的運用上多了許多玄妙和變化。如“臥遊千里”這塊印章的特點,“臥遊二字不僅整體上大,就二者之間,也是變化多多。字形上臥小游大,臥左密右疏,游字的三滴水不僅呈三豎下沖狀,且在沖的過程中微微傾斜,有收有放。千里二字,千小里大,臥千之間較大的留白,與游字三滴水下邊的空白,形成呼應。加上刀法上沖、切並用,整幅作品顯得疏密有致,撲拙靈動;大起大合,氣勢恢宏。另一幅作品“十鐘山記”,除章法上更加大膽地張揚外,用刀上顯得更為嫻熟。如十字和鐘字的比例幾乎是六比一,山字和記字的設定更為絕妙,山活像一塊大石頭,記猶如一幅行將砸開的架子,加之流暢輕巧的刀法,左邊五刀,輕中見重,右邊彎弓處似斷又牽。這種刻意,讓人不難想到藝術家是在一種激情飛揚,而又百般抑制的狀態下,完成本作品的。“佛家禪宗”給人的感覺更是爐火純青。章法運用上,顯出了純情下的理性,刻畫走勢上更加講究內在呼應。如佛字的兩豎和宗字下邊的三豎,相向取勢,對照呼應,自然為整幅作品增加了動感。宗字下邊的三豎,故意讓刀法留下斑剝之痕,使整幅作品顯得古樸剛健。永峰先生的邊款更讓他的才情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他於自然中求變化,於灑脫中求工整,於形式中求內容。或於瞬間刻下一片洋洋灑灑落雪般的文字,或即興構勒小景,配以妙趣橫生的小畫。如他把鄭板橋的一首小詩“四十年來畫竹枝……”圖文並茂地搞出來,圖夾中間,文具兩側,幾根如線樣的小竹,雖率意入畫,卻依節而立,詩意物情同在,風情風趣均得。找到了這一切後,永峰先生像是打開了一扇多年緊閉的天窗,他如龍入淵般跳了起來。接下來他又順勢找到了以性情入印,以情傳神的新感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以肖象印為選擇載體,一口氣刻了上百方。到了1998年,他又開始了專項的以古文化入印,開啟了他以增強印章的古樸厚重感為目的的探索歷程。這項選擇,自然離不開楚典。於是,他從楚典里擇珠般擇出:半邊天。馬、玉環、月如鉤、長安古鐘等上百個精練詞句,並一口氣刻了個痛快。
王永峰王永峰
永峰是個有心人,在自己進步的過程中,他用札記形式,記述了他的每一個藝術腳印。
功夫加思想,再加功夫再加思想,這自然使永峰先生擺脫了不成功的道理。
汗水浸出了穀子,汗水浸出了藝術,任何一位成功者腳下的台階,都是汗水鑄就的。永峰先生也如是!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