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釵

王母釵

王母釵,中藥名。為莎草科莎草屬植物異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 L.的帶根全草。植物異型莎草,分布於我國東北各省、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雲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江蘇、安徽、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等地,蘇聯、日本、朝鮮、印度,喜馬拉雅山區、非洲、中美也有分布。具有利尿通淋,行氣活血之功效。主治熱淋,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別名:鹼草《泉州本草》、五粒關《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 中文學名:王母釵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莎草目
  • :莎草科
  • :莎草屬
  • :異型莎草
  • 採收時間:7-8月
  • 毒性:無毒《中藥大辭典》
  • 貯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鹹、微苦,性涼。

歸經

入心、肝、肺、膀胱經。

功效

利尿通淋,行氣活血。

主治

熱淋,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熱淋小便赤澀,(王母釵)鮮根60g。水煎服。(《泉州本草》)
2、治跌打損傷,(王母釵)鮮根12個(約30g)。合豬赤肉以酒代水煎服,1-2次。(《泉州本草》)
3、治吐血,(王母釵)乾根30g。燒存性研末。泡溫鹽湯服。(《泉州本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燒存性研末。

炮製

採集加工:7-8月採收。連根拔起,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為鬚根。稈叢生,稍粗或細弱,高2-65厘米,扁三稜形,平滑。葉短於稈,寬2-6毫米,平張或折合;葉鞘稍長,褐色。苞片2枚,少3枚,葉狀,長於花序;長側枝聚散花序簡單,少數為復出,具3-9個輻射枝,輻射枝長短不等最長達2.5厘米,或有時近於無花梗;頭狀花序球形,具極多數小穗,直徑5-15毫米;小穗密聚,披針形或線形,長2-8毫米,寬約1毫米,具8-28朵花;小穗軸無翅;鱗片排列稍松,膜質,近於扁圓形,頂端圓,長不及1毫米,中間淡黃色,兩側深紅紫色或栗色,邊緣具白色透明的邊,具3條不很明顯的脈;雄蕊2,有時1枚,花葯橢圓形,藥隔不突出於花葯頂端;花柱極短,柱頭3,短。小堅果倒卵狀橢圓形,三稜形,幾與鱗片等長,淡黃色。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稻田中或水邊潮濕處。

相關論述

《浙江藥用植物志》:“行氣活血,通淋。主治熱淋,小便不利,跌打損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