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清)

王權(清)

晚清學者(公元1822年-1905年)字心如,號笠雲,甘肅鞏昌府伏羌縣(今甘谷縣)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舉。父親汝摟曾任平涼府教諭,弟王樹曾任徽縣教諭次子念詒都先後中舉,一門三代四舉人,先後任陝西延長知縣、任興平、富平知縣,一生為官清廉,潛心學問,孜孜以求,所作頗多,傳為美談。左宗棠給陝西巡撫的信中更是讚揚他說:“王權學問人品,當代罕有,而吏治尤為陝甘第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權(清)
  • 出生時間:1822年
  • 逝世時間:1905年
  • :心如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成果貢獻,

人物生平

王權(1822—1905年),晚清學者,字心如,號笠雲,甘肅鞏昌府伏羌縣(今甘谷縣)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舉。父親汝摟曾任平涼府教諭,弟王樹曾任徽縣教諭次子念詒都先後中舉,一門三代四舉人,傳為美談。
中舉後,先後主講岷州文昌、秦州天水、寧遠正興、文縣興文四大書院,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同治十一年(1872年),任陝西延長知縣。後歷任興平、富平知縣,簡約為政,扶危濟困,成績優異。興平知縣任內,陝甘總督左宗棠路過,王權迎謁路旁,左敬佩王的為人,下車扶起說:“足下,隴右讀書人也,宰相不為縣令下車,我為隴右讀書人下車。遂留談多時。左宗棠給陝西巡撫的信中說:“王權學問人品,當代罕有,而吏治尤為陝甘第一”。
王權文采出眾,而且長於書畫,所有畫作中,尤擅山水,筆法非常老辣,氣韻高古,畫面布局講究,合理自然,細節刻畫入微,整體看來飽滿而又靈動。其書法作品自是灑脫靈動,蒼勁有力,彰顯學者風範。
王權--溪山行旅途王權--溪山行旅途
光緒十二年(1866年),王權辭官回鄉。
在家潛心學問,閉門著書,孜孜以求。正如張世英《心如先生墓志銘》中所言:“先生學優而仕,仕歸復學,楗戶發藏篋,舍詩、古文,鑽研考據。嚴冬盛暑,往往移晷,廢餐忘寢,日有課程。著有《笠雲山房古文集》、《笠雲山房詩集》、《秦州直隸州新志》(和秦州任其昌合纂)、《輿地辨同》、《辨同錄》、《典日方》、《訪剩》、《童雅》、《炳燭雜誌》、《全國郡縣沿革略》、《古今同姓錄》、《甲子編年》等著作10餘種。
王權的一生,有十年的知縣經歷,他的吏治實踐經驗十分豐富。而且在他的文章和詩歌中對其吏治實踐有比較多的總結,有自己的一套吏治思想。
王權50歲以後先後擔任陝西延長、興平、富平知縣,在任期間政績卓著,受到老百姓的愛戴。他於1871年到延長任知縣,當時正是陝西回軍叛亂之後,西北人民飽受戰爭蹂躪,回軍對漢人實行種族滅絕,許多縣成了無人區。王權到延長的沿途,經岐山、鹹陽、三原、銅川、宜君、洛川、延安等縣,一路看到的是生靈塗炭,田園荒蕪,野獸橫行的悲慘景象。王權沿途寫下了27首詩歌,這是他的詩歌中保留最完整的一部分。到延長以後,他面對的是一個全縣人口不到4000人,滿目瘡痍,白骨蔽野的極度貧窮的縣。縣城裡荒草叢生,烏鴉圍繞一個個枯槁的白骨覓食,各種野獸看到活人竟然驚詫不已。在他的詩歌《初抵延長三首》里反映了當時的延長情景:“百里剩荊榛,荒城塞去濱。飢烏環槁骨,怪獸詫生人。驛路蕪難辯,邊氛煽太頻。嗟嗟盧與扁,無術起青磷。”“土瘠生原薄,艱難況荷戈。郊猶親壘矗,山比部民多。廬舍頹無主,流亡遠隔河。歸歟懸望眼,緯耒趁春和。”為了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延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王權通過各種辦法籌集救災物資,救助救濟民眾,首先設立粥廠十餘處,招撫流亡在外的老百姓回鄉。其次,向沒有過冬衣服的難民發放數百套棉衣。到了春耕季節,他又千方百計為逃難返鄉的民眾籌集種子,發放耕牛,鼓勵墾荒,發展生產。戰爭之後,人煙稀少,但狼群為害百姓,有些躲過了回軍屠殺的百姓,卻被狼奪去生命。為此,他組織了全縣百姓開展滅狼。經過王權三年的治理,在王權離任時,延長恢復了生氣,到處可以看到禾麻遍野,生機勃勃的景象。在他離開延長的時候,當地百姓紛紛揮淚相送。《延長留別三首》記錄了他離開延長時的感人場面:“來時荊莽塞郊圻,去日禾麻綠掩扉。漸喜疲贏俱荷耒,回思艱險卻沾衣。將離始覺輿情厚,多難深慚治具非。莫問窮黎拋得否,小園花樹也依依。”“斷鐙持靴史書傳,我將何德比前賢。賦輕仍有流亡戶,丁寡猶多未闢田。民自無奸非解網,士皆習稼罕鳴弦。就中一事情差慰,長夜機聲比屋連。”“耆黎拭淚嘆輕裝,黍籹村醪列兩行。住竟何功慚祿米,去猶累爾費壺漿。兵戎未洗生猶蹇,兒女新孼計要長。父老他時如念我,呼童勤護拂籬桑。”
王權於同治十三年(1874)秋接任興平縣知縣。興平地處八百里秦川的中間,東鄰鹹陽,西接武功,南與戶縣接壤,北與禮泉相連,介處沖衢,差役煩多。這時在陝西的戰亂雖然平息數年,但他看到的興平仍然是村落蕭條,道路半荒,一片破敗景象。這裡因為地處交通要道,常有過往官員,有時還不止一撥。路經這裡的官兵也很頻繁,這些過往官員和官兵,都要縣衙負責接待,供給費用,而一個高官隨從的兵役、轎夫、家屬、輿馬僕從,往往數百人乃至數千人,每次過境,如同遭受兵燹之災。接待成為縣署的繁重任務,也是老百姓的沉重負擔,要錢要糧苦不堪言。王權敘述自己“承乏興平,地沖務殷,形疲於牒牘,補疲於差徭,日夕焦勞,鬚髮頓改。”沉重的差役供給使興平百姓本來就難以承受,而奸吏猾胥藉機敲詐勒索,差役成為他們創收的途徑。這些胥吏豪強的詐索往往更甚於正式的差役。為了減輕老百姓的負擔,王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革差役制度:一是由縣衙購置50匹健壯的馬匹,選擇城郊本分老實,以務農為生而又缺少役畜的農戶餵養,每年每匹馬按照三十緡錢付給報酬,這些農戶平時沒有差役自己耕地使役,有了差役則輪流支差,付給草料費。這樣既解決了一些貧苦農民無役畜的問題,也斬斷了借拉馬支差敲詐民財的問題,減輕了老百姓負擔。這一措施實施後,向老百姓收取的支差費用大幅度下降。二是取消各里局向縣廚的“月供”,大幅度裁減“兵吏過境酒食費”。在向老百姓的收費拉差中,擔任經紀人角色的胥吏們,也拿一部分孝敬縣衙,作為縣廚的“月供”,並將差役費“兵吏過境酒食費”上交縣衙,以供接待過往官吏和士兵。王權取消縣廚“月供”,對“兵吏過境酒食費”則嚴格核算,規定接待標準,實行定人定額管理的辦法。為了使他的這些改革措施得到落實,王權裁減原有辦事人員,從中挑選忠誠老實勤快的人員,作為縣廚膳夫和催科總役局辦事人員。經過他的改革,僅“月供”和“兵吏過境酒食費”每個差役就減少了一百二十緡錢。驛站退換老馬,過去也向老百姓徵收“規費”,王權一併罷除。催科總役局人員口糧錢,由於人員眾多,也是老百姓的一大負擔,王權通過裁減人員,大大減輕了支出。這些措施的實行,減輕了老百姓負擔,贏得了興平百姓的愛戴。1877年,王權辭職還鄉,得到批准,可是興平百姓聽到訊息,前往撫院要求王權留任,於是王權又回到興平,再次擔任知縣。1881年,陝西大旱,王權據實上報糧食產量,但省府為了隱瞞災情,要求修改產量,其他各縣都按照要求虛報了糧食產量,但王權拒絕修改,因此被罷免官職。興平百姓知道後聚集數百人前往省府請願,為了避免激發民變,王權被官復原職,但調到富平任知縣。王權在富平僅擔任了一年知縣,就三次提出辭職,儘管有上級的勸說和當地士民的再三請求,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辭職回鄉。

主要成就

王權有豐富的吏治實踐,同時有自己的一套吏治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儒家民為邦本的思想。
王權認為做地方官面對著“盡心於上”與“盡心於下”的兩難選擇,許多地方官員只知道“盡心於上”,“上官曰行,民雖病之弗罷也;上官曰罷,民雖利之,弗行也。探伺捷於機先,揣測及於幽隱,而閭閻之病苦,政令之乖違,勿恤也。”這樣的官員可以得到上級的信任,容易升遷,但決不是一個老百姓愛戴的好官。王權也不屑去做。他認為一個好的官員首先要“盡心於下”,真誠地為老百姓著想:“苟利於民,上官曰勿為,弗敢己也;苟不利於民,上官曰為,弗敢徇也。民安則心怡,民病則心淒,而上官之喜怒,己身之利鈍,勿恤也。”
二、是良好的行政心態和正確的管理方法。
是否只要“盡心於下”就是一個合格的官員呢?王權認為還遠遠不夠。如果“盡心於下”產生自負心理、好名心理、急功近利心理、譁眾取寵心理,就會走入歧途。他認為“盡心於下”可能產生三種“恃”(依靠心理),而這種“恃”是有流弊的。“操非廉不立,而廉不可恃,恃廉則嗇,嗇之流也刻;職非勤不舉,而勤不可恃,恃勤則躁,躁之流也蹇;事非明不判,而明不可恃,恃明則察,察之流也苛。”這裡王權提出了一個很高的官員要求,就是既要做到“廉”、“勤”、“明”,又要警惕單純依靠“廉”“勤”“明”而產生的流弊。做到這些是否就可以成為一個好的官員呢?王權認為還要杜絕三種“歧途”:“一曰詭異以動物,一曰紛更一凱功,一曰姑息以媚眾。”所謂“詭異動物”,就是今天我們說的急功近利,為求得顯赫的政績和名聲,不惜做出各種警世駭俗的舉動,“自好名者為之,乃有駭俗之奇蹟,逾量之殊恩,出眾之譎智,的然揭己以與民市,赫聲驟播於外,真意早漓於中,則詭異之過也。”所謂“紛更凱功”,就是好大喜功,輕率地推行不成熟的政策,擾民邀功,勞民傷財。“利弊難逆睹也,興革難輕試也,挾喜事之成心,鑿空造端,張皇旦夕,令未行而民先擾,效位睹而弊已叢,則紛更之過也。”所謂“姑息媚眾”,就是譁眾取寵,不去嚴格按照法令辦事。“刑威者起痼之藥石,法令者制奔之轡策,以輕刑為惠,將使奸民賀而良民戚,此姑息之過也。”“盡心於下”,踏踏實實為民眾辦實事,做一個好官員,要求做到廉、勤、明的同時杜絕這三種歧途,而杜絕歧途的要領在做到“簡政”“嚴政”“誠心”“平心”“虛心”。“杜歧途,修實事,可以驟行之而不窒,久行之而不蔽者,其簡乎!可以濟簡者,其嚴乎!累民之事萬端,而皆由煩生,一簡則眾累祛也焉。奸猾之害萬變,而皆由寬生,一嚴則百竇塞矣焉。然簡非疏之謂也,嚴非忍之謂也,所以行之者誠而已。既誠矣,則簡與嚴其無失矣。猶不敢滿也,平其心以防意氣之偏,虛其心以省愆尤之伏,一日在此官,一日存此心,勿閒之而已矣。”三是發展教育事業,注重道德教化作用。王權在從政前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擔任過徽縣新興書院、寧遠正興書院的山長,文縣教諭,因此,他每到一地,都千方百計發展教育。在延長,他恢復了荒廢已久的縣學,鼓勵老百姓子弟讀書,向民間散發書籍。在興平,他拿出自己的俸祿讓貧窮子弟學習應考。在發展教育的同時,他還十分注重道德對民眾的教化,在他擔任延長和興平知縣期間,為了教化百姓,樹立民眾忠君報國意識,宣揚仁義禮智信的傳統道德,王權親自採集民間在抵抗回軍中戰死人員的事跡,上報請功,並編寫《興平士女續志》一書。四是以歷史上的循吏為榜樣,時刻激勵自己。“循吏”之名最早見於《史記》的《循吏列傳》,後為《漢書》、《後漢書》直至《清史稿》所承襲,成為正史中記述那些重農宣教、清正廉潔、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的州縣級地方官的固定體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雜劇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間的“青天大老爺”的稱謂。一般認為循吏的政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改善人民的經濟生活;(2)教育;(3)理訟。按照儒家傳統的“先富後教”的政治模式,那么,這三者中當以改善人民經濟生活最為重要,教育、理訟,細究之,是為前者服務的。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說白了就是好官。王權在從政期間的詩歌中有很多有關循吏的,從中可以看到他的心中楷模就是歷史上的那些循吏。而他的政治治理模式也基本遵循這些循吏的政治治理模式。
三、王權的教育實踐和思想
王權的一生之中,最多的時間是從事教育,累計超過了三十年的時間。因此有豐富的教育實踐。王權22歲考中舉人,夠得上是少年得志,他一心一意做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夢,然而,命運和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獨立不羈的性格,他鄙薄宋明理學的思想,使他與進士無緣。他尊崇儒家早期經典和代表人物,認為漢代之前的儒家言與行相一致,重視理論和實際的統一,而宋代以後的儒家,尊程朱理學為正宗,空談命理之學,:“竊謂古之學,學與事一;後之學,學與事二。”因此,他“雖見程朱書,未多宗仰”。“其言與程朱時有異同”。這種思想挑戰清代以程朱理學為儒學正統的主流意識形態,而他的思想當然會在考試答卷中反映出來,這樣,他三次會試不能考中進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科場失敗使他不得不去謀一教席以維持生計。他先後在徽縣新興書院、寧遠正興書院、文縣興文書院擔任山長,在辭官回鄉後,又被老友任其昌延請到隴南書院任教,培養了許多人才,成為隴上享有盛譽的教育家。
王權在他的教育實踐中,表現出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包容兼蓄,知人善任。在他擔任山長的書院中,聚集了各種被時人所難容忍但卻有真才實學的人才。如在新興書院擔任山長期間,就有喜談兵事的詩人馬自明;好刑名之學,任俠倜儻,常高談闊論旁若無人的張雲亭。二是注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他認為人的品德修養和學問不能受名利的誘惑和束縛,只有堅守高尚的情操,才能做出真學問。“青青冬嶺松,肯受藤蔓縛。峨峨丈夫身,肯為榮利弱。植品信有門,去利乃其鑰。浚源苟能清,千里流不濁。富貴如風花,風停即墜落。節摡如堅金,熾火不能爍。君勿倚銅山,喪我百寶箱。”三是認為文化是人類區別於動物,文明人區別於野蠻人的主要標誌,是人性最美的裝飾。即使一個人有良好的天資,但如果不學習,也就和赤身裸體的原始人沒有質的不同。華美的服飾只能裝飾人的外表,而文化可以提高人內在的素質。“書史如被服,文章如冠佩。質美不嗜學,毋乃裸人類。楚客裳芙蓉,奇服招眾怪。其若富文辭,織錦自鑲帶。”四是鼓勵學生學習古代隴上英才,立志努力。教育學生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要好高騖遠;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避免人云亦云。“隴上風土高,鴻才古來夥。列峙同丘山,照耀侔星火。邇者何寂寥,縱有或纖瑣。人士不努力,崑崙成飯顆。諸君幸勉旃,起頹莫如果。須為千章材,多節負磊砢。勿作霜前花,薄根斗婀娜。君看古賢豪,輕世獨重我。”五是在教學上注重漢代之前的經學,鄙薄宋之後的理學。“宋賢談性命,取影遺形骸。漢學較近古,一戾九則諧。”
四、王權的軍事生涯和軍事學術研究
王權在1864年曾擔任按察使督辦甘肅南路軍務整飭分巡鞏秦階道林之望的幕僚,參與平定甘肅回軍的叛亂。後來在回軍圍寧遠城時,他要求林之望出兵救援,林拒絕後憤而辭職,又到穆圖善帳下做幕僚。1871年因軍功而被保舉為知縣。因此,他在此期間參與了一些重大的戰役,還寫下了許多有軍事學術價值的文章。如《隴右戰防竊議》《剿撫議》《固本議》《致柏子俊孝廉論甘肅事宜狀》《與常健庵明府論防堵番賊事宜書》。《隴右戰防竊議審寇》一文是專門分析甘肅戰況,分析回軍態勢的。文中指出當時的甘肅形勢極其嚴峻,回軍“自隴而西,屠我郡城九,縣城七,鎮寨村落無算。”但從當時的力量對比來看,“計回之眾,不及漢民二十分之一,較回之力,非及官軍之百一也,然而重臣驍將,提勁旅近十萬,齪齪尾賊東西,無一人敢窺賊堂奧而剚其要害者,馴至財匱力殫,形勢臲卼,論者遂以賊為多謀善戰,不可猝與爭鋒。”對當時在官軍和民眾中普遍出現的悲觀和恐懼,王權不以為然,他認為回軍之所以能席捲隴右,攻城掠地,燒殺搶掠,肆無忌憚,並不是人們認為的多謀善戰,而是由於採用了一些小伎倆。“直以區區小黠誑吾人,吾人始終受其顛倒而不懲也。前代梟雄之盜稍能自立者,莫不禁濫殺,一軍律,結黨援,伺敵釁,始有以服其眾而濟其奸。今賊不然,搜殺則慘及嬰孩,掠財則各飽私囊。”這些小伎倆是分化官民關係,開始是“倡為仇民不仇官,攻堡不攻城之說”,“官亦幸我其不我仇也,坐視賊之破村鎮,坑漢民,而若無睹。”到後來,“既而戧官矣,破城矣,則有倡一說曰,吾所殺者與回有怨者也;所攻者,仇人之城也非此不濫及也。於是吾官吾民又幸賊之於我無怨也,坐視鄰壤之焚掠屠戮,而坦然不為備。既而所過輒攻郡縣,陷者累累,則又詭為悔懼求撫之說,漫衍支吾,使將士日益懈,鋒銳日益銷。”同時指出了回軍的三種戰術特點,提出了應對之策。《隴右戰防竊議*審機》一文則專門論述戰機,作者認為戰機對戰爭來講是最關鍵的:“待機如山,赴機如潮,鏡機如燭,決機如刀,機乎,機乎!其存亡之樞要,勝敗之扃鍵,而達者所尤兢兢乎!”然而,清軍在甘肅的用兵,卻屢失戰機,在作者看來,有五次戰機清軍失去了。《隴右戰防竊議*審敝》一文則是論述清軍在用兵上的弊端和失誤。作者提出了五敝四失,其論述極為精當。《隴右戰防竊議*審方》一文是作者針對當時敵我形勢提出的戰略和戰術建議。這些建議根據甘肅不同的回軍提出了不同的戰略和戰役的方針,剿撫並用,有很強操作性。《固本議》針對當時在官場和軍隊中瀰漫的剿撫議論,指出政府和軍隊的根本是“恤民”,至於剿撫不過是一種軍事策略。作者對清政府和清軍借用兵之機殘酷地壓榨老百姓的行為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當時的甘肅人民“方春夏谷缺時,百姓父母妻子餓死者委道路,不得舁土一掩,蓋惟鬻屋典宅,輸面數百里外,逋欠尚累累日積。民皆相向而哭,以早死為祝而當道猶恬然蹈習如故常,不一動心變計”。作者針對清軍冗員濫役虛報兵員的情況,提出了減輕老百姓負擔的辦法:“留精壯,汰羸祛,則食減其三矣;核虛籍,杜浮冒,則食減其五矣;裁冗員,清濫役,則食減其六矣。”作者提出的關心民眾疾苦是軍隊勝利根本的思想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五、王權的詩歌理論
在晚清同治、光緒年間,王權是蜚聲隴右、關中的詩人、文人。他有自己的詩歌理論。一是在論詩歌時,他把作詩和用兵聯繫起來,以用兵比喻作詩,這詩歌理論中極為罕見。對用兵,他強調“不襲成法”“神明善變”,對作詩,他認為也與用兵有著相通的要求。在《帝余齋詩集序》中說:“詩猶兵也,恃才則僄,恃學則膠。奉古名將為師,綜其法制,識其方略,遽曰‘我能兵’,於應敵也殆矣!抱前人遺編,摹聲揣色,詫曰’我能詩’與風雅也遠矣。”在《譚西屏詩集序》中說“夫詩之與兵,果有二道者乎哉?兵貴諳習古法而不泥古法;詩貴陶鑄古人而不襲古人,一也。兵以士馬甲仗壁壘部曲為實,而其勝也常以虛,一也。兵貴因敵設變,而運作之妙存乎心;詩貴因物賦形,而哀樂之感存乎內,一也。”二是他認為詩歌要反映社會現實,“憂時感事,憫念黎元之真意,郁曲周浹,閟極而發,隨所見山川、草木、鳥獸、邊塞、亭障、徭役、耕戰,觸境傾寫,若迸水之不可堵塞,包萌之不可掩閼。”三是認為不管詩人的境界高低,都要有仁愛之心,寫出的詩歌才有真情實感。
六、已發現王權著作中的思想、藝術內容
本項目研究中,僅蒐集到王權十八部著作中的三部:詩集、文集、《秦州新志》。因此,占有資料很不足。但從這些著作中可以大體了解王權著作的思想和藝術成就。
王權詩集的內容相當豐富,有鼓勵青年努力學習的,如《正興書院勸學詩五首》。其中所提倡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在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如《憤詩四首》,阿英選入《鴉片戰爭文學集》,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懷。有同情農民疾苦的,如《鄉農歌》,形象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悲慘生活。有憎惡官場生活,渴望回鄉歸田的,如《述懷七首》,揭露了官場黑暗。
王權文集的內容也是很豐富的,有反映戰亂中人民的悲慘生活的,如《固本議》反映了當時甘肅人民的悲慘境況,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資料。有反映政治腐敗清官難做的,如《送張育生之官甘泉》《復鹹寧樊明府》等作品。有表彰奇才異能之士的,如《敕授承德郎陝西磚坪廳通判方君墓志銘》。有改進教學方法的,如《贈門人車信臣序》。有解說儒家經典的,如《周官論》、《春秋論》、《春秋說》。
《秦州新志》是王權與任其昌合編的著作,被史學界認為是甘肅地方志書中的佼佼者。

成果貢獻

首先,出版了《王權評傳》一書,引起甘谷文化界乃至天水文化界對王權文史成就和著作的重視,使人們了解了王權的一生事跡及其在當時陝、甘地區的影響。書出版後天水電視台也專門介紹了王權。甘谷縣歷史人物武有姜維,文有王權,至今無出其右者。從文化角度評價,王權在甘肅歷史上是可以與張奐、張芝父子、陰鏗、李益、趙孟武父子、李夢陽、張澍、邢澍等屈指可數的著名文學家、學者比肩而立的人物,在甘谷歷史上更是孑然獨立,至今無人可以企及的。(附屬檔案一《王權評傳》)
第二,理清了王權一生的著述情況。王權生活的晚清社會戰亂頻仍,而身後也是社會動盪,戰亂不斷,他的著述生前和死後都未能得到有效的整理和出版,許多著作均已散軼。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各種史料的對比研究,理清了王權一生的著作計十八部。分別是:《輿地辯同》、《辯同錄》、《典昉》、《詁剩》、《童雅》、《古代帝王十紀》、《笠雲山房制義抄》、《笠雲山房詩集》、《笠雲山房文集》、《秉燭雜誌》、《山易名》、《子集擇言》、《全國郡縣沿革略》、《甲子編年》、《群輔錄》、《古今同姓錄》、《興平士女續志》、《秦州新志》。
第三,蒐集到部分王權作品及有關王權的史料。(附屬檔案二《王心如先生墓志銘》、王權手跡)
第四,了解到部分散佚作品的下落。雖然大部分王權著作經多方尋找仍不知下落,但也有個別作品得到線索。此外,在蒐集資料中還發現了任廷颺手稿《甘谷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