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原青海省委第二書記、省長)

王昭(原青海省委第二書記、省長)

王昭,(1917-1970) 化名張名權、張若冰。河北平山縣天井村人。出身農民家庭,1931年參加讀書會,受到革命啟蒙教育,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夏,王昭高小畢業後回家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員,擴大組織,建立天井村黨支部和窮人會,張貼“打土豪,分田地”的標語。1935年到縣簡易工廠做工,建立校黨支部,成立“青年文藝研究社”,傳播黨的主張。1935年和栗再溫等一起組織了貧苦農民分木盤村地主糧食的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昭
  • 別名:張名權、張若冰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17
  • 逝世日期:1970
生平經歷,人物評價,

生平經歷

農會員帶頭參軍,擴軍1500人,編為359旅718團,開赴抗日前線。接著又為115師擴軍1700人。縣委領導全縣人民減租減息,建立民主政權,組織民眾武裝,平山成為晉察邊區的模範縣。1939年10月起,王昭先後任四分區地委副書記、書記,冀晉黨委副書記,冀晉區軍區副政委。1945年8月王昭任石家莊市委書記兼市長,負責石市對日受降工作。1949年1月各野戰軍整編後王昭任64軍政委,在解放太原、銀川、平涼、蘭州等戰役中,64軍立下卓著戰功。同年9月王昭作為解放軍代表出席了第一次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參加了開國大典,受到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的接見。1950年10月64軍開赴抗美援朝戰場,王昭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和二級獨立自由勳章。1953年3月王昭奉命回國,任公安部政治部主任,後任副部長。1961年春王昭任青海省委第二書記、省長。1965年青海實現糧食自給有餘。“文革”中“四人幫”惡毒誣陷王昭,1970年2月12日王昭含冤離開人世。粉碎“四人幫”後,王昭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寶山公墓

人物評價

好省長
青海高原上,各族人民至今傳誦和懷念著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人民的好領導。善良純樸的民眾套用古人對清官的稱呼,叫他是“王青天”。他就是青海人民的好省長王昭。
王昭同志是河北人,15歲參加革命,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鬥歷程中屢建功勳,50年代後期出任公安部副部長。1961年春天,調任青海省委第二任書記、省長。
無私奉獻
青海地區在當時由於“左”傾思潮泛濫、天災人禍,農牧民生活十分貧困。王昭同志一到任,首先衝破阻力,實事求是地講窮講苦,採取措施要讓老百姓吃飽飯。他通過組織從外地調撥了一批救濟糧,可是當時交通不便,路途遙遠,他就向公安部長羅瑞卿求援,用部隊汽車團將大批口糧及時送到青海,解決了農牧民的吃飯問題。
緊接著,王昭同志提議並經省委省政府研究後,在農業區實行“輕稅政策”,鼓勵農民墾種荒地,多種多收;在牧業區實行“以收為主,多種經營”的政策,糾正了大量開荒、破壞草原等極“左”錯誤。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全省農牧業很快出現了一片喜人景象。1962年,農民就基本上有了口糧。到1965年,青海實現了糧食自給有餘。同年,全省畜牧業收入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在農牧業基本得到恢復和初步發展後,王昭同志進一步規劃青海的遠景:如何將青海建成祖國的糧倉?如何提高畜牧業生產?如何開發利用祁連山崑崙山柴達木的礦藏資源?如何儘快修築青藏鐵路?他把全部心血都花費在青海的千秋事業上了。他給友人寫信道:“青山處處埋忠骨,不變青海誓不休!”
王昭同志並非坐在辦公室里空喊口號,而是以身作則,經常深入農牧區調查研究,越荒原、走戈壁、攀雪山、進山溝,和最貧窮的農牧民同吃一鍋稀飯,同睡一片土坑。在總寨公社,他堅持住在一位老奶奶家的牲口棚里;在平安鎮,他和最窮的社員同喝能照人影的雜麵糊糊。他的一片真心溫暖了多少窮苦人民的心。農牧民說:“王省長是真正的共產黨,是千年不遇的王青天!”
含冤去世
王昭同志正要努力實現他的宏偉藍圖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他被打成“黑幫”,遭受種種殘酷的折磨後,於1970年2月12日黎明含冤去世。“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黨和人民為他平了反昭了雪。他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高風亮節、嘉行懿德,青海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