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莊宋墓群

王新莊宋墓群

墓群在鎮原縣廟渠鄉文夏行政村王新莊東側的白梁灣,兩條山樑環抱成一個簸箕掌,地形隱蔽,環境清幽,灣掌平緩開闊,面臨深溝,與孫寨行政村的掛山隔溝相望,墓葬就在這簸箕舌頭中央、洪水沖成約丈余的峭壁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新莊宋墓群
  • 位於:鎮原縣廟渠鄉文夏行政村王新莊東側的白梁灣
  • 地形:隱蔽
  • 環境:清幽
基本簡介,地理位置,墓群特點,墓群說明,

基本簡介

王新莊古墓群,埋藏地下800餘年,歷經風雨剝蝕,洪水沖刷,溝掌塌陷,逐漸暴露,被一打柴民眾偶然發現。

地理位置

地形狀況看,這裡原來應是一片寬闊緩坡平地,山洪繞開墳墓分流到前邊溝渠。年久日深,沖刷塌陷致墓葬暴露於外。1976年麥收後的一天,本村民眾李富邦到這裡挖柴,無意間發現溝邊崖壁上有一盤畫龍,他感到十分稀奇,就想弄個究竟,順手拾起土塊照著甩過去,卻掉下幾塊磚頭來,露出一個黑洞。這才看清並斷定是一處磚箍墓。為了可以看個究竟,他又叫來幾個人,在崖壁上挖通小路後,洞口塌落,畫龍不復存在。他們下去一看,原來,暴露於外的是三座墓葬,均枕西面東,一字兒平行安厝。由於缺乏保護意識,多人反覆踐踏,全部被毀。三座墓中,一處為磚箍墓,另外為黃土洞穴。當時,磚墓里棺槨全部腐朽,屍骨尚全,頭骨旁還留有髮絲;墓室內有一“無咀油行”充塞著糊狀物,顯然是埋葬時供死者食用的祭祀品;一帶蓋陶罐,內空無一物;兩個陶製鍋腔。除墓誌磚外,還有大量的條磚、方磚,方磚上有雕刻。此墓群發現後,鄰近村莊不斷有人前來觀看,踐踏破壞更加嚴重。在這樣一個偏僻的村子裡,了解古墓葬、懂得其價值的人太少了,他們不知如何對待。就請示生產隊長,隊長即組織民眾將墓葬物全部搬到較近的馬岔高窯存放,等待上級主管部門來處理。

墓群特點

兩個月後,這個訊息終於傳到地區博物館,這才由縣文化館派人陪同前來發掘,實際上根本談不上發掘,只是察看地形、測量墓穴、清理墓葬,訪問發現探墓及其他知情民眾,現場再未有新的發現。通過測量整理,水磨磚箍墓為平面長方形,以磨製的條磚鑲砌,單磚卷頂,磚塊較現代的大而厚,墓高二點五米,寬二米,長三點五米。結構嚴謹,排列有序,墓室通體彩繪,華麗無比。彩繪的三層棺槨,置於室中。兩壁有龕,浮雕彩繪門窗,前鑲墓誌磚三塊,龕下鑲砌對稱的用方磚浮雕著人畜花卉。計有身著鎧甲、手執劍鉞的武士一對,瓶插荷花一對,鹿銜靈瓶一對,衛士牽馬一對,胡人騎駱駝一對,手執棍棒衛士一對等。 這些磚雕畫面,十分精緻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陪葬的器物有黑瓷梅瓶,黃釉小瓷碗,灰陶灶,灰陶彩繪蓮塔,這座蓮塔的蓮罐,置於三個相背而跪的大力士頭上。此墓葬的華麗堂皇正如墓誌所云,“各用香柏修棺,花磚卷屋”,“奇匠修極樂之宮,埏飾蓬萊之洞,睹而光添殊麗,千門罕比,其風事展後奢百里越常於眾崇欽”。可以想像,這樣的墓葬不僅在當時,就是現在亦屬“千門罕比”了。鎮原境內就目前已知道的墓葬,從墓室建築來說,其華麗闊綽,陪葬講究豐富,具有相當藝術價值,且年代較遠者,當首推“奢百里越常於眾”的王新莊墓群了。

墓群說明

從墓誌看,墓主人白氏,大宋原州開邊寨人戶,後嗣白重立、重舜珉。墓建於宣和五年(1123年),後列磚匠、木匠、畫匠及撰志者姓名。墓誌只列其祖父、祖母、父、母的生、卒及送葬時間,無名諱記載,此磚墓為其“七公之柩”,“遷歸於西郊之間,起塋於東穴之上”。墓誌稱,聞聽高曾之祖“葬在新門之北”,新門寨在開邊寨正北,為夏人邊壕。宋時,開邊寨於熙寧二年(1069年)併入新門寨,次年又復為開邊寨。墓誌證明,宋時鎮原就稱原州,開邊、新門都是其西北邊寨,歷史上就有分有合,古今相通,墓群所在地,處深溝偏僻之隅,距離原面約4公里,800多年前的地貌環境已不得而知,僅可看出墓群北側有山莊遺址一處,窯洞已被全部掩埋,空留填壓未平的巷道遺蹟,說明曾經有人住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