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景(水利專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文景,男,字叔彬,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9月27日)出生於河北省灤縣榛子鎮。民國16年(1927年)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鐵路、市政專業。其後曾在東北、河北的鐵路、交通及建設部門工作。

基本介紹

個人信息,工作經歷,逝世,

個人信息

王文景,男,字叔彬,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年9月27日)出生於河北省灤縣榛子鎮。民國16年(1927年)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鐵路、市政專業。
其後曾在東北、河北的鐵路、交通及建設部門工作。民國21年(1932年)到綏遠省從事農墾水利建設,民國28年(1939年)調四川工作。
民國30年(1941年)回到河套灌區,民國31年(1942年)至1949年任綏遠省水利局局長。1949年後曾任綏遠省人民政府水利局局長、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水利局副局長兼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
在內蒙古河套灌區的開發與治理中,創建草閘工程,主持黃楊閘等多項工程的設計、施工,提出《後套灌溉區初步整理工程計畫概要》。1955年病逝於呼和浩特市。

工作經歷

民國21年,閻錫山成立“綏區屯墾督辦公署”,組織領導綏西軍事屯墾工作,王文景被該署聘為中校水利技士,主管屯墾區水利工作。王文景主張河套灌區的治理宜農、牧、林、水綜合配套進行。
王文景運用所學的現代水利科技知識,最先進行綏遠地區的水利開發。當年在伊盟八大孔兌處設計開挖1條引洪渠,灌溉土地2萬畝,為當地民眾所稱道。
民國23-26年間,勘測、設計並組織施工,開挖後套的川惠和華惠兩條幹渠,並先後在永濟渠上新挖或改建舊支渠2條,即百川渠(新華渠)和樂善堂渠(西樂渠),在黃濟渠上游開挖義惠渠、安惠渠以及其它眾多的支渠、斗渠等,從而改善了灌區的灌水狀況。
針對河套灌區的土壤鹽漬化問題,民國22年,王文景與留法農業專家張立範一同在五原建立農事試驗場,開展農、牧、林、水試驗和土壤改良試驗,同時開辦農事培訓班,親自講課,培養農業和農田水利技術人員。
王文景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總結當地埽工打壩經驗,利用當地的紅柳、黃茨及泥土等原材料,創建草閘工程,先在永濟渠和楊家河上試建,後在渠道上普遍推廣,對當地以打土壩擋水分水的辦法是一項大的改革。
民國26年,王文景組織和完成河套灌區的首次1/5萬地形圖測量。組織水文測量組,觀測蒐集後套西至烏拉河,南至黃河範圍內各大河渠的水文資料。以後在黃河幹流臨河縣的塔爾灣,包頭鐙口縣等設立水文站,在河套灌區的豐濟渠設第一水文站、永濟渠設第二水文站、烏加河的同義隆設第三水文站,同時還在楊家河渠口、同義隆大壩等處設立水尺,觀測水位。
民國26年抗日戰爭爆發,綏遠省水利技術工作中斷。王文景調往四川工作,任航空委員會四川機場委員會工程師、太平寺機場工程處處長。
民國30年,應傅作義之邀,王文景回到陝壩。次年春,任綏遠省水利局局長。王文景隨即從全國各地邀請程瑞琮、鄭仲華等一批水利技術人員,從事河套灌區的水利開發工作。
王文景多年從事河套水利開發與治河實踐,對河套灌區的建設形成諸多構想,期望通過進一步的治理及改造工作,徹底改善河套灌區面貌。此後這些構想成為他反覆思考的主題,並始終貫穿於河套的治理工作中。
河套灌區原有渠道,王文景多次沿黃河查勘,提出改造計畫,並先行開挖復興渠。幾經查勘、比較,選定李根子圪旦處作為復興渠口。民國31年底完成測量設計,翌年4月20日開工,王文景任施工副總指揮。
復興渠施工過程中,修建4座草閘。原有渠道草閘只起約束口門作用,無閘門啟閉功能,不能控制水位、流量。王文景運用水力學理論,設計在草閘口門加設木扦閘,並套用底梁、拉梁、插扦等,使草閘具有能控制水位及流量的作用,使草閘技術得以進一步完善。
復興渠全長40公里,土方量300萬立方米,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全部工程當年6月10日完成放水,工程進度快、質量好、效益大,當年增灌土地30萬畝,受到黃委會嘉獎。
復興渠合併了原豐濟、沙河兩乾渠渠口,連環11道支渠,起到了順勢引流、穩定河灣的作用,同時提高了供水保證率,使五原、晏江擴大灌溉面積10萬畝,每年增產糧食10萬餘石。
該渠是河套灌區第一條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勘測設計交付施工的渠道。它的建成,為修建“四首制”作了先期準備。
同時王文景主持修建黃楊閘接口工程。該工程長約10公里,民國32年4月20日開工,6月中旬完工放水。在接口處修建大型草閘1座。
同時主持整修烏拉河渠,經勘測進行施工。工程包括整理渠口,建築渠口來水閘,劈挖渠梢並與楊家河之三淖河支渠合併,余水泄入烏加河,加修渠背,開挖臨時泄水道等。民國32年4月20日開工。工程建築束口草閘1座,新建退水草閘1座,後因新建束口工程當年被洪水沖毀,於當年11月上旬開挖接口工程1道,長1000多米。經過整修,使烏拉河成為一條跨兩個省區的人工渠道,灌溉面積達到20-40萬畝。
同年對楊家河進行整修,並改口引水,開挖4000米渠道上接楊家河。4月20日開工至6月上旬大部分工程完成。整修後的楊家河成為河套十大幹渠中進水情況最好的一條渠道。
針對後套灌區各渠多口從黃河自流引水,渠首無控制建築物,渠道水量隨黃河水的漲落而漲落,渠道淤積,水旱災害頻繁等問題,王文景深入黃河沿岸各引水口,進行實地考察、研究,總結提出如下意見:1、後套各渠均由黃河平口引水,由南向北,退水入烏拉河,再由西向東、由北向南注入烏梁素海,再退水入黃河,各渠道流程均長於渠道引水口至烏梁素海出水口的黃河流程。由於渠道坡降緩於黃河比降,造成渠道淤積及烏加河和烏梁素海退水不暢,此為原渠系布置所致。2、後套黃河處沖積平原,河岸不穩,引水口位置選擇不當,致使渠口廢棄。3、各渠均為無壩引水,平口承流,又無閘門控制,入渠流量受黃河水量影響較大,易造成水旱災害。4、烏拉河為各渠總退水,汛期受黃河水位頂托,致使退水不暢,影響各渠退水。以上觀點對河套灌區的灌溉狀況作了確切的客觀分析。
其間,王文景研究了近半個世紀前人治理河套的經驗,吸取眾多治水專家的意見,於民國35年編制出他多年所構想的《後套灌溉區初步整理工程計畫概要》(簡稱《概要》或“徹整計畫”)。其主要內容有:1、歸併12大幹渠為楊家河、永濟渠、復興渠、義和渠四大幹渠,並分別在每一乾渠口建築永久性石閘,分別為第一閘、第二閘、第三閘、第四閘,使灌區成為四個灌溉系統,即“四首制”。2、在三盛公黃河穩定河段修建攔河壩,興建總引水閘,開挖總乾渠,下接四大幹渠各分水閘,實行一首制。3、整修烏拉河,限制退水,加強排水,開挖退水口,興建抽水站。4、開挖排水系統,建抽水站。5、沿黃河修建防洪堤。6、壓鹼沖洗,改良鹽鹼地。同時指出,開挖總乾渠,實行一首制問題複雜,工程量大,可作為遠景項目,四首制簡便易行,可先行施工。《概要》計畫得到綏遠省政府批准。在此基礎上,王文景編制《建築後套灌溉區四首制楊、永、復、義四大幹渠進水閘計畫概要》。該計畫概要,為今後河套灌區一首制引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黃楊閘為“四首制”的第一閘,列為第一期工程先行施工。民國35年底,開始籌建,並成立綏西水利建築委員會,王文景任主任委員。翌年7月開工,施工2年,由於經費困難,僅開挖了兩個基坑便被迫中斷。
民國36-37年間,王文景兩次勘查大黑河流域。正值托克托縣被淹之際,他一面指揮搶險,一面乘船到河口鎮了解黃河水頂托大黑河退水去路問題,以搞清大黑河下游被淹原因。還考察了大黑河幾處渠道和閘壩工程,進而找出土默川、大黑河、黃河三者統一治理的聯繫,同時過黃河到伊克昭盟考察八大孔兌的山洪利用、水土保持以及輸入黃河泥沙量等內容。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水利部長傅作義十分關注黃楊閘的興建。王文景又組織技術力量於1949年重新編制《黃楊閘工程計畫書》,1950年由水利部批准,1950年5月正式開工。經過2年的奮戰,1952年5月10日竣工。該閘的興建,改善了黃濟渠、楊家河、烏拉河三渠水的供給和流量控制,免除了河水泛濫的災害,增加灌溉面積100多萬畝。
1950年王文景組織技術力量編制修復黃河大堤計畫。經水利部批准動工,並成立了黃河防洪堤修防處,王文景任處長。工程僅用5個月的時間即完成了修建任務。
同年春,奉水利部之令,王文景查勘黃河清水河一段水利發電站壩址,為黃河的梯級開發作準備。8月5日,又同工程技術人員由民生渠到托克托縣河口鎮乘船去喇嘛灣,步行到清水河境內踏勘百草塔、柳青、老牛灣等處壩址,後又視察和林縣水利工程。1950年11月7日,在安北縣主持召開會議,研究烏梁素海大退水及義和渠引水工程。
王文景十分重視內蒙古黃河段的凌訊工作。1951年凌訊期間,河套米倉縣頭道橋、黃楊閘、西山嘴、包頭南海子、大樹灣等處河道險段結成大塊冰壩不能宣洩,情況危急。經報水利部及國務院,國務院立即派飛機轟炸冰壩。周恩來總理非常關心這一情況,親自打電話詢問轟炸情況,飛機轟炸冰壩很快疏通了河道,化險為夷。
同年3月31日包頭薩縣段黃河結成冰壩,飛機轟炸冰壩22座,搶堵決口66餘處,保證了農田及生命財產安全。
鑒於飛機轟炸冰壩造價高的情況,王文景建議在黃河封凍後冬至前後,先在各處險段測量結冰厚度,來年春季驚蟄之前,採用黃色炸藥先將冰層炸酥,使冰層提前解凍,減輕流凌結壩之患。該建議第二年實施後效果很好。

逝世

1951年9月,王文景召集有關人員研究冬修防洪堤及黃楊閘建設工程,討論1952年工作計畫時,突發腦出血,經搶救後半身癱瘓。病稍好後於1954年3月繼續工作,住在綏遠省水利局辦公室內,埋頭鑽研寫作,進一步充實完善“四首制”計畫概要,使未完成的工程系統化。進一步提出西起三盛公,打通西山嘴,貫穿三湖河,東接民生渠,直匯河口鎮的徹整計畫。經一年的工作,完成初稿。黃濟渠管理局局長馮福澤探望他時,王文景請馮福澤審查初稿,並說:我們在舊社會幹了大半輩子水利,一事無成,現在得慶新生走向革命光明大道,黃楊閘已經建成,我很高興,這僅是四首制的起步。我本想再完成一點事業,看來病勢已重,難以看到計畫的實現了,實感遺憾……。王文景將畢生心血寫成的著作原稿、工作日記、水利資料、詩詞等裝滿兩箱子,由其子妥為保存,留作後人參考。不幸在“文革”中竟付之一炬。
1955年4月9日,王文景病逝於辦公室中,終年5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