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墓

王憲墓

王憲墓位於山東省東平縣梯門鎮梯門村西荊山前的山坡上,居於東王林西北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憲墓
  • 位於:東平縣梯門鎮
  • 畫像雕刻技法:運用淺浮雕和平面線刻兩種
  • 組成:分前室、後室和左右耳室幾部分
  • 畫像內容:謁拜圖、樂舞圖、豐收圖、白虎等
  • 外形:長近9米,東西寬6米,高近3米
古蹟介紹,人物介紹,

古蹟介紹

王憲墓,今存封土堆高1.5米,寬6.5米。墓前有立於明代嘉靖19年的墓碑一方,墓前神道上有殘石門一架(原三架),向南依次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其中石人(倒地)高近3米,僅頭冠就高1米,為文官武將,儀態威嚴。這些石像是研究明代官宦喪葬制度的珍貴實料。南端還有華表一對,高近5米,上置石猴。據光緒版《東平州志》載,王憲墓是在嘉靖19年修建的,“有神道碑”,原高大的神道碑和林牆惜在“文革”中被毀。

人物介紹

王憲 明中期大臣。字維綱。東平人。弘治三年舉進士,歷任阜平、滑縣知縣,入京為御史。正德初年,任大理寺丞,升右僉都御史,清理甘肅屯田。回京升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以禦敵有功,得世萌錦衣百戶。繼為戶部右侍郎,巡撫陝西,入為兵部右侍郎。武宗南征朱宸濠時,受命率戶、兵、工三部官員各1人督理軍餉。回師後,任兵部尚書。世宗即位後,被給事中史道彈劾罷職。嘉靖四年(1525年),受廷推為三邊總制,禦敵有功,加太子太保,再萌子1人。後改任南京兵部尚書,不久入京為左都御史。朔州告急,廷推為宣、大總督,不肯前往,受劾罷職。不久,世宗復念及,召為兵部尚書。大同士兵譁變,主張誅首惡,其餘遣散,而張聰和劉源清力主用兵。因久攻不下,劉源清獲罪,遂赦免譁變士卒罪,事情得平息。數年後,以年老辭歸,死後贈官少保,謚"康毅"。
後世孫王慶禎摘錄:
明代兵部尚書王憲墓位於梯門鄉梯門村西荊山前的山坡上,居於東王林西北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憲墓,今存封土堆高1.5米,寬6.5米。墓前有立於明代嘉靖19年的墓碑一方,墓前神道上有殘石門一架(原三架),向南依次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均形象高大,雕刻精美。其中石人(倒地)高近3米,僅頭冠就高1米,為文官武將,儀態威嚴。這些石像是研究明代官宦喪葬制度的珍貴實料。南端還有華表一對,高近5米,上置石猴。據光緒版《東平州志》載,王憲墓是在嘉靖19年修建的,“有神道碑”,原高大的神道碑和林牆惜在“文革”中被毀。
王憲,字維剛,山東東平梯門人,《明史》有傳,是東平一帶有名的“東平四尚書”之一。他於弘治3年中進士,歷阜平、滑縣知縣、大理寺丞、右僉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他奉旨巡撫遼東,在應州抗敵有功,封戶部右侍郎,賜其子錦衣世百戶;又改撫陝西,回朝改任兵部右侍郎;後因平盜亂有功,又賜錦衣。武宗朱厚照南征時,令王憲率兵、戶、工三部各一人,督理軍儲,凱旋歸來升為兵部尚書。
嘉靖4年,朝廷任命王憲為三邊總制,治御邊境,得到官兵的擁護。當時,吉襄率數萬人渡過黃河,從石臼堆侵入內地。王憲調兵遣將,讓總兵官鄭通卿、杭雄、趙瑛等分兵占要地,設好埋伏,又派都指揮卜雲迂繞敵後,切斷敵人的歸路。寇至青羊嶺,王憲大旗一揮,大軍從四面八方殺向敵軍,“五戰四捷”,“斬首萬餘級,獲馬駝器仗無算”,寇大敗而去。“帝大喜,加憲太子太保”,又賜憲子錦衣世百戶,“至是凡三陰錦衣世百戶矣。”
不久,“帝追念憲,召為兵部尚書”。當時,軍事管理較亂,以軍功而論,有生擒、斬首、殿後、奇功、頭功等,但多有濫冒。王憲進行了改革,“定軍功襲替格”,又請立京營分伍操練之法,還上書平定犬戎和邊防事宜,“帝皆嘉納”,“詔著之《會典》”一書,遂為成式。嘉靖13年,加封王憲“柱國太子太保”。
“大同兵變”之時,王憲認為“首亂當誅,余宜遣散”,但大學士張孚敬和總督劉源清堅持用兵,結果大同屢攻不下,“北寇又內侵”,王憲又奏前議,“帝悟大同重鎮,不宜破壞”,遂從憲議,“亂亦平定”。
王憲老時告官,數年後卒,贈少保謚康毅,明世宗朱厚聰下諭致祭:“卿以高年鳳望,台省元老,出入累朝,險平一致,嘉名茂績,簡在朕心……”。
王憲子王汝孝,嘉靖丙戍進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順天巡扶,駐守薊州時戰功顯赫。他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為官清廉,“歷履南北皆有聲跡。”他與其父王憲被後人贊為“父子二進士”,為一時之佳話。
王憲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