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中評傳

王慎中評傳

基本介紹

  • 書名:王慎中評傳
  • 出版社:廈門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280頁
  • 開本:32
  • 品牌:廈門大學出版社
  • 作者:張帆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54739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王慎中 (1509~1559)字道思,早年因讀書於清源山中峰遵岩,號遵岩居士,後號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稱王仲子。 漢族,晉江(今屬福建)人。明代詩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為明朝反覆古風的代表人物之一。張帆編著的《王慎中評傳(精)》從文本出發,對王慎中詩歌理論的創見性與作品的思想、藝術特色作較為深入的探討。

作者簡介

閩江學院中文系教授,福建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歷任閩江職業大學教務處長、閩江學院科研處長。長期從事寫作學、古典詩詞教學,科研方向為閩籍作家研究。出版專著《末代帝師陳寶琛評傳》、《王慎中評傳》,主編、參編教材、著作9部,在國內CN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幾十篇。寫作教學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末代帝師陳寶琛評傳》獲福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少年時代:異稟童才驚四座
第一節 家世:安海富商播遷泉郡
第二節 童年:奇穎博記應答如流
第三節 求學:投拜名師精通典籍
第二章 宦海生涯:從政治學稱才俊
第一節 青年進士“八子”之首
第二節 以人為本治政有方
第三節 為國掄材除弊興學
第三章 任職留都:倡立唐宋散文派
第一節 正嘉文壇“七子”主盟
第二節 傾情心學文觀新變
第三節 標舉唐宋推崇歐曾
第四章 徙官五地:詩文會友著述豐
第一節 謫判毗陵一路歌詩
第二節 擢升南都詩文會友
第三節 督學山東誠心向學
第四節 轉徙江西覽勝抒懷
第五節 擢官河南著文篤誼
第五章 不附權貴:罷黜歸里真名士
第一節 寧折勿彎淡泊名利
第二節 江湖之遠憂懷國事
第三節 葬親悼妻心力交瘁
第四節 應接不暇秉燭搦翰
第五節 結舍清源論文會友
第六章 散文理論:師唐宗宋自為言
第一節 本體文論:“文道合一”
第二節 創作文論:“意”“法”“本色”
第三節 鑒評文論:“風神”“神解”
第七章 散文創作:演迤詳贍成大家
第一節 記:內容繁富借題發揮
第二節 序:題材廣泛旨趣各異
第三節 傳、行狀:以人為綱工於剪裁
第四節 書:人際交流真情文字
第五節 雜著:駁雜多姿理趣兼備
第六節 志銘、墓表、祭文:彰顯人事運筆傳神
第八章 詩歌理論:自有機杼緣詩旨
第一節 詩宗盛唐自有機杼
第二節 “不樂之旨”“和平之聲”
第三節 習養互補體高意正
第四節 發乎性情詩道誠深
第九章 詩歌創作:諸體兼備抒性情
第一節 英雄讚歌軍旅情結
第二節 直道難行厭倦官場
第三節 懷古歌吟寄慨遙深
第四節 親情友情真摯感人
第五節 山水田園詩宗自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三節求學:投拜名師精通典籍
王慎中八歲開始讀《六經》、《史記》、《漢書》,每天幾千字,十歲就開始學習寫文章了。他“開悟警敏,不煩師解”①,十一歲拜理學家陳琛族弟陳讓為師,教讀《春秋》。某天,陳讓講授《左傳·僖公三十年》,其中講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大意是: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發兵圍攻鄭國,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聽從大夫佚之狐的建議,懇請大夫燭之武去面見秦穆公,勸說秦國退兵。當晚,燭之武被人用繩子綁住身體,從城牆放下去。他見到秦穆公說:“秦晉聯軍圍攻鄭國,鄭國人都已經知道要亡國了。假如滅亡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請您用兵吧。可是要越過一個國家,把遠方的土地作為本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很難辦到的。既然這樣,您又何必為了增加鄰國的地盤而滅掉鄭國呢?鄰國的實力增強了,實際上就等於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您放棄進攻鄭國,鄭國就可以成為您東路上接待您的主人,將來貴國使者來往經過這裡,能供應他們所缺乏的一切物品,這對您來說也沒什麼害處。再說,您曾對晉惠公施以恩惠,當時他把晉國的焦、瑕二個地方許給您,但他早晨剛剛渡河回國,晚上就修築工事與您對抗,這您也知道啊!晉國哪裡會滿足呢?等他把國土向東擴張到鄭國後,又會向西擴張,那時,他除了侵占秦國土地之外,還能到哪裡取地盤呢?損害秦國而有利晉國,值得嗎?請您認真考慮一下吧!”聽了這番話,秦穆公很高興,當即和鄭國訂立了盟約,撤回軍隊,隨後晉國也撤軍。燭之武挽救了鄭國。講完課,陳讓問慎中:“燭之武說退秦師的關鍵是什麼?”慎中回答:“利害關係。”陳讓頗為吃驚,故意問:“何以見得?鞏嗅中說:“燭之武首先從正面分析鄭亡對秦無益,次從反面指出鄭亡對秦有禍;再從正面指出鄭存對秦有利,晉懷異心要吞秦,要秦穆公權衡利弊。燭之武把話說到了點子上,燭之武真辯才之士啊!”燭之武以三寸不爛之舌說退秦晉聯軍的記述,其層層遞進、迴環往復的史傳筆法確實讓穎悟的王慎中領會到家了。他紮實的古文功底,使他在以後的散文創作中不時散發出古墨翰香,而這,與陳讓的悉心教誨是分不開的。
陳讓,字以禮,號見吾,少負才氣,讀書過目成誦。出仕前,曾與陳琛共讀於晉江紫帽山金粟洞之小丹丘。嘉靖十年中解元,十一年中進士,是一位不畏權貴的正直諫臣。他曾在監察御史任上彈劾建昌侯門客劉東山,被抓進監獄刑訊,雖然被打得皮開肉綻,還是堅持正義,在獄中繼續上疏,力言東山奸行,終於使皇帝醒悟,恢復他的官職並械死東山,陳讓因此名震京師。王慎中在《祭陳見吾先生文》中寫道:“某生十一歲,實從先生授《春秋》讀。”①雖然十四歲後轉師易時中,“然終身事先生為師,而先生亦友某以問學,自在仕至閒居,相追隨二十年間,講究探討前人學術之是非,當今時務之得失,人材邪正用舍,風俗之汗隆升降,言之多矣……蓋亦師弟朋友相與折衷可否,直而無隱之義,他人不免以為疑,而吾二人者未始少有間也”②。由此可見,陳讓的學識、人格、操守對少年時代的王慎中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其後二十多年亦師亦友的交往中,其多方面的影響更是不可低估。
王慎中十四歲進學。郡守葛恆素來以善於鑑識人才自負,當他看了慎中的試卷,很欣賞,說:“兒異日當為天下士,詎取科第已邪?”這時的慎中,已經對科舉制文那一套很熟悉。家人讓他拜當代經學家、易學家、明代朱子學第一人蔡清的高足易時中為師。蔡清字介夫,號虛齋,諡號文莊,泉州曾井鋪(今屬鯉城區)人,道德學問為世所欽。他一生致力於理學研究和教育,精研六經子史及理學名作,特別精研《易經》,他認為《易》是“五經之首”,“生命之蘊”。慎中雖然沒見過蔡清,但因易時中的關係,對這位師公很是恭敬崇拜,後來,他還代易時中撰寫了《刻蔡虛齋太極圖解序》。易時中,字嘉會,號愧虛,人品、學問堪稱文士楷模。他虛懷若谷,始終認為自己有愧於老師蔡清的期望,所以自號“愧虛”。他授徒數百人,可是始終沒為自己出過書。他認為有蔡清的一部《易經蒙引》就已經足夠了,自己再怎么發揮都無出其右。他“學專一家,不務該泛”①,並曾婉言教誨慎中:“要以修質反約為功”②。他為官清正廉明,造福一方之民。例如,他在夏津、武城當縣令,離任時,百姓繪像把他祀於名宦祠。他辭官歸里時,當地百姓不分男女老幼,拿著棗、板栗、肉干等食品到河邊送行,船開了,競有人失聲痛哭。一個離任乞歸的微官,競能有如此感人肺腑的送別場面,想必他身後的豐碑早已立在了老百姓的心中。當年,易先生周圍有一些享有時名的朋友,他們是與王慎中同輩的長者,但都欽服王慎中敏茂,而自愧不如。易時中初見慎中,看了他所寫的文章後,就十分讚賞地說:“老夫當退避三舍矣。”王慎中在祭文中有這么一段話可資印證,他說:“某愚暗,年及成童,稟命先子,負篋趨風,謂夏楚之不任,豈堅木之能攻。遽器獎之逾溢,越同輩而見蒙。知向道而不力,顛垂白而倥侗;慨滅質以溺心,誤師傅之正宗;尚靈爽之照臨,誘遲暮之天衷;倘此志其不昧,終後死以靡恫。”②王慎中對恩師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對自己“向道而不力”的愧疚之情溢於言表。顯然,易時中是慎中一生中最為敬慕的恩師和學者。投拜名師門下,王慎中學識大進,這為他日後成為標舉唐宗派大旗的散文名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段話中慎中關於“向道而不力”“誤師傅之正宗”的反省,還與他接受陽明心學有關。由此亦可窺見其複雜矛盾的心態。P6-10

後記

今年三月,應友人之請,接受了研究明朝文學家嘉靖“八才子”之首王慎中的課題。
王慎中少年早達,但一生中從政時間僅十四年。其為官頗多政績,但因其性格耿介,不肯曲意逢迎權貴,故宦海浮沉,雖有卿相之才,卻難以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誠如他的好友李開先所言:遵岩“少年英氣太露,如太阿出匣,使人望之知其難犯,而就之愧其難得”。他被夏言構陷罷歸,年僅三十三歲。
罷歸,無疑是王慎中一生中的一次重大挫折。然而,政治舞台上的消失並不意味著人生價值的終結。聰明才智的能量往往可以從不同的領域超越自我,超越既往的輝煌,成就另一番功業。王慎中便是許多不幸中有幸的才子。明朝中葉的文壇,王慎中、唐順之揭櫫唐宋散文,主張詩宗盛唐自有機杼,在詩文理論與創作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文名聞遐邇,成為明清散文史上承上啟下的一位文學家。
為了全方位展現王慎中豐富的人生閱歷,彰顯其人格風采,突出其文學成就,拙著採取大致以時間為經,階段主要事件為緯,傳、評結合,詩、文專論的寫作體例。但時間順序服從事件性質和主次。如第三章“任職留都”本當在“謫判毗陵”之後,但由於突出王慎中作為文學家的特點,任職南京是他文學觀念發生變化的重要階段,所以以專章置於“毗陵”之前。設定第四、六章,一方面是全面反映王慎中一生主要活動的需要;另一方面,試圖從動態角度考察其作為散文家、詩人的特色。拙著在兩章中加大了文章解讀力度,俾使與後續的詩、文專論互為補充,相輔相成,以期通過較多的作品鑑賞,較為準確地評價其思想、文學成就與文學史地位。拙著中傳主活動在各章節中可能有交叉,但側重點不同,力避重複。詩、文專論除專節分析闡論外,於每章之後均作概括評論。根據編者意見,為了保證學術性,兼顧可讀性,拙著在可能情況下對學術的嚴謹森嚴作出一點犧牲。
限於本人的學識與水平,以及時間有限,蒐集資料不全等諸多原因,拙著淺陋、訛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讀者指正並見諒。
拙著在撰寫過程中,得到諸多行家的幫助。晉江市文化館執行主編李燦煌先生坦誠建言,我的同窗學友、中文系同事和家人給予了熱情關照和支持,他們或則提供資料,或則聯繫編者、傳遞信息,或則輯錄資料圖片、聯繫列印,參與校對,為拙著在短短的時間裡順利草創作出默默無私的奉獻,廈門大學出版社曾妍妍編輯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勞。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值此拙著草創輟筆之際,賦詩一首,以志永懷:
七律賦《王慎中評傳》書後
先生蕙質世人推,虞骨陶風故里歸。
文法歐曾趨室奧,詩宗李杜近屏帷。
清源蒼鬱乳泉洌,筍水淵洄翰墨菲。
末枝非文興郡國,揚波鼓浪日增輝。 作者
2012年12月30日於榕城江濱未名園

序言

文化是城市之源,城市之韻,更是城市之魂。
文化對於城市來說,猶如夢想於青春,水源於大地。品讀一座城市的神韻丰采,在於對文化的深入探尋;衡量一座城市的競爭力,也應以文化為標尺。
晉江,千年古邑。自晉唐以來,文脈源遠流長,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民生富足,人文薈萃,活力四射,既得益於悠古文化的滋養,也源於時代精神的鍛造。
文化是考量城市人居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以母親河為名的晉江,襟山帶水,人傑地靈。世世代代的晉江人生於斯長於斯,形成了愛拼敢贏的城市個性,創造了中國經濟版圖的“晉江模式”、“晉江經驗”。發掘晉江歷史文化菁華,繼承和發揚優良文化傳統,對於彰顯城市個性、弘揚城市精神、推動城市發展意義非凡。編輯出版《晉江文化叢書》意義正於此。
作為一項文化工程,《晉江文化叢書》迄今已編撰出版六輯。這套叢書對於人們認識晉江本土、研究晉江歷史、宣傳晉江經驗、弘揚晉江精神,提供了一個豐富而翔實的藍本。在第六輯付梓之際,撫卷欣慰,希望晉江文化建設站在更高平台,砥礪奮進,敢於爭先,為經濟社會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希望更多的學人志士以傳承文化事業為使命,共襄盛舉,共繪宏圖,讓文化工程薪火相傳、枝繁葉茂。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