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絅

王尚絅(1478—1531年),字錦夫,號蒼谷,時人稱王蒼谷、蒼谷先生、蒼穀子,明朝汝州郟縣郊東南(今河南省郟縣李口鎮)人,祖籍蔡州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明代中期官員、詩人、儒家氣學思想哲學家,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他正直廉潔,思維發散,補充了前人氣本論,與羅欽順王廷相楊慎一起構建了氣學,被後世稱為“氣學二王”之一。明嘉靖十年(1531年)病逝,享年五十四。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尚絅
  • 別稱:王蒼谷、蒼谷先生、蒼穀子
  • 字號:字錦夫
    號蒼谷
  • 所處時代:明代中期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汝州郟縣郊東南(今郟縣李口鎮)
  • 出生時間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月二十五日
  • 去世時間嘉靖十年(1531年)十月二十一日
  • 主要作品:《蒼谷集》《蒼谷全集
  • 主要成就:浙江右布政使
  • 哲學成就:“氣學二王”之一
  • 門生薛應旂
人物生平,為官舉措,中途辭官,思想觀點,忠孝之道,夫妻之道,哲學重於文采,肯定二程功績,氣學思想,無神論觀點,辯證思想,教育觀點,文學作品,詩詞作品,思想著作,後世影響,至理名言,文學方面,哲學方面,門下學生,家族成員,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明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汝州郟縣郊東南(今河南省郟縣李口鎮)。
明憲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時方五歲,讀《孝經》‘立身揚名以顯父母’時,乃謂父曰:“兒長,當如此!”
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時滿十八歲,中鄉試舉人。
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進士及第,任兵部主事。
弘治十七年(1503年)二十六歲,因父親去世丁憂,歸鄉守制。王綖為絅父親作詞《行狀》。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復職兵部主事。
正德三年(1508年)任吏部稽勛司主事。
正德四年(1509年)任驗封司員外郎,再升稽勛司郎中。
正德七年(1512年)任山西左參政期間,因得罪權宦,奏請回鄉照料祖母和母親。
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十一歲,任四川左參政。
正德十六年(1521年)書信兩封給張崇德,勸說三賢書院宜改作二程祠。
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四十八歲,任陝西左參政,討平管區賊寇。
嘉靖六年(1526年)五十歲,因母親去世,歸鄉守孝。韓邦奇為王母聶氏作詞《行狀》,王綖作《誄》,呂柟撰《聶氏墓志銘》,康海另為王父撰文《平山先生墓志銘》。
嘉靖七年(1528年)河南出現災荒,他上奏十六條救荒措施。
嘉靖八年(1529年)復職陝西左參政。後任學道,為嵩陽書院題名並撰文《興復嵩陽書院題名記》。
嘉靖九年(1530年)任浙江右布政使。
嘉靖十年(1531年)農曆十月二十一日,任內病逝,享年五十四。同年,長子王同整編其生平作品入《蒼谷集》,王綖馬理黨以平韓邦奇王崇慶均為其作序。

為官舉措

王尚絅為官廉政愛民,不攀附權貴。多次為災民奏請賑糧,所作《陳情乞養親疏》、《獻民艱苦疏》、《倉中鼠》二章 可得印證。
嘉靖七年(1528年)河南出現災荒,他上奏十六條救荒措施:“憫饑饉,恤暴露,救中戶,暫停徵,懲不信,權糴買,謹預備,廣恩澤,省刑獄,止匠價,崇節義,正服舍,存恤流民,重正官,計處糧站,禁革吏胥里書”。見主張未被採納,復上疏:“念臣前職,始晉及蜀,歷秦復晉,窮檐棲棲,積有歲年。為母而來,終母而往,往思死忠,來思死孝,有志無成,臣竊傷之。乃今自生之年,抵死之日,皆臣致身報國之秋,無復可諉者也……陛下願治之主,臣非祿仕之人……臣銜恩思報,措躬無地,詎敢遲違……茲當促裝力疾赴任。謹錄原進本稿上呈乞覽,惟陛下俯察,亦足以知其志之所存”。
《倉中鼠》提到:“倉中鼠,猛如虎。嗟民死兮不可數。倉空尚可盈,民死那可生?”
嘉靖九年(1530年)任浙江右布政使時,“政持大體,宿弊頓革。嚴而能恕,決機應變,因事為功,吏民畏服”。

中途辭官

正德七年(1512年)時任山西左參政的王尚絅得罪權宦,回鄉避禍照料祖母和母親,隱居在郟縣西北六十里(三蘇墳西北)蒼谷山下蒼谷寺。與其子在通往蒼谷寺的青龍澗上修建了太子喚雨橋,此橋高丈余,為紅石構砌。現今,年歲已經,泥沙淤積,橋身只露出拱頂於野草叢中。
王尚絅敬仰三蘇父子,在蒼谷寺不遠的三蘇墳捐立了一座高七米、寬六米的“青山玉瘞”坊,坊柱上刻有描摩蘇軾筆跡的蘇軾詩“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坊額刻“青山玉瘞”四字。
蒼谷寺建在蒼谷山腳下的緩衝地帶,“山勢盤礴,巨石磊落,林壑拱郁,絕壁周環,俊皆數仞”,北靠蒼山,南臨蛇山,左傍鳳嶺,右依花山,寺東側是當年山泉成澗的青龍澗。然歲月日久,現今已經無法看到小橋澗泉、綠水迴繞的景象。
眼下的蒼谷寺,是當地民眾在原址籌資建造的。村民介紹稱,新中國成立初期,蒼谷寺保存完好。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建設葫蘆套前莊國小缺少建築材料,就把蒼谷寺及山門全部拆掉了,山上的大樹也被砍伐殆盡。石碑等文物,也大都作為建紅旗水庫時的築建材料埋入壩底。
隱居期間,王尚絅曾多次遊歷汝州風穴寺,寫下《游風穴寺》《珍珠簾》《大慈泉》《玩月台》《吳公洞》等詩作。
王尚絅還在扈澗山莊(今郟縣黃道鎮扈澗河西岸)居住過,“開瞌睡洞以怡神,構馬牛亭以息慮,築讀書台以尚論而友古”。也因此自號“蒼穀子”。現今他曾瞌睡休息的“瞌睡洞”,已無法考證。其曾著書立說的“密止堂”,大抵在在今黃道鎮竹園村附近。

思想觀點

忠孝之道

王尚絅立志要光耀門庭,認為逃避現實非儒家學者所為。他說“進退出處,維聖有訓,落魄如稽阮數子者,非孔孟之徒所敢道也”。“進思盡忠,退思盡孝,此生人之大義,無所逃焉者也”。
知母與母親遲暮時,奏請回鄉照料:“臣祖母李氏見年九十一歲,臣母聶氏六十六歲,老病尫羸,不離床褥,聞賊驚恐,舊疾愈重,思欲一見臣面。臣聞命彷徨,無以為計……臣奔父喪,未能親自裹斂,洎今抱恨,母且老病,迎養維艱……況今流賊洶湧,往復猖獗,倘母有不測,臣將何為!雖生無以報國恩,雖死無以入家廟矣”(《陳情乞養親疏》)。

夫妻之道

王尚絅認為夫妻之道是“人道之始,王化之端”。
他說“感天地,動鬼神,莫如《詩》。詩有《頌》有《雅》有《風》……而首《關雎》。今考其詩,蓋詠歌文王之於后妃者也。夫德如文王,孝友忠信,可詠可歌,顧獨於《關雎》何哉?豈不以夫婦人道之始,王化之端歟?故曰有夫婦而後有父子,有父子而後有君臣。三者正,庶物從之矣。是故夫子刪《詩》,獨取於《關雎》也”。
妻子逝後,王尚絅曾寫文:“絅嗣今而後,當益勵清貞,益堅苦節。完茲德音,以終我安人之意。教爾五子,各俟成立。撫爾二女,各成婚姻,以終我安人之業。養終老母,送終爾父爾母,以終我安人未泯之心。是絅所以報忠良而終餘生者,如斯而已矣。茲當七七,親眷鹹在,謹與安人盟諸柩前,神其用妥。如或少違初志,靈其鑑察”。

哲學重於文采

正德十六年(1521年)得知家鄉籌建三賢書院,王尚絅書信兩封給時任汝州知州張崇德,認為程頤不宜與二蘇蘇軾蘇轍)並列,名稱宜改作二程程頤程顥)祠。最終,書院定名為“聖學書院”,專祀二程。
第一封信寫道:“夫所謂三賢雲者,初不識其為誰,既而閱狀雲伊川(程頤)、東坡(蘇軾)、潁濱(蘇轍),而不及明道(程顥)。考之明道始終在汝,東坡始終未至,潁濱史志皆無所載。今曰三賢,襲之古耶?創諸今耶?襲之古,則據自何典?創之今,則起自何義?余皆不識其何說也……幸以古典今義,作者始末下示。庶昭今傳遠,或者亦周公孔子之道也。何生去,久不聞命。故敢以書請。”
第二封信提到: “書院曰三賢者,黃君狀謂程氏伊川、蘇氏坡、潁。曰兩賢,絅主明道、伊川言也。蓋程氏本河南人,明道自監察御史里行監近鄉酒稅,光庭歸自汝上,有春風之想,召命及門,而卒於汝。伊川授汝州團練推官、經筵坐講,被劾編放還,范祖禹議復汝上田二十頃。則汝固兩賢歌哭之所、游息之鄉也。和風化雨,熏潤猶存,從而祠之,孰曰非實錄哉!”又說“今以義起所可者三,所甚不可者二。專祠二程可也,專祠二蘇或可也;並出三賢,特祠明道亦可也……如前所謂三賢者,像列一堂,甚不可也,而又獨黜明道,則又甚不可也。平生所學,硜硜之見,有不敢爾。使義所不敢而敢於阿從,有識者不為絅惜,不為程子惜?不為名教惜,不為孔子之道惜邪?是故寧得罪於蘇,孰可得罪於程?得罪於一人,孰可得罪於君子?得罪於一方一時,孰可得罪於天下後世? ”(《汝州書院三議》)

肯定二程功績

王尚絅早年推崇二程學說,對詆毀的言論鳴怨不平。
他說“慨自羲皇堯舜,世歷周孔,治亂相乘,以勛以報。軻死亡傳,糜爛六籍,湮沒千載,發明於程氏兩夫子……夫子吾不得而見其聖人否也,方其年有十五,已志乎聖人之道,非聖者無學焉,涵養曰敬,踐履曰誠,進學曰致知,篤信行果,守茲靡渝。求於內而不荒於外,亟於本而不眩於末,止於道而不狃於異端。微於獨,顯於身;征於言,發於事。功而不違於天地,不疑於鬼神,不戾於天下,不悖於萬世,不詭於聖人者,是謂程氏之學”。
“夫神宗急於求治,有聖人之資者也;先生身體斯道,有聖人之學者也。奈何新學斯崇,而偽學斯禁,千載之期,失於一旦?”“使程氏之道行,則宋可無南也,如臨安何?或曰南宋之傳,天為太祖報也”。
“程子謂通本隱君子,議論極有格言。續經之類,皆非其作,罪坐於後人之附會爾。此程子心得之見,萬世之公論也。至其著述,遠過荀、楊;事業規模,高出房、杜。而彼賤詆者,何為也邪?其視吾程子之心胸何如?君子深造,貴於自得。德懋以為何如?他日玉堂之上,史筆輝煌,為死者雪冤否?”(《答周子德懋簡》)

氣學思想

王尚絅後又受羅欽順王廷相的影響,接受了荀況王充張載薛瑄的氣本論觀點,並從自然科學角度延伸了氣學思想。認為天地形成於陰陽二氣,氣在不變的變幻,影響萬事萬物的發展。了解氣的變幻有助於延綿福壽甚至國運。
⒈氣分陰陽生萬物
他按兩儀四象給子命名:“太極同一氣也,分而為陰陽。兩儀建矣,三才位矣,四時行矣。夫時,天地之四府也;天地人,爻之三也。陰陽氣二,而未始不相和也。其極則本同一氣也。一而二,而三,而四,而萬化從焉。羲文周孔之《易》備矣。蒼穀子於是命其子曰:伯同一之,仲和兩之,叔爻三之,季府四之”。
⒉萬物隨著氣的變幻而變化
他說“氣之所化,飛物之所本。有正有變,互為消長。或自南而北,或自北而南。自北而南,氣正矣,則其鐘於物也,為陽,為剛,為慶雲,為時雨,為君子,為祥瑞,為鸞鳳,為芝草,為靈椿。人得之則為福,為壽,為聰,為明。自南而北,氣變矣,則其鐘於物也,為陰,為柔,為冰雹,為暴雨,為小人,為魍魎,為鴟鳥,為荼毒,為臭草,為怪物。人得之則為胗,為衊,為癱,為夭折。或隨地而殊,或應時而變,故曰氣為之也”。
⒊氣影響人的福壽
他認為人的壽命在於氣的盛衰,說“自有生以來,安有所謂不死人哉?蓋命之修短,各懸於氣之稟受,而不繫於人之修為……粵維上古氣厚,厥生各千餘歲,至堯舜時猶逾百歲。繼此雖人物稟受差殊,而天地之氣亦薄矣。修長者猶間或一植焉,如籛何學(籛鏗,字何學)顧七百餘歲。乃若陳摶卒年一百八十有奇。今考魚鉤媼乳之傳,雖若難信,要其生固有與人異者”。

無神論觀點

他認為不死修仙是妄想,指出:“仙非可學而至也……必欲學焉,終以無成,老且死而不悟”。“仙家幻妄……使世人絕欲導氣,貪生妄想,卒之猶速其死者。首駢踵聚,禍不甚邪?”

辯證思想

他以天氣變幻來說明國家的興衰全在於氣的強弱,這是對羅欽順、王廷相氣學思想的升華。他說:“聞風氣為之,天地之號令也。五行得令,四時順序,而後八方風各應律而至,以成歲功,否則變怪百出,不可具狀。然有正有變,皆氣為之也”。“陰得陽而為之風,氣變而風亦變,故風從風曰巽,風行地上曰觀,風行天上曰姤,風行山上曰蠱,風行水上曰渙。於四時曰春曰夏,仁氣為之也;曰秋曰冬,義氣為之也。若乃冬風暴,秋風災,義氣之戾也;夏風頦,春風飆,仁氣之戾也。是故三皇春也,其風溫;五帝夏也,其風渙;三王秋也,其風淒;五霸冬也,其風烈。雜於七國,虐於秦,醇駁於漢,清虛紛擾於兩晉南北之間,以至暴於隋而夷於唐,亂於五季而弱於宋。四時變氣之餘烈,不可以遽數也。隨氣所變,毫髮不掩。無形而有形,無聲而有聲,無幽不顯,無深不入,不見疾而速,不見行而至,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哉?本一氣之流行,歷千古而互現。自古及今,未有氣變矣而風不變者”。

教育觀點

王尚絅強教化人心,認為學校和書院是培養文人、政治家的搖籃。
“社五土,稷五穀,神司之,養人之身者也;人倫之教,孔子司之,養人之心者也。人莫大於心死,而身次之。土谷不可一日而亡,則孔子之教,顧可一日而亡於天下也哉?”
“庠校以儲文學登用之才,書院又以養性命道德之士”。“教者,政之先也;學校者,有司之急務也”;“維帝之政與教相為遠邇,聖人之治與學旋為顯晦……政教有條,廟學著令,明揚作養,期逾百年,由學求治,禮樂仁化,不有待歟?”。“有司於以專祠先師,以緣升道德之士,以端士向,以建民極,以隆化本”。

文學作品

詩詞作品

《贈李解元》
易水蕭颼處,秋風聽短吟。
雲來村樹暝,蟲響豆花深。
舊篋猶懸劍,高齋已罷吟。
留君渾未得,寂寞數年心。
(賞析:李夢陽曾於弘治六年登癸丑科鄉試解元,故稱其李解元)
《雨中邊太常過訪》
數人暮騰馬上塵,夜堂今喜聚比鄰。
多情細聽燈前雨,萬里風沙慰遠人。
(賞析:邊貢曾於弘治年間任太常丞,故稱其邊太常)
《雨過次一泉韻》
白日沉長浦,游雲斷玉關。
老悲春冉冉,別恨水潺潺。
鼓角連城戍,烽煙冒海山。
請纓懷壯士,夜雨坐苔斑。
《宿德勝寺次韻》
雨後毗盧閣, 重山四望賒。
畦田明漲水, 戌壘破流霞。
月出漁人集, 風來燕子斜。
江鄉渾未遠, 回首復京華。
《宿鎮海寺》
古寺臨湍立,新春冒雨來。
飛流妨殿角,奔岸折牆隈。
夜磐驚龍臥,香菸逐浪回。
夢遊空鎮海,缽酒愧吾才。
《過抱哥村》
中原昔喪亂,義姑出里門。
遂使千載下,抱哥猶村名。
伏臘走祠廟,義姑嫣有神。
維茲因饑饉,逃雲盡四鄰。
空過抱哥彎,不見抱哥人。
《宿蘇墳》
流落奇才本兩賢,利花上苑賀春先。
曉來洗耳河邊過,聞道冰山又一年。
木山抔土留三仙,風雨禪床愧二難。
詩簡記得平山語,肯向人間愛好官。
(賞析:正德七年,王尚絅辭官避禍,隱居在距三蘇墳不遠的蒼谷寺)
《祭東坡、潁濱文》
嗚呼!先生一門萃美,百世揚芳。
鐘靈錦里,托體嵩陽。名兮蓋世,神兮此方。
兵荒屢歷,種嗣蒼涼。絅等世居臨汝,景仰休光。
爰當生忌,薦此椒漿,嗚呼先生,其何可忘!
(賞析:正德年間,給三蘇墳捐建的石坊落成,遂作)
《玩月台》
散步清林樾,崇台方突兀。
浮雲天際來,招我弄明月。
…… ……
(賞析:正德年間,游汝州風穴寺而作)
《出蒼谷山》
逶迤北山道,風勁欲催顏。
雁塞紛成陣,岩華亂砸斑。
路回黃澗曲,水繞白雲關。
絕頂開山盡,曾無寸土閒。
不才安濟世,無病許歸田。
況復尪羸母,同臨遲暮年。
鄉山共採藥,澗水學耕煙。
何興中秋節,長吟下潁川。
(賞析:王尚絅走出蒼谷山復職時所寫,描繪了蒼谷山景貌和隱居生活的情況)

思想著作

《西行類稿》、《維正稿》、《密止堂稿》、《答周子德懋簡》、《明倫銘辭》、《敬身銘辭》、《陳情乞養親疏》、《獻民艱苦疏》、《倉中鼠》二篇、《平山年譜》、《義方堂集》、《游嵩集》等,其子整編入《蒼谷集》,後人又校訂更名為《蒼谷全集》。

後世影響

至理名言

⒈進思盡忠,退思盡孝,此生人之大義。
⒉庠校以儲文學登用之才,書院又以養性命道德之士。

文學方面

王尚絅主張仿漢文效唐詩,被薛應旂贊為“文追秦漢、詩逼蘇李”。

哲學方面

明代中期羅欽順王廷相、王尚絅、楊慎為代表構建了氣學,又以二王為核心。王尚絅從自然科學角度延伸了氣學思想,薛應旂奉其為師,並對後來的張介賓宋應星方以智產生了較大影響。

門下學生

薛應旂(號方山,曾任浙江督學道副使)

家族成員

曾祖父:王斌(號良佐,曾任太醫院醫士)
祖父:王宗 。祖母:李氏
父親:王璇(號平山,曾任宜川縣教諭) 。母親:聶氏
兄:王尚忠、王尚文、王尚志 。弟:王尚明、王尚簡 。配偶:周氏
兒子:王同(號中泉,曾任海州知州)、王和、王爻(早逝)、王府 、王常(早逝)。女兒:王淑媛(嫁何夫,何景明子)、王澄媛(早逝)、王何媛(嫁牛沈裕,曾任營繕司郎中
孫子:王狀卿、王盛卿、王恩卿

人物評價

明·王綖:“(王尚絅)以二母垂老,引疾抗疏,未報而行……攜家以還,率配靖懿周氏(王妻)子具菽水,盡李太君(王祖母)、聶太安(王母)人歡”。“棄官赴母難十九年,薦征累不就,竟卒於官,可以知孝”。
明·薛應旂:“蒼谷文追秦漢,詩逼蘇李,一時藝林鹹稱作者,然實非先生之所尚也。先生平生,毎右兩程而左三蘇,崇理學而鄙詞翰。使假之以年,當必有繼往聖而開來學者,而世顧以功名事業期之,又豈足以知先生哉?”
明·孫奇逢:“夫文章何妨於理學,而理學不專在文章,如耽於文章,則一文章士而已矣。節義何妨於理學,而理學亦不專在節義,如耽於節義,則亦一節義士而已矣。公生平立節固其所長,而文章非其所短。終不肯以一節著者,則學問之所得深矣。知廉勇藝而文之以禮樂。到文之之時,豈復有知廉勇藝之可名?夫子所云禮樂,即夫子所云好學歟?”
清·劉宗泗:“尚絅學問淹博,雅善詩文,然實非所好也。當時推理學者,每與何文定瑭同稱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