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林村

王家林村

王家林村坐落於新泰市,相鄰盧家莊,新張莊,永豐村,官橋。村內企業有石粉廠,磚瓦廠。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小麥,地瓜,花生,高粱,各種蔬菜。村內資源有石英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家林村
  • 電話區號:0538
  • 郵政區碼:271208
  • 地理位置:泰安市
村莊介紹,文化歷史,地圖信息,

村莊介紹

村名: 王家林村
村里單位:王家林村村委會,王家林村衛生院。
王家林村坐落於新泰市,相鄰盧家莊,新張莊,永豐村,官橋,天藍水清,水美,山清水秀,英才輩出。
村內企業:石粉廠,磚瓦廠。主要農產品:玉米,小麥,地瓜,花生,高粱,各種蔬菜。
村內資源:石英礦

文化歷史

古墓群遺址
古墓群位於羊流鎮王家林村南農田。地處丘陵,地勢南高北低,北距村南民眾住宅150米,靠近村南部民眾住宅有小河一條。新泰至泰安老公路從村中穿過。墓區範圍不詳。
因村民在30×30米的範圍內取土深達1-3米,發現兩座豎穴棺槨墓坑,出土了銅劍、銅戈、銅矛及陶器。在被破壞的墓坑旁揀到陶盆、陶豆殘片。盆沿:細沙灰陶,尖唇,平折沿,腹部下收,口沿以下飾凹弦紋。豆盤:細泥灰陶,淺盤,折腹。棺槨木被民眾收集後放在院中,槨木為方形,形制規整,上有燕尾形榫。
獨桿蹺
獨桿蹺又叫“獨腳蹺”,發源於清光緒23年(1897年)左右,由王氏在雙腳踩高蹺的基礎上獨創的,至第三代傳人王兆傑時已日臻成熟,建國後已傳至第六代。其道具為一根高約1.8米、直徑4.5厘米的圓木棍,上端釘上一橫木抓手,在0.9米處安裝一塊供人踩踏的踏板,即為獨桿蹺。其經典劇目為《劉海戲金蟾》。兩人在一面普通的戲曲用鑼和鼓的伴奏下,表演一系列高難度動作。其藝術造型奇特,獨樹一幟,形象生動逼真,動作活潑詼諧,具有顯明的地方特色。又因其難度大、風險高,更加引人入勝,系全國獨一無二的藝術表演形式。
獨桿蹺獨桿蹺
據獨桿蹺第5代傳人王宗祿說:當時,新泰、羊流一帶經濟發達,民間雜耍匯集,高蹺隊十分普遍且高手如林,有些技藝高超的高蹺藝人為顯技藝,便用單腿蹺一級級跳下台階,贏得民眾喝彩,王宗祿哥哥王宗和的老師王兆傑的老師,即是當時單蹺跳台階的出名人物。為保持和突出自己的這一絕技,便將高蹺發展為單腳蹺,後來又把綁在蹺腿上的繩索去掉,不用任何固定物,只用單腳上下踩板進行表演,並將這一絕技傳授給王家子弟——王兆傑,於是便有了今天的“獨桿蹺”。王兆傑又將單一表現技藝的“獨桿蹺”與流行鄉里的小戲曲進行了融合,於是就有了“劉海戲金蟾”這一獨桿蹺的經典劇目。“劉海戲金蟾”故事來源於民間傳說,其造型帶有濃郁的神話傳奇色彩。劇中兩個人物分別是劉海和金蟾。金蟾道具為一綠色的蛤蟆頭罩,一條包住全身的綠色蟾衣。表演分“串街”和“擺場”兩種形式。“串街”時,獨桿蹺扛著蹺跟著“故事隊”行走,遇到放鞭炮請他們表演時,劉海做“雙踩蹺”,金蟾做“蛙跳”動作行走。“擺場”時,劉海與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劉海做“雙踩”、“單踩”、“交叉踩”、“左單踩”、“右單踩”、“蹦跳踩”等高難度、高技巧動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綣”等詼諧幽默的動作。
因“獨桿蹺”屬王家獨創,世襲單傳,王宗祿將這一獨門絕技傳給他兒子王安廷。由於第六代傳人王安廷因生活原因對此沒有什麼興趣,原有的“劉海戲金蟾”的道白已完全失傳。現年73歲的獨桿蹺第五代傳人王宗祿已不能上桿表演,他和其它幾位老藝人一樣,非常重視這門獨門絕技的傳承問題,他說:獨桿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創建和傳承曾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道白、道具絕技表演體系,現在看到的只是原來頂峰時期一小部分。目前,他和他的幾位老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正積極挖掘、搶救和弘揚中華民族的這一獨門絕技。
獨桿蹺多在農曆正月初十開始演出,正月二十左右收場,既可隨“故事隊”大場面演出,也可小範圍打場表演。

地圖信息

地址:泰安市新泰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