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瀾(民國軍人)

王安瀾(民國軍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安瀾(1876-1924),亦名正江,號梓材,湖北棗陽鹿頭王應林村人。幼年家貧,父母早喪,靠族產供養讀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安瀾
  • 出生地:湖北棗陽鹿頭王應林村
  • 出生日期:1864
  • 逝世日期:1924
民國軍人,人生生平,武昌起義,治軍嚴謹,清末翰林編修教育家,

民國軍人

人生生平

1898年春,被地主任典元聘為家庭教師,一次想騎主人馬回家一趟,主人說:“你屁股上沒長騎馬的毛,別想騎馬”。一氣之下,棄教投軍,在黎元洪部下馬隊當兵,先代理文書,後升執事官,併入新軍參謀班學習。1911年武昌起義,隨黎元洪進都督府,陽夏戰爭期間,任戰地司令部兵站司令,後轉戰漢陽、武昌,軍功卓越。1912年3月黎元洪擴編鄂軍為八鎮(師),委王安瀾為第六鎮(師)統制。兵敗後隱居武昌槐蔭里,1924年病故。
王安瀾

武昌起義

1911年武昌起義,隨黎元洪進都督府,陽夏戰爭期間,任兵站司令,總部糧台,在漢陽歸元寺設總糧站,供應軍需。10月27日,清軍逼近漢陽,組織力量星夜搶運糧食至武昌。漢陽失守後,收聚散兵,編成“奮勇軍”,誓守武昌。1912年1月,寫信‘議和”代表伍廷芳,提出奮戰之利,揭露“議和”騙局。指出袁世凱名為“議和”,暗自練兵,陰謀篡奪大總統之權。同年,黎元洪擴編鄂軍為八鎮,委王為第六鎮統制。9月19日,北京政府授為陸軍中將。1913年又裁編八鎮為五個師,王被任命為新編第三師師長,奉命率部駐防德安(今安陸),後移防襄(陽),棗(陽)一帶,曾受命鎮壓白朗起義軍。後因黎元洪赴北京任副總統,段芝貴入主湖北,裁新編第三師,王改任省稅捐徵收局局長,不久閒居北京。1916年6月,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調王任廣西田南、桂林道尹。張勛復辟時被解職回家。1917年1 2月5日,王於鹿頭大阜山豎旗招兵,各鄉農民及其舊屬紛紛入伍,有兵萬餘,自稱“鄂北靖國軍”,以“不燒殺,不搶劫,不傷害百姓”為軍隊紀律,回響“護法”。攻打汪店、玉皇廟等團防局,獲槍300多支,又自造鐵炮、竹桿標(竹桿尖端安上利刀)等武器。12月16日,擊潰前往進剿的縣警隊與團防局武裝,旋進駐棗陽,籌備糧餉,整編軍隊。1918年舂開進襄陽,與黎天才“靖國軍”會師整編,並同荊州鎮守使石星川部聯絡,推黎天才為“湖北靖國聯軍總司令”。後因北洋軍閥吳佩孚援鄂,黎天才率部向鄂西竹山、房縣撤退,王部為先鋒,挺進思施、利川。6月,在入川途中,遭川軍阻擊,激戰後轉入陝西邊境,後又轉入四川巫溪、巫山一帶,在城口縣過春節,放鬆警備被川軍突然夾擊,潰不成軍。王率殘部奔恩施,又遭湖北督軍王占元部截擊,部隊星散,被迫投降。

治軍嚴謹

“自奮勇軍初成以迄成師,事實繁頤,未便備錄,惟於國計民生上有勉盡義務、維持秩序之處,各摘事由,匯繕成帙。”這是辛亥革命志士王安瀾呈送給湖北革命實錄館“鄂軍第六師匯錄革命事實書”的開始語。
“鄂軍第六師匯錄革命事實書”共收錄90篇“事實”,涵蓋在“自奮勇軍初成以迄成師”這段時日王安瀾草擬發布的告示、出發命令、信函、公文等等,對於研究這段史實有重要價值。“事實既經匯錄,謹以先後次第,首列目錄,以便鈞覽。”“出發命令,具有時日,前後一律自成次第。”
王安瀾幼時家境貧寒,篤志好學,加上深得黎元洪賞識和信任,特別是在新軍將校講習所參謀班的學習和深造,使其具備了現代軍事才幹。他尤其注重軍紀軍規,以“不燒殺,不搶劫,不傷害百姓”為軍隊紀律。在“招募奮勇軍暫定規條由”中“以驅逐目前大敵及擴張國民軍”“以推倒惡劣政府而達共和目的”為宗旨。
“鄂軍第六師匯錄革命事實書”90篇中強調嚴肅軍紀的規定、告示等條目占近三分之一,如“示官兵以應遵守之件及先時應演習之件由”“禁兵士擅入民房由”“申明本軍規章由”、“規戒本協軍人缺點四條由”“申儆行營禁令以肅軍紀由”,“務須慎重禮節,嚴肅秩序,方稱為文明之軍隊”。 戰爭期間,“北軍壓境,以致對峙,”“婦女來營補綴,誠恐防維未周,有傷風化;”“照得行軍最重風紀,方不失為節制之師。詎鄉間有無知貧婦,成群結隊,假補衣為名,實陰施其勾引手段;而無知兵士,亦遂相率圍觀,肆行調笑,實屬不成事體。茲查得有本協炮隊兵士胡青山、步隊兵士黃謝山,膽敢不守軍紀,蹈此惡習,業經本統領飭交執法處從嚴懲辦,除通傳各標、營密查外,合行出示嚴禁。”“……不準婦女進城補衣,以滋生事端。各其凜遵勿違。切切特示”。
正因為王安瀾治軍嚴謹,深得百姓愛戴,他統領的部隊才日益壯大,戰績卓著,號稱“靖國軍”。只可惜後來時局變幻無常,王安瀾遭解聘,鬱郁不得志,後隱居武漢漢口槐蔭里,1924年病逝於漢口。
王安瀾

清末翰林編修教育家

王安瀾 男,(1857-1908),字靜波,新鄉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曾任懷慶府知府。光緒十八年授翰林院編修,書藝精道,擅長楷書。甲午戰爭爆發後,曾上奏彈劾北洋大臣李鴻章等喪權辱國的罪行,後棄官返鄉從教興學,被譽為中州一代名儒,河南著名教育家;被公推為省高等學堂(河南大學堂,後改為河南省高等學堂)監督;曾與汲縣李時燦、輝縣史緒任創建經正書舍,誘掖後進,士風丕振;
1902年王安瀾主持將著名的覃懷書院更名為覃懷中學堂,成為沁陽一中的前身,至今已歷百年,是河南省辦學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之一;王安瀾還曾在清光緒二十年和李敏修等人,一起在輝縣太公垂釣的地方,即清乾隆時期所立的“太公釣魚”碑處重立姜太公石像。在八國聯軍入侵之時,他招募兵勇抵禦外寇南侵。1907年,王安瀾等40餘人成立“河南鐵路公所(後改稱洛潼鐵路公司)”,聯合河南商富合力集股,準備藉挽路權,自行籌辦修築洛潼鐵路,斷“夷人”之囂焰,也使豫西山地的煤炭、礦產,秦隴大地的糧棉、林木最終不落人“夷人”的魔爪;1908年的國會請願運動,河南請願書由王安瀾主稿,編修蔣艮領銜,簽名5,000餘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