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禮(革命烈士)

王學禮(革命烈士)

王學禮(1916——1949.8.25),陝西省神木縣王家莊人。1931年15歲時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十九期,畢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2兵團第4軍11師31團團長。革命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學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陝西省神木縣王家莊
  • 出生日期:1916年
  • 逝世日期:1949-8-25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19期
  • 信仰:共產黨
  • 性別:男
生平履歷,英雄事跡,壯烈犧牲,人物紀念,

生平履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先後在陝北紅軍第3支隊任少年先鋒連政治指導員,紅27軍84師1團營政治教導員。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警衛團政治處主任,陝甘晉綏聯防軍警備第5旅3團團長。先後參加大小戰鬥100餘次,3次負傷,多次榮立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在蘭州解放戰役中,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2兵團第4軍11師31團團長,擔負沈家嶺主戰場的主攻任務。戰鬥開始前反覆觀察地形,精心部署兵力,召開幹部會議討論攻堅戰術,作戰鬥動員。

英雄事跡

1931年9月,王學禮轉到神木縣沙峁鎮第三高小讀書。這所學校是神木縣南鄉秘密區委所在地,校長和教員都是中共地下黨員。王學禮在這裡經常閱讀《共進》、《中國青年》等進步刊物,進一步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後因家中無力供他讀書,只好讓他輟學,返鄉務農。
回到家裡,王學禮按照黨的指示,白天參加勞動,晚上利用說書、講故事、編快板書和信天游等形式,宣傳革命道理,啟發勞苦大眾,很受老百姓的歡迎。由於王學禮對黨忠貞不渝,工作出色,於1933年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4年6月,王學禮參加了陝北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三支隊。同年秋天,組織上選送他到陝北特委黨團員訓練班學習。
1935年1月前後,王學禮從學習班結業後,在中共陝北特委委員張達志的帶領下,加入紅軍,張達志任紅八十四師政治委員,王學禮任第八十四師少年先鋒連政治指導員。
少年先鋒連是一支年輕的紅軍隊伍,戰士大多是14至17歲的“紅小鬼”,最小的年僅12歲。王學禮和連隊幹部一起帶著這支“娃娃”部隊,跟隨劉志丹打游擊。在艱苦的環境中,他以極大的熱情關心幫助戰士,教他們唱歌、學文化、提高小戰士的思想覺悟,把少年先鋒連帶得朝氣蓬勃、生龍活虎,戰鬥中個個英勇頑強,次次圓滿完成任務。連隊在戰鬥中也不斷壯大,由最初的60多人、20多支槍,發展到140多人,人手一支槍。
1935年9月18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在延川縣永坪鎮與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合編成立紅十五軍團,少年先鋒連被編為第八十一師第二四一團第六連。王學禮調任第二四一團第二營政治教導員。先後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勞山戰役、直羅鎮戰役,並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
1936年2月,紅軍強渡黃河東征,遭到蔣、閻軍隊的攔擊,王學禮參加了山西孝義縣兌九峪戰鬥,並率部跟隨彭德懷轉戰於石樓、永和一帶,牽制晉西之敵。5月,主力紅軍回師陝北後,王學禮隨大部隊在傳說中的后稷教民稼穡的稷山((又稱稷王山、稷神山,在山西稷山縣南)等地抗擊敵人,掩護主力西渡。隨後又隨部隊揮戈西征,挺進甘肅、寧夏、陝西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擴大和鞏固了陝甘蘇區。
1937年初,組織選派王學禮到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二期學習。9月,他以優秀成績結業,調任由師直工兵營改稱的八路軍第一二○師警備第六團政治處主任。到任後,他在團長王兆湘、政治委員張達志的領導下,堅持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配合地方黨組織放手發動民眾,隨同部隊開創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41年秋,王學禮再次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參加了整風運動和大生產運動。1943年,調任第一二○師暨晉綏軍區獨立第一旅第二團政治處主任,為抗戰的勝利貢獻了力量。
解放戰爭初期,隨著形勢發展的需要,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於1946年6月在南泥灣成立了直屬炮兵營,王學禮調任該營政治委員。面對從未接觸過的炮兵專業,他帶領全營指戰員不怕苦,不畏難,勤奮訓練,刻苦摸索,使炮兵營的戰士個個成了操炮能手和神炮手,炮兵營在歷次重大戰鬥中發揮了很大作用。由於戰績卓著,1947年10月,王學禮調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三旅第五團政治委員。1948年2月,任該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在西府戰役後實行戰略撤退時,王學禮接到了野司參謀長張文舟關於就地組織防禦,掩護前敵指揮部安全撤退的命令。這時彭德懷正在離第五團不遠的南莊指揮作戰,面對數倍的敵騎兵、步兵追擊,王學禮臨危不懼,毅然帶領第二營頑強狙擊敵人,完成了任務,受到了上級的表彰。1949年2月,全軍統一編制,王學禮所在團被編為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第四軍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王學禮仍為團長。
1949年7月上旬,標誌著西北戰場戰略決戰的扶眉戰役拉開了帷幕,第四軍的任務是秘密穿插截擊。彭德懷要將這把鋼刀狠狠地插到敵人的要害部位,以切斷敵人的退路,達到大兵團殲敵的目的。第十一師作為新四軍的第一梯隊,擔任打頭陣、啃骨頭的硬任務,而第三十一團作為第十一師的前衛團,更像刀子的鋒尖。11日晚,王學禮率全團從陝西禮泉縣出發,朝目的地羅局鎮和眉縣火車站撲去。12日晨,第三十一團以一夜強行軍75公里的超常速度,直抵目的地附近的益店鎮。王學禮利用晨靄的掩護,指揮部隊化裝成敵人,待敵人打開城門迎接時,一擁而入,未放一槍就使守衛益店鎮的一個連繳械投降。緊接著,他指揮全團和兄弟部隊一直猛衝猛打,一舉攻占了羅局鎮和眉縣火車站。胡宗南做夢也沒想到,解放軍如此神速,他的四個軍眼看著成了瓮中之鱉。垂死的敵人不甘心失敗,集中優勢兵力,在羅局鎮和眉縣火車站等咽喉之地,與我軍展開了爭奪戰,炮彈、子彈像暴雨般地落到了第三十一團的陣地上。王學禮沉著地指揮全團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地進攻,直到敵軍被我大部隊全殲。戰後,第三十一團第三營被授予“鋼鐵第三營”的榮譽稱號。
扶眉戰役的勝利,使西北戰場敵我力量發生了根本變化,我軍沒來得及休整,乘勝進軍蘭州,於8月中下旬,參加了解放大西北的最後決戰——蘭州戰役。
1949年8月21日清晨,我軍隆隆的炮聲劃破了黎明前的寂靜,拉開了攻打蘭州的序幕。但由於先頭部隊指戰員求戰心切,倉促進攻,幾次衝鋒均未奏效,傷亡很大,彭德懷當機立斷,命令全線停止進攻,總結經驗,重新準備。
當天下午,師部召開緊急會議,根據彭總的指示,把主攻敵沈家嶺陣地的任務改由“啃硬骨頭”著稱的三十一團擔任。王學禮受命後,立即帶領部隊接替兄弟部隊進入作戰地域,並根據上級要求,著手進行大戰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沈家嶺位於蘭州城西南五六公里,是敵人三大主防陣地中距蘭州城和黃河鐵橋最近的一個陣地,東、西、南三面削坡成壁,高四五米,許多暗堡和地堡分布在削壁之上,以環形塹壕相接,縱橫交錯如網的交通溝又同塹壕相接。陣地前沿設有橫溝和布雷場。攻克這一陣地,就打破了敵之整個防禦體系,堵死了敵人的唯一退路——黃河鐵橋。
25日拂曉,三晝夜沒有合眼的王學禮內心十分激動,他掏出懷表,遙望漸漸泛白的東方天幕,喃喃自語:天就要亮了,天就要亮了!5時55分,我軍萬炮齊鳴,發起總攻。我軍炮火剛一延伸,王學禮指揮第二十一團組成的並肩衝鋒的兩支突擊隊冒著彈雨,勇猛地沖向敵主力第一九○師扼守的沈家嶺陣地。手擎紅旗的尖刀排動作迅猛,僅十幾分鐘就架設雲梯登上削壁,越過戰壕,衝破了敵人第一道防線。沈家嶺上殺聲震天,硝煙瀰漫了半邊天空,戰鬥異常激烈。我們的幹部為爭奪戰機帶頭衝鋒,戰士們各自為戰,表現了積極主動的精神。擔任團兩支突擊隊之一的第二營,剛剛突破敵之前沿陣地,營長等人突然負傷,影響部隊的指揮;同時,在狹小的突破口地段,突擊營兵力尚未展開,一度出現擁擠的局面,敵乘機組織反撲。此時,正是奪取敵之第二陣地的最重要戰機,教導員田有勝機警果斷,跑到先頭部隊,一面鼓動士氣,一面同戰士向敵陣地衝鋒,帶領全營趁敵退守第二戰壕之際,一舉攻破敵防線,占領了位於敵第二台級削壁之上的第二戰壕,使突擊營站穩腳跟,第二營及時投入戰鬥,多次擊退敵之反撲,成為攻奪敵中心陣地的前沿陣地。第四連司號員孫明忠,是全團有名的“小鬼”,軍上衣的下擺耷拉在膝蓋上,但腰裡掛滿了手榴彈,緊跟連長戰鬥。當連長身負重傷,部隊無人指揮時,他挺身而出,接過連長的手槍和指揮旗,代替連長指揮。他同全連僅有的十幾名戰士,把敵人的反衝鋒打下去。手榴彈、子彈打光了,他就冒著敵之火力封鎖,從摧毀的敵堡內找來彈藥,堅守陣地。有一次,突擊隊被敵堡重機槍火力封鎖了前進地段,密集的火力壓得戰士們抬不起頭來,王學禮突然從側面閃出,手持刺刀,幾個箭步衝到暗堡前,用身體堵住敵槍眼,掩護突擊隊奪取敵之第二塹壕。
王學禮邊指揮邊觀察著戰鬥的發展情況。當他看到發起衝擊的第一、第二營傷亡很大時,果斷地命令擔任預備隊的第三營投入戰鬥。全團齊心協力,密切配合,且戰且進,逐步攻占了沈家嶺核心工事。
敵馬家軍看到蘭州防線核心沈家嶺陣地危急,就用汽車運來五個團的兵力,頻繁地組織反撲,想拚命奪回失去的陣地。面對強敵,王學禮分外沉著,把全團倖存的300多名指戰員組織起來,進行火線動員,鼓舞士氣。戰士們個個表示:“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
敵人又一次瘋狂的反撲開始了,深受毒化宣傳的馬家軍,在軍官的威逼下,個個赤著背,端著槍,嚎叫著沖向失去的陣地。“給我狠狠地打!”只見王學禮大吼一聲,和戰士們一道把仇恨的子彈射向敵人。王學禮親自帶領團直機關人員,與敵白刃肉搏,粉碎反撲的敵人。正當戰鬥進行到膠著狀態時,我增援部隊、曾在扶眉戰役中榮獲“能攻能守”榮譽稱號的英雄團——第十師第三十團及時投入戰鬥,沖了上去,王學禮激動地高呼一聲“同志們沖啊!”帶領戰士們沖向潰退的敵人。就在這即將勝利的最後時刻,敵人一發炮彈突然在王學禮的身邊爆炸,一塊彈片穿透了他的左腰部,他重重地倒了下去。
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後,王學禮所在的第三十一團被第一野戰軍、西北軍區和第二兵團分別授予“勇猛頑強”、“真正頑強”英雄團光榮稱號。第四軍授予王學禮“人民英雄”榮譽稱號,並將一面錦旗獻給王學禮的親屬。
1949年12月底,凜冽的寒風肆虐地勁吹著西北大地,給這古老而神奇的黃土高原帶來幾分徹寒的悲壯。在漫長的驛道上,一輛馬車頂著風,踏著雪,艱難地由南向北行進著。車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布幔,布幔下是一具嶄新的棺木。
馬車從蘭州出發經西安,跋涉兩個多月,於1950年1月底到達陝西省神木縣。這天,神木縣數千名鄉親出城在沿途迎接,縣委書記王殿威、縣長李子科親自祭靈誌哀,人們輕輕地呼喚著:“學禮,你回來了!”“學禮,你安息吧!”

壯烈犧牲

1949年8月25日拂曉,蘭州戰役打響,率領部隊向敵方發起攻擊,英勇拼殺。在危急情況下,組織全團幹部戰士與敵軍展開肉搏戰,堅持“人在陣地在”。黃昏時全線總攻開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在追擊敵軍時,一顆炮彈在身邊爆炸,壯烈犧牲,時年僅33歲。安葬於蘭州市華林山烈士陵墓。

人物紀念

馬車上的棺木里裝殮的是在蘭州戰役中犧牲的第一野戰軍四軍十一師三十一團團長——人民英雄王學禮的忠骨。神木人民為了告慰烈士的英魂,表達對烈士的敬意,特地委託烈士親屬把他的忠骨運回家鄉安葬。
1959年10月1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在蘭州市黃河北岸的華林山烈士陵園,為王學禮建立了雄偉莊嚴的烈士亭,以紀念他在蘭州戰役中建立的不朽功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