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姓

王子姓

王子姓是漢語辭彙,拼音wáng zǐ,是複姓。最早起源於商朝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子姓
  • 讀音:wáng zǐ
  • 姓氏淵源: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
  • 得姓始祖:比干(子乾)、王子成父(姬森)
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王子城父,王子城父,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最早的王子氏,是“子姓朝歌王氏”的後裔,出自第一代始祖王子比干,即商末紂王之王叔。在歷代史料上皆有“王子比干,成湯後裔,為太原朝歌王氏之祖”的記載。比干的後裔稱王子氏,為子姓太原王氏、朝歌王氏、齊郡王氏之源祖,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與姬姓太子晉之後裔的太原王氏、三槐王氏、成陽王氏、開閩王氏等王氏族人非同一血脈。
子姓王子氏及其分衍的王氏皆尊奉比干(子乾)為得姓始祖。
王子姓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名將王子城父,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以爵為係為氏》中記載:“王子氏……周大夫王子狐,王子城父子之後也”。歷史上,周桓王(林)有子三:太子佗、王子成父、王子克。
周桓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97年),姬佗在周桓王病逝後繼位,是為周莊王。周莊王繼位後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周桓王臨終時的囑咐,策劃要殺掉姬佗,改立姬克為國君。大夫辛伯勸阻他說:“嫡庶有別,廢嫡立庶,這是內亂的根源阿!”然而周公黑肩不聽,於是辛伯便將這一陰謀報告了周莊王,周莊王立即捕殺了周公黑肩。姬克見事情敗露了,便逃奔燕國。這件事史稱“子克之亂”。王子城父生於周桓王三年甲子(公元前717年),原為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即市長),故被世人尊稱為“王子城父”,後避“子克之亂”而奔齊國。
齊桓公姜小白於周釐王姬胡齊(公元前681年)在管仲的輔助下使齊國成為強國,管仲曾推薦成城父為齊國大夫,後遷大司馬,成為齊桓公手下第一大將軍,遂定居於齊國都城臨淄,成為琅琊王氏的開族始祖。齊國在齊桓公姜小白執政時期,王子城父是齊國的五傑之一,任大司馬,掌管行軍作戰之事。王子城父為將,是由齊國名相管仲推舉的。管仲在推薦王子城父為大司馬時,曾高度讚揚了王子城父卓越的治軍才能和軍事指揮藝術,說他可以讓三軍將領“視死如歸”,因此請齊桓公任命他統率三軍。史書原載為:“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就是說:在疆場上能讓三軍將士個個奮不顧身,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您命他為大司馬,掌管天下兵馬。這就是一支王子氏得姓於周桓王第二子王子城父的來歷。王子城父之後的著名人物就是王子狐。該支王子氏,絕非後世韓愈所說的“賜姓”,而是出自姬姓王族的一支。
到了周頃王姬壬臣三年(齊昭公姜潘十八年,公元前616年)秋季,當北狄入侵時,王子氏的後裔叫王子甫,為齊國都城臨淄的城父,他的兒子承襲城父,也叫王子成父,曾率齊軍將北狄軍擊敗於周首(今山東平陰),因有功,被齊昭公拜為齊國萊邑大夫,並賜姓王氏——這才是韓愈所說的“賜姓”。自此,王子氏一族始別姬姓,改為單姓王氏,該支姬姓王氏自這位王子城父開基。
姬姓王子氏及其分衍的王氏皆尊奉王子城父(姬森)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比干(子乾)、王子成父(姬森)。

各支始祖

王子城父:琅琊王氏開祖,周桓王(林)第二王子;生於周桓王三年甲子(公元前717年),原為東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首都市長兼警備司令),故尊稱為“王子城父”。王子成父因避王室之亂奔齊,後被齊相管仲(公元前724~前665)舉薦為大夫,累遷大司馬,為齊桓公手下的第一大將,遂定居齊國都城臨淄,成為琅琊王氏開族始祖。公元前682年10月,姬佗病逝,廟號為周莊王,太子姬胡齊即位,史稱周釐王。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將齊國治理得國富兵強。為了藉助周釐王的名義爭霸天下,齊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議,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禦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的攻掠,並馬上派使臣王子成父向周釐王朝賀。周釐王見齊國如此恭敬,十分高興,立即將召集諸侯承認宋桓公為國君一事委託給齊桓公去辦理。齊桓公在齊國的北杏(今山東東阿)大會諸侯,被推為盟主,即春秋霸主。
王子城父:諱甫,仕爵齊都臨淄為城父。
王子城父:約生於公元前658年,承父爵仕齊萊為城父,齊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瞞國(兄弟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率眾侵宋,被宋敗於長丘;入魯,十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殺之狄首僑如,侵齊,城父敗之於周首(屬今山東平陰縣西南),臨陣斬狄首榮如,埋其首級於北門外;並驅狄人至經衛,復被衛人敗殺(簡如),並驅迫遷河南、山西一帶(入晉,焚如),鄋瞞由是遂亡(註:至宣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94年,晉滅潞氏,捕獲僑如之弟焚如)。王子城父因有功拜齊萊為大夫,並賜姓王氏,始別姬姓為王氏,王氏自該王子城父始。

遷徙分布

王子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其實淵源多多,不僅有子、姬二姓,在嬴、已、羋、媯、姒……諸姓以及少數民族姓氏中皆有,只是史家認為子、姬二姓王子氏為正宗而已,但王子氏複姓今已不再,皆演化為單姓王氏,融入王氏大家族。

郡望堂號

郡望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平水郡:即平陽府、平陽郡,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晉永嘉三年(漢趙高祖劉淵河瑞元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即今山西省臨汾市。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亦稱琅岈堂、琅玡堂、開陽堂。
平水堂:以望立堂,亦稱平陽堂、白馬堂。

歷史名人

王子城父

(生卒年待考),即王子甫;琅琊人(今山東淄博臨淄區)。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將領。仕爵齊國都城臨淄為城父(首都警備區司令)。

王子城父

(公元前658~?年待考),琅琊人(今山東淄博臨淄區)。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將領。承父爵仕齊萊為城父,齊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瞞國(兄弟四人僑如、簡如、榮如、焚如)率眾侵宋國,被宋軍敗於長丘。北狄遂入魯國,農曆10月叔孫得臣敗狄於鹹陽,殺之狄首之僑如。之後北狄又侵齊國,王子城父敗之於周首(今山東平陰),臨陣斬狄首榮如,埋其首級於北門外,並驅北狄人至經衛,復被衛軍擊敗,殺簡如,再驅迫遷河南、山西一帶(焚如),鄋瞞國由是遂亡。王子城父因有功,齊昭公拜其為齊國萊陽君大夫,並賜姓王氏。自此,王子氏始別姬姓為“王氏”,王姓自城父始,事載三國時期曹魏國的《王基碑》及唐逾時期韓愈的《王仲舒神道碑》,並見於史籍《左傳·文公十一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