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鍫

王夏鍫

王夏鍫,機械工程專家、資深教授。長期從事機車工藝學科教學與科研工作,對學科的改革、開拓做了大量工作,編著了機車工藝學系列高校教材。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JD-1輪軌摩擦學模擬試驗機。在輪軌摩擦學研究中,率先提出了“輪軌系統摩擦學”理念,並開設了研究生課程,為我國輪軌系統的深入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夏鍫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黃巷
  • 出生日期:1930年7月14日
  • 職業:機械工程
  • 主要成就: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JD-1輪軌摩擦學模擬試驗機
人物生平,幼年,大學,工作,成就及榮譽,教學過程,主編教材,研究輪軌關係,研製構想,試驗研製,研製成功,教學工作,科研工作,主要論著,社會評價,

人物生平

幼年

王夏鍫,1930年7月14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黃巷。父親王華楨為福建民政廳科員。8口之家全靠父親工薪維持生計,好在母親邱玉貞勤儉持家使小孩都能上學。1937年就讀於著名的實驗國小,1942年夏考取永安縣立國中。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使他家被燒光,同學被炸死,他看到國家、民族災難之深重,激發了“工業救國”的愛國思想。國中畢業時正值抗日勝利,大家莫不歡欣鼓舞。因成績優異,免試升入福建省永安中學高一,後轉入福州市省第一中學。他以為從此可以在和平環境裡安心攻讀,憧憬將來考上大學。不料,內戰烽煙又起,他參加過全市學生反內戰、反飢餓、爭民主大遊行,參加過省府門前靜坐請願等活動,課餘經常閱讀《文萃》、《密氏評論報》等雜誌。1947年暑假前,因學潮事件學校訓導會議竟以“思想尖刻,言論激烈”為由給以“勒令轉學”處分。後因教師持不同看法,幸遇又換了林浩藩當校長,才改為“留校察看”。

大學

1950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入學後,即參加了李寶堂先生主講的俄語班。曾任學生會宣傳部編審和機械系系學生會秘書等職。

工作

1953年畢業後統一分配到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機械系,在機車車輛教研組任助教,跟隨機械工程專家史家宜教授輔導“機車檢修”課程。史教授嚴謹治學、鍥而不捨的精神給了他很大影響。1955年春,唐院來了首批前蘇聯專家,他調到新成立的機車車輛修理工廠教研組跟隨斯維多夫及特尼欽科教授學習。專家回國後,他就承擔了有關課程的教學。1958年他開始承擔內燃機車專業教學工作。在1958年至1966年期間他前後還指導過7名越南留學生的畢業設計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他雖然受到衝擊,但仍忠心耿耿於黨的教育事業。20世紀70年代在鐵道部有關廠、段主持過機車、柴油機活塞連桿組、牽引電機以及柴油機缸頭檢修流水線等多項設計研究項目,對當時生產現場的技術改造與革新產生了積極作用。
1978年他根據長期教學經驗,提出了新的《內燃機車工藝學》教學大綱,1979年主編了《內燃機車製造與修理工藝基礎》高校試用教材,1986年修訂為高校教材。1979年他被聘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備維修學會理事。同時開始側重於新興學科——摩擦學的研究。1980年他作為第二譯者參加了聯邦德國契可斯所著《摩擦學——對摩擦、潤滑和磨損科學技術的系統分析》一書的翻譯。
1984年他開始主持我國第一台輪軌模擬試驗機的研製工作,同時籌建了摩擦學實驗室。
1984年至1987年任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會理事、理事長。1992年至1997年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理事、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常務理事、顧問。1986年至1997年,他擔任了第一、二、三屆鐵道部高等院校“熱能動力機械與裝置”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團結全體委員積極開展活動,在指導教學改革、組織教材建設和研究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至1989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峨眉縣(市)第六屆、第七屆委員會常委、副主席。
1990年JD-1試驗機通過鐵道部科技成果鑑定。1991年獲鐵道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為表彰他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國務院發給了政府特殊津貼和榮譽證書。1995年王夏鍫獲第二屆詹天佑工程獎,其事跡被收入《1996年中國人物年鑑》、《中國高等教育專家名典》、《中華人物大典》、《世界名人錄》等大型名典。

成就及榮譽

教學過程

王夏鍫一到唐院,就跟隨史家宜教授輔導“機車檢修”課程。這門課程是學習前蘇聯新開設的,當時國內尚無教材。為了早日掌握好這門課程,他除了翻閱前蘇聯有關書籍外,幾乎每天都要到學校對面的唐山機車工廠,深入車間實地考察,並向工人師傅和技術人員請教。同時,參加前蘇聯剛出版的《蒸汽機車修理》一書的翻譯。
1955年春,學校來了第一批前蘇聯專家,他跟隨斯維多夫教授學習“機車修理”課程。1956年又跟隨特尼欽科教授學習“機車工廠”、“企業組織”等課程。由於他先後跟隨兩位教授學習,同時又經常深入生產現場,因此他較快地掌握了有關機車工藝基礎理論和生產工藝技術。專家回國後他就承擔起有關機車工藝學方面課程的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他發現不少問題。根據前蘇聯教學大綱,“機車修理”課程主要介紹機車零部件的損壞現象以及當前的修理方法,而對於零部件損壞原因及其規律很少分析,對於修復工藝方法也缺乏比較。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習起來甚感乏味。學生提出的大量問題又都是有關檢修限度以及機車修程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確是教材中沒有介紹的。為了克服教材的不足,1961年他在主編我國第一本《內燃機車製造及修理工藝學》高校教材時,在該書的第四篇內燃機車修理工藝部分專門增加了內燃機車修理總論,闡述了機車零部件的損壞規律、機車修理制度以及檢修限度的制定原理。

主編教材

1962年在調整方針的指導下,全國恢復了“蒸汽機車專業”。在當時急需專業教材的情況下,他又主編了《蒸汽機車修理工藝學》。並根據教學經驗,對教材體系和內容做了較大的改革。首先增加了修理總論和工藝總論兩篇。在總論中著重闡述了機車損壞的形成以及損壞的預防。在機車修理工藝總論中主要綜述機車解體和清洗、機車零件的檢驗、各種修復工藝及其選擇。然後,再闡述零部件的具體修復工藝。由於新教材明顯提高了課程的理論性,因而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時由唐山鐵道學院承印,供有關院校使用。1964年3月根據1963年10月鐵道部審批的高等工業學校本科五年制蒸汽機車專業指導性教學計畫(草案),由他提出了蒸汽機車修理工藝學、機車工廠等課程的教學大綱。
根據長期教學經驗,1978年他提出了新的“內燃機車工藝學”教學大綱,突出了基本工藝理論,把具體工藝列為實習內容,從而達到了“少而精”的目的。根據新的教學大綱,1979年他主編了《內燃機車製造及修理工藝基礎》高校試驗教材,1986年修訂為高校教材,一直沿用至今。

研究輪軌關係

在鐵路輪軌摩擦學研究過程中,王夏鍫發現輪軌關係是一個複雜的摩擦學系統。因為輪軌摩擦學特性不僅取決於輪軌系統結構,而且還取決於輸入系統的工作變數。因此他深感研製一台性能良好的模擬試驗機的重要性。1982年他由鐵道部首批選派出國訪問學習。當他得知美國伊利諾斯理工學院(I.I.T.)剛建有一台世界領先的IIT-GMEMD輪軌模擬試驗機時,他毅然決定前往I.I.T.學習和工作。在S.庫瑪(kumar)教授主持下,他主動承擔了美國運輸中心下達的有關減緩曲線工況輪軌磨損的部分研究工作。他以不卑不亢的作風和勤懇踏實的工作、獨到的見解贏得了庫瑪教授和研究室同事的讚賞和尊重。他刻苦鑽研,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項高新技術學回去為我國開展輪軌摩擦學研究贏得寶貴時間。他放棄了對個人有利的安排,一頭扎在這台試驗機上,除每天堅持上班,刻苦鑽研外,還利用一切可能機會親自動手操作,常常一乾就是好幾個小時。此外,他還設法獲取一些技術資料。為了儘早研製出我國自己的試驗機,他在訪美期間就把他對試驗機的構想和有關資料及時寄回國內與機械工程專家劉鐘華教授探討。1983年末,他訪美期滿,便婉言謝絕了庫瑪教授的挽留,立即回國。

研製構想

王夏鍫回國後,一方面向校領導匯報了研製試驗機的構想,一方面又親赴鐵道部向有關領導宣傳研製試驗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過他的奔波和努力,1984年初,獲鐵道部正式立項,學校領導決定由他主持試驗機的研製工作。
他表示:“我們在美國的基礎上起步就要走在它的前面,一定要超過它。”。經過深思熟慮,他大膽提出了單輪軌和雙輪軌模式兼備的設計構思。在他主持下,解決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終於拿出了一個性能超過美國的設計方案。

試驗研製

如果說設計難,那么試驗研製則更難。為加快進度,需將整機分成幾個部件分別由幾個廠家同時研製。為保證及時安裝、調試,實驗室基建也必須同時開工。真是千頭萬緒,困難重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王教授親自帶領一些教師外出求援,長年四處奔波。通過他多方面的努力,許多單位均為王教授的創新、奮鬥精神所感動,紛紛表示要積極配合,大力支援,由此加快了研製進度,也節省了資金。同時,王夏鍫還從鐵道部爭取無償調撥來兩台牽引電機和輪對,大大縮短了研製時間,降低了成本和造價。
在試驗機進入總裝、調試最緊張的日子裡,王夏鍫曾連續幾晚在實驗室裡帶領研製組全體人員乾到深夜二三點。同志們知道他身體不好,讓他回家休息,他說:“試驗機一天不完成,我一天心裡不踏實,回去也睡不著。”他由於長期過度操勞累病了,妻子和女兒埋怨他不愛惜身體,他總是說:“沒事!沒事!”,依然一邊服藥一邊上班。他就是這樣一個透支健康、不知疲倦的開拓者。

研製成功

在王夏鍫帶領下,研製組同志群策群力,發揚艱苦奮鬥、敢於攀登的精神,僅僅用兩年時間終於在1986年研製成功了JD-1輪軌摩擦模擬試驗機。較之美國研製同一產品,時間縮短了7~8年,費用節省了70%~80%,而技術性能則大大提高。該試驗機可以模擬任一類機車車輛車輪作用於任何一類型鋼軌上的各種工況,研究有關輪軌粘著、蠕滑、塑性流動、磨損機理、材質匹配、幾何形狀匹配以及輪軌接觸應力和輪軌磨損規律等重要問題。與線路運用試驗比較具有周期短、費用省、可以控制試驗條件、可把許多複雜因素分別加以研究等優點。
由於這台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試驗設備,全部由我國自行設計製造,故試驗機的建成,在國內外引起了轟動。當時來校慶賀90周年校慶的國內外數百名專家和校友參觀後,無不交口稱讚。美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吳智銘教授對於模擬試驗機的研製成功大為讚賞,並要求和王夏鍫在試驗機前合影留念。1987年美國著名摩擦學專家庫瑪教授來校講學,參觀試驗機後也驚嘆我校所取得的突出成果。他認為該試驗機將成為中國鐵路輪軌方面試驗研究各種重要問題的強有力設備,在改進中國鐵路方面將能做出許多貢獻。同時主動提出和交大共同開發有關雙輪軌模式的研究課題。當時全國摩擦學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鄭林慶教授參觀後題詞:“JD-1輪軌試驗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僅在設備本身,而是研製和開發這台設備艱苦奮鬥的精神。我國科學工作者定能在攀登摩擦學這門新興學科的漫長曆程中做出自己的貢獻。”
1990年試驗機通過鐵道部科技成果鑑定,同行專家一致認為:該機在美國模擬試驗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單輪軌模式試驗機,又獨創地增加了雙輪雙軌模式,使試驗機在高水準上起步並有創新和發展,設計新穎,在功能上超過了當今國際上先進的IITGMEMD輪軌模擬試驗機,填補了國內的一項空白,對解決目前我國鐵路輪軌關係有關的實際問題及理論研究有指導意義。1991 年JD-1模擬試驗機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試驗機建成後,在王夏鍫主持領導下已完成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課題,例如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項目“高速脫軌及粘著機理的研究”中的小比例輪軌粘著模擬試驗研究、鐵道部“25噸軸重貨車輪軌模擬試驗研究”、四川省科委“滾動接觸摩擦學特性試驗研究”、鐵道部“減緩山區鐵路坡道小半徑曲線內鋼軌側面磨耗技術措施”課題中的輪軌摩擦、磨損的室內試驗研究、中科院委託項目“BL-1型鐵路輪軌潤滑成膜膏減磨性能試驗研究”等課題,為我國鐵路技術政策決策、輪軌系統設計與運用提供了大量科學依據,為我國鐵路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留學生,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0餘篇。
在鐵路輪軌關係的研究中,王夏鍫經常親自深入鐵路與輪軌有關部門(如機務段、車輛段、工務段和機車車輛修理工廠等),了解到輪軌的損傷大多與摩擦學有關。鐵路部門為了修換損傷的輪軌,每年需要耗費大量資金,如何減少輪軌損傷,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可是輪軌損傷的情況,差異又很大。如有的機務段的機車出廠不久,輪緣就磨損到限;某曲線區段剛鋪新軌不久,軌側就磨損到限。即使在機車運行的同一線路內,有的機車運行正常,但有的機車卻經常出現粘著失效,擦傷軌面等現象。
通過調查研究,他認為主要原因在於輪軌關係是一個複雜的摩擦學系統,而且是一個動態的時變系統。不能像鐵路業務部門那樣簡單對待,工務部門只管鋼軌,機(輛)務部門只管車輪。必須把車輪和鋼軌作為一個系統來考慮。不論是研究輪軌粘著失效(擦傷軌面)、制動滑動(車輪出現扁點)等問題,還是研究輪軌其他損傷(包括鋼軌踏面磨損、塑性流動、軌側磨損、波浪形磨損、車輪踏面磨損、輪緣磨損、輪緣垂直磨損等)問題,都必須用系統觀點來研究其輪軌摩擦學特性。因為輪軌摩擦學特性不僅取決於輪軌系統結構,而且還取決於輸入系統的工作變數。所謂輪軌系統結構,包括給定系統中車輪材質(如成份、強度、韌性及其熱處理等參數)、鋼軌材質(成份、強度、韌性及其熱處理等參數)、車輪與鋼軌的幾何形狀、曲線半徑和超高、輪軌相對運動表面的介質等等。輸入輪軌系統的工作變數主要指靜載荷、動載荷、振動、運行速度等參數。所以在研究和解決輪軌損傷時必須說明給定輪軌系統的具體情況,即具體的鐵路區段、具體的輪軌系統結構及其工作變數。為此,他提出了輪軌系統摩擦學的理念,同時在20世紀80年代開設了《輪軌系統摩擦學》研究生課程。該課程內容主要採用系統觀點,分析研究輪軌相對運動過程中有關輪軌摩擦(粘著)、輪軌磨損以及輪(緣)軌(側)潤滑諸問題。通過課程學習,使學生能夠採用系統方法觀察、分析有關輪軌摩擦學特性,並初步具有解決給定輪軌系統中各種各樣的輪軌損傷問題的能力。

教學工作

王夏鍫在教學工作中一向是認真負責的,他總想把最新的知識教給學生。他經常查閱有關專業書刊,經常深入生產現場,了解國內外最新動態。1952年前蘇聯出版了《ремонт ПА ровозов》(蒸汽機車修理)一書,該書集中反映了當時蘇聯在蒸汽機車檢修方面的最新科技成就,他及時把這些最新成果(如不動輪閥調整、機車主車架檢測方法等)反映到教學中去。後來應人民鐵道出版社編輯部之請,他和劉錫彭等老師參加了該書的翻譯和校閱工作。該書中譯本於1956年正式出版,不僅為鐵路高校提供了優良的參考書,而且對當時我國機車維修技術的革新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20世紀60年代,在有些機車工廠擬試行機車流水作業生產模式前,他就在講授《機車工廠設計》課程時,給同學增加了“機車檢修流水線設計原理”的內容。
1979年,他主編《內燃機車製造與修理工藝基礎》教材時就把美國最新的內燃機車故障診斷裝置寫進了教材。
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鐵路工廠先後採用“不動輪閥調整方法”(即機車總裝前通過測量計算,預先控制好有關閥動元件尺寸),他就讓學生聯繫閥動裝置原理,思考和分析“動輪”和“不動輪”兩種方法的實質和特點,提出自己的看法。當時期終測試都是採用抽考簽口試方式。由於“閥調整”是機車檢修課程中難點之一,所以不管學生抽到考簽中有無閥調整問題,他都要對學生補充提問有關閥調整問題,所以學生反映:“要在王老師那裡得高分,可真不容易。”
由於他教學認真負責,因此從58屆開始,機車專業的越南留學生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均由他負責指導。

科研工作

在科研工作中,他也是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他主持輪軌模擬試驗機的研製過程中,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關鍵。例如,雙輪軌模式時雙軌道輪的驅動問題,直線工況時要求兩輪等速周轉,曲線工況時則要求兩輪差速周轉,而轉速差值應滿足輪軌蠕滑率要求(即千分之一精度)。他經反覆研究設計了一種特殊的傳動裝置。再如,三維載荷感測器問題,單輪軌模式基本上參考美國設計方案,但國內施工有困難,不得不採用了特殊的施工方法。雙輪軌模式,由於安裝空間小,最後採用了特殊的結構和施工方案。軌道輪軌頭的加工問題也是一個難題。美國採用成型磨輪磨削方法,只能加工一種軌頭廓形,一次加工需要5~6天。王夏鍫提出數控加工方法,不但可以加工不同廓形的軌頭和軌底坡,而且一次加工只需2~3小時。
根據美國S·庫瑪(Kumar)教授的研究認為:輪軌模擬試驗機模擬比選用1∶4較為理想,因為它既能保證模擬有效性,又能獲得模擬試驗的經濟性。JD-1試驗機也選用了1∶4的模擬比。但在試驗中,他發現由於模擬軌道的大輪直徑並非無窮大,如果車輪試件按模擬比縮小,實驗中實測的輪軌接觸斑長軸均小於理論值,勢必影響模擬試驗中輪軌接觸應力場的相似性。為此,他和劉鐘華教授經過深入研究,提出了車輪試件“當量半徑”的計算方法,即根據接觸斑長軸理論值反求車輪試件的半徑。
對於錐形踏面的車輪與鋼軌接觸,一般均按赫茲理論計算其接觸斑(或稱接觸面積)與接觸應力。但隨著我國磨耗型踏面的廣泛套用,磨耗型踏面輪軌接觸斑與接觸應力再也不能按赫茲理論計算。為了準確反映磨耗型踏面車輪與鋼軌接觸時的接觸斑與接觸應力分布問題,他特地讓研究生田蓓研究開發了輪軌非赫茲理論計算程式。如今,不同磨耗型踏面車輪與不同鋼軌的輪軌接觸斑,除了可以從模擬試驗機上壓膜獲得,還可通過非赫茲接觸理論計算準確算出。接觸斑上輪軌接觸應力場則可通過理論計算程式獲得。從而使輪軌接觸力學研究達到了非赫茲接觸理論計算與實驗室模擬試驗研相結合。

主要論著

[1] [蘇.工業運輸機車運用的先進經驗.王夏鍫,譯.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57.
[2] [蘇]鐵路技術員工技術手冊第七卷第二冊蒸汽機車業務(下冊).王夏鍫,等譯.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58.
[3] 王夏鍫.內燃機車製造及修理工藝學.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61.
[4] 王夏鍫.蒸汽機車修理工藝學.唐山:唐山鐵道學院,1964.
[5] 劉鐘華,王夏鍫.關於鋼軌波紋磨損問題的探討.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81,2.
[6] 王夏鍫.內燃機車製造與修理工藝基礎.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1.
[7] [西德]HORST CZICHOS.摩擦學——對摩擦\潤滑和磨損科學技術的系統分析.劉鐘華,王夏鍫,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4.
[8] 劉鐘華,王夏鍫.塑性變形和鋼軌波紋磨損.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86,2.
[9] 王夏鍫,劉鐘華.從輪軌粘著原理談提高重載列車牽引力的途徑.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87,2.
[10] 王夏鍫,劉鐘華.關於輪軌粘著係數的合理選用.鐵道學報,1987.9(3).
[11] 王夏鍫,劉鐘華.JD-1輪軌摩擦學模擬試驗機.成都:西南交通大學,1987.
[12] 王夏鍫,劉鐘華.試論摩擦學設計.摩擦磨損,1988,4.
[14] 劉啟躍,劉鐘華,王夏鍫.滬杭線鋼軌波磨成因分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90,3.
[15] 田蓓,王夏鍫.非赫茲接觸理論在貨車輪軌接觸應力分析中的套用.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91,4.
[16] 王夏鍫.25噸軸重貨車對鋼軌磨損特性影響.重載鐵路線路結構與養護.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2.
[17] 劉啟躍,王夏鍫.輪軌接觸幾何參數匹配對應力值影響的探討.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92(4):13-18.
[19] 劉啟躍,王夏鍫.曲面接觸數值計算方法.材料保護,1995,28(11).
[20] 劉啟躍,王夏鍫.重載輪軌磨損機理分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96,31.
[21] 王夏鍫.非赫茲接觸理論計算與試驗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學,1996.
[22] 劉啟躍,周仲榮,王夏鍫.100C6碳鋼的微動特性試驗研究.機械科學與技術,1997,16.
[23] 劉啟躍,周仲榮,王夏鍫.潤滑脂對100C6碳鋼微動磨損的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98,33(2):170-173.
[24] 劉啟躍,王夏鍫.輪軌接觸應力數值計算分析.鐵道學報,1998,20(2).
[25] 劉啟躍,王夏鍫,周仲榮.鋼軌表面波浪形磨損研究.摩擦學學報,1998,18(4).
[26] 劉啟躍,金雪岩,王夏鍫,輪軌塑性變形與安定狀態的關係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1999,34(5):508-511.[28] 金雪岩,劉啟躍,王夏鍫.輪軌粘著—蠕滑特性研究.鐵道學報,2000,22 (1).
[30] 金雪岩,王夏鍫.直線工況軸重對輪軌磨損影響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1,6.

社會評價

1953年夏,王夏鍫分配到唐院後,就把“以校為家,為國育才”作為心靈理念。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在教壇辛勤耕耘,甘於澹泊,埋頭奉獻,把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終身奮鬥的崇高事業。
教研室讓他輔導《機車構造原理》和《機車檢修》等課程時。他深感實踐經驗的不足,同時又認識到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性,所以他不辭辛苦經常深入工廠,向工人和技術專家請教。為了增加對機車的感性認識,1955年暑期他專程到石家莊機務段學習機車駕駛。
1960年,正值國家困難時期,他患了嚴重的腸胃病,經常腹瀉,而營養又跟不上,健康狀況日益惡化。領導同意他回南方調養。他在滬剛調養一個月,由於當時教材任務特別緊迫,系主任劉鐘華給他寫了一封長信,他毫不猶豫地馬上返校,拖著病弱的身體夜以繼日地工作,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內燃機車製造及修理工藝學》高校教材的主編任務。
在教育學生和培養年青教師的過程中,他總是用認真、求實、創新的精神影響他們,因而深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他經常帶領學生下廠實習,尤其是開門辦學期間,他和學生同住、同吃、同勞動,不僅言教,且重身教。1974年,有一次他帶領一組學生從山海關前往瀋陽學習,在趕往火車站途中,突然大雨傾盆,但為了不影響實習進程,他帶著學生冒雨前進,雖然個個都淋成了落湯雞,但卻趕上了火車。事後,不少學生頗有感觸地說:“王老師都不怕雨淋,我們還怕什麼?”。
數十年來,他始終耕耘在教學與科研第一線,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為我國鐵路現代化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貢獻著畢生力量。他的學生遍布祖國各地,為祖國建設發揮著積極作用,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