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軍(清華大學教授)

王力軍(清華大學教授)

王力軍,男,漢族,1966年生於北京市,清華大學物理系、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雙聘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精密測量聯合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主要從事精密測量物理等方面的相關研究。 2017年8月,增選為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初步候選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力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北京市
  • 出生日期:1966年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
  • 主要成就: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個人經歷,學術兼職,個人榮譽,代表性論文,

個人經歷

1986年本科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近代物理系理論物理專業;
1986年經由CUSPEA項目赴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留學,1992年獲博士學位;
1992-1994年杜克大學博士後;
1994-1995年在General Atomics公司任Senior Scientist;
1996-2004年在NEC Research Institute(Princeton)任研究員(Research Scientist)、資深研究員(Senior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兼部門主任(Department Head);
1997-1998年為JILA高級訪問學者(Visiting Fellow,工作邀請人為2005 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J. L. Hall);
2003-2008年任德國馬普學會(Max-Planck Research Group)新成立的光學、信息、光電子學研究所所長(Director),組建該所,是馬普迄今為止唯一的中國籍所長。同時為德國紐倫堡-愛爾蘭根大學物理學終身講席教授 (C4),兼工程學教授。2009年初辭去馬普研究所所長職務,為該所資深會員(Max-Planck Fellow);同時為美國光學學會(OSA)fellow。
2008年受聘為清華大學物理系、精密儀器系教授(2010年起全職),組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精密測量聯合實驗室(JMI),並擔任主任至今。
2012年4月起至今受聘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學術兼職

曾擔任美國光學學會光學快報(Optical Letters,國際光學界最佳刊物)副編輯、“IEEE 量子電子學學刊特刊” 等四種國際學術刊物的特邀編輯,目前為美國光學學會Fellow;Max-Planck Society的Guest Member、Fellow;2011年迄今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物理 力學 天文學》編委、中科院量子光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計量科學諮詢委員會(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委員(第一屆2011年起、第二屆2013年起),並作為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評審專家庫專家、國家外國專家局重點引智項目評審專家、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特聘教授、中國航天五院空間量子頻標技術核心專業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還曾擔任科技部“量子調控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第二屆專家組成員、“導航與定位”重大專項總專家組成員;

個人榮譽

其博士論文被廣泛引用,包括兩次被美國著名的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報導,後並被寫入美國大學本科物理教材。任職於NEC Research Institute(Princeton)期間發表的關於透明介質中反常光速的脈衝傳播實驗及其信息速度的研究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其2000年於Nature 上發表的相應文章已被引用800餘次,該工作被美國《科學新聞》(Science News)評為2000年十大物理學新聞之一。其擁有美國、歐盟專利3項,中國國家發明專利4項,皆為唯一或第一發明人;兩次應邀參加美國國家工程院(NAE)會議。2006年被歐洲科學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提名。2006和2009年兩次應諾貝爾委員會邀請為次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建議人選。教育部“高精度絕對重力測量系統的研究”科技成果第一完成者。擔任國家973項目"囚禁離子、原子體系的精密調控及在量子頻標上的套用"首席科學家。
王力軍教授在SCI雜誌上已發表論文121篇,SCI引用3093次,其中,他引2937次。單篇最高他引717次(根據清華大學圖書館2015年3月6日檢索報告)。多次在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作大會報告、邀請報告--例如,2001年在第22屆索爾維物理學會議(Solvay Conference on Physics)作邀請報告(此會議自1911年始有重要國際影響,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都曾為與會者-編者注);2007年在中國物理學會年會(南京大學)做大會報告,介紹精密測量物理進展。

代表性論文

[1] X.Y. Zou, L.J. Wang, L. Mandel, INDUCED COHERENCE AND INDISTINGUISHABILITY IN OPTICAL INTERFER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7 (1991) 318-321.
[2] L.J. Wang, X.Y. Zou, L. Mandel, INDUCED COHERENCE WITHOUT INDUCED EMISSION, Physical Review A, 44 (1991) 4614-4622.
[3] J. Fan, A. Dogariu, L.J. Wang, Generation of correlated photon pairs in a microstructure fiber, Optics Letters, 30 (2005) 1530-1532.
[4] J.E. Thomas, L.J. Wang, PRECISION POSITION MEASUREMENT OF MOVING ATOMS, Physics Reports-Review Section of Physics Letters, 262 (1995) 311-366.
[5] L.J. Wang, A. Kuzmich, A. Dogariu, Gain-assisted superluminal light propagation, Nature, 406 (2000) 277-279.
[6] A. Kuzmich, A. Dogariu, L.J. Wang, P.W. Milonni, R.Y. Chiao, Signal velocity, causality, and quantum noise in superluminal light pulse propag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6 (2001) 3925-3929.
[7] L.J. Wang, Signal velocity of superluminal light pulse, 2001, Proceedings of the XXⅡsolvey conference on physics, Delphi Lamia, Greece
[8] L.J. Wang, Precision gravity measurement, 2009,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physics(Fermi), Villa Monastero
[9] B. Wang, C. Gao, W.L. Chen, J. Miao, X. Zhu, Y. Bai, J.W. Zhang, Y.Y. Feng, T.C. Li, L.J. Wang, Precise and Continuous Time and Frequency Synchronisation at the 5x10(-19) Accuracy Level, Scientific Reports, 2 (2012), 556-(1-5)
[10] C. Gao, B. Wang, W.L. Chen, Y. Bai, J. Miao, X. Zhu, T.C. Li, L.J. Wang, Fiber-based multiple-access ultrastable frequency dissemination, Optics Letters, 37 (2012) 4690-469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