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玲

王傳玲

王傳玲,女,國家一級演員,現為滕州市柳琴劇團黨支部書記,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棗莊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棗莊市政協常委。從藝三十多年來,先後在《山鄉鑼鼓》、《驢王嫂》、《鶴唳》等數十部戲劇中擔任主要演員,成功地塑造了眾多民眾喜愛的舞台形象,並因此先後獲得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蘇魯豫皖柳琴戲藝術節優秀演員獎以及國家文化部民眾文藝“群星獎”,是魯南地區較有名氣的舞台藝術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傳玲
  • 國籍:中國
  • 職業:演員
  • 性別:女
概述,從國小藝 矢志不移,大膽創新 改良劇種,“挑大樑”的“台柱子”,心繫柳琴 痴心不改,

概述

“……在40餘年的舞台生涯中,成功塑造了一個又一個舞台人物形象,多次榮獲全省全國大獎。1986年《匡衡進京》獲省表演一等獎;1996年、1997年、1998年主演的大型現代戲《風雨情懷》、《兵頭將尾》、《驢王嫂》連續三屆獲山東省“五個一”戲劇精品工程獎;2004年大型歷史劇《墨子》轟動京城,2006年該劇獲省戲劇精品工程獎。2005年柳琴戲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
王傳玲
年被山東省定為該項目傳承人代表。”這段文字,是近日出現在本報“50年50人棗莊先模人物候選人事跡”展示欄目中的介紹。為了詳細了解她的事跡,記者專程驅車趕到滕州,對這位視“拉魂腔”為生命的著名柳琴戲表演藝術家進行了採訪。

從國小藝 矢志不移

“我從16歲開始學藝,先學的京劇,後來才改學的柳琴戲。家裡人沒有什麼偏見,都很支持我學戲。”在滕州市文化館,快人快語,性格頗有些豪爽感覺的王傳玲向記者講起了她的從藝經過。她說,改學柳琴戲時,她已經19歲了,算是學員中間年齡較大的,身體的柔韌性等各方面都要比別人差些。她就在練功上多下功夫,每天比其他學員早起一兩個小時,先圍著場地練“跑圓場”,之後再和他們一起練別的項目。俗話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舞台上她行雲流水般的台步,離不開台下多年的苦功。
王傳玲告訴記者,柳琴戲又稱“拉魂腔”,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一帶流傳了近三百年。棗莊柳琴戲大約起源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也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柳琴戲表演有著濃厚的鄉土氣息,明快的節奏、粗獷樸實的風格是柳琴戲表演的主要特點。為了學好柳琴戲,從其他柳琴戲藝人的唱腔風格中汲取營養,王傳玲在丈夫的支持下買了一台300多元的三洋收錄機,而當時王傳玲一個月的工資只有25元左右。她帶著這台收錄機到周邊縣市四處尋訪柳琴戲老師,把他們的唱腔錄下來,帶回家裡仔細琢磨、練習,吸收各位藝人唱腔的技巧,而又融會貫通力求儘快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大膽創新 改良劇種

王傳玲介紹,作為土生土長的柳琴戲,尚未形成自己系統的表演程式,其音樂與大劇種相比尚顯單調,調式、板式變化不大,在發音、吐字、行腔和節奏方面均受局限,不僅一般演員不適應,也制約了演唱表現力的發揮。“我不想完全停留在適應傳統唱法上,而是要豐富它,改造它,使其更能發揮‘唱’的表現力,適應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和觀眾的審美需求。”王傳玲說。為此她虛心尊前輩藝人為師,認真揣摩每個人的演唱特長,努力學習前輩藝人的聲音渾厚、吐字清晰、聲音柔媚、鄉土味濃、細膩委婉、寬亮大方。但從她的行腔,尤其是發音、吐字,和拖腔的處理上,她就是她自己王傳玲。另外她還廣泛的從姊妹藝術,諸如豫劇、呂劇、歌劇,特別是京劇藝術中吸收營養,借鑑它們的發聲、吐字,行腔方面的技巧,來豐富自己的唱腔。王傳玲扮相大方,表演嫻熟,憑藉嗓音脆亮,音域寬厚,運嗓自如的優勢,博採眾長,唱出新腔,在長期的舞台實踐和探究中,形成了潑辣而又細膩、豪放而又委婉的藝術風格。她說:“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和人民民眾文化素養的提高,傳統的藝術也必須與時俱進,提高品味,即既有時代特色,又不失傳統韻味,方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王傳玲正是這一方向的執著實踐者。
王傳玲王傳玲

“挑大樑”的“台柱子”

王傳玲從藝近40年,先後在幾十多台有影響的柳琴戲中扮演“抗大梁”的角色,成為有名的“台柱子”。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阿慶嫂”、“江水英”的舞台形象,王傳玲的名字,就走進了滕州的千家萬戶,以至於形成了一股“傳玲熱”。
王傳玲先後主演的《李慧娘》、《孟姜女》、《瑞雲》、《匡衡進京》、《封神榜》、《山鄉鑼鼓》、《風雨情懷》、《兵頭將尾》等等,有的在山東省和蘇魯豫皖柳琴藝術節獲表演一等獎,有的晉京會演獲得好評,有的被評為戲劇精品,還有的柳琴唱段被中央戲曲頻道“名段欣賞”欄目錄製並播放,柳琴戲《競選》還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群星”獎 “金獎”,2009年4月,墨子劇在北京中央黨校演出,得到在校領導和學員們的高度評價。
採訪中王傳玲向記者談起了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個小笑話。說的是有一次在菏澤演出,飾演商紂王妲己王傳玲剛下舞台,就遭到一群觀眾的圍攻,他們指著她罵:“這個女人太壞了!”說起這件事,王傳玲情不自禁的笑了起來。被人罵了的滋味當然很難受,但王傳玲說後來一想也感到很欣慰,這證明自己扮演的角色傳神逼真,把人物演活了,以至於讓觀眾產生了誤會。
王傳玲王傳玲

心繫柳琴 痴心不改

王傳玲告訴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因為受電視節目的衝擊,柳琴戲的觀眾日益減少,市場越來越不好,人才得不到重視,為此她還曾經痛苦地離開過一段時間柳琴劇團到文化館工作。但酷愛的事業吸引著王傳玲,對柳琴戲的痴迷使她離開劇團後,仍然參加各種重要的演出以及省里的各種比賽,始終活躍在柳琴戲的舞台上。
2001年,對柳琴戲痴心不改的王傳玲在劇團最不景氣的時候又回來了,挑起了劇團黨支部書記的重擔,她說她不能看著劇團散板,不能讓青年演員出現斷層,導致失傳,更不能讓“拉魂腔”失了魂。王傳玲重新整頓劇團,爭取領導的重視,先後解決了演員工資、後續人才的招收培養等重大問題。並結合市場需要,增加綜合文藝演出,劇團與企業聯姻,但有一點不會改變,就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以發展柳琴戲為最終目標,任何演出也不能丟下柳琴戲。經過王傳玲的不懈努力,柳琴劇團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柳琴戲這一古老的地方劇種,又迎來了它絢爛的春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