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傑(清朝狀元、名臣)

王傑(清朝狀元、名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傑(1725年-1805年2月9日),字偉人,號惺國,陝西韓城人。清朝狀元、名臣,有清一代陝西第一名臣。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吏部,擢升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第二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總理禮部。嘉慶帝即位,仍為首輔。

王傑在朝四十餘年,忠清勁直,老成端謹,不結黨營私,不趨炎附勢。嘉慶十年(1805年),王傑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追贈為太子太師,諡號文端,祀於北京賢良祠。

概述內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王傑
  • 字號:字偉人,號惺國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陝西韓城
  • 出生時間:公元1725年
  • 去世時間:公元1805年2月9日
  • 主要作品:《惺園易說》《葆醇閣集》
  • 主要成就:清代陝西第一位狀元;兩次圖形紫光閣
  • 官職:東閣大學士,太子太傅
  • 追贈:太子太師
  • 諡號:文端
人物生平,金榜題名,剛正不阿,對抗和珅,剿撫並用,壽終正寢,歷史評價,個人著作,軼事典故,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金榜題名

王傑八歲喪父,家境貧寒。自幼聰明好學,青年時期曾在江蘇巡撫陳宏謀門下當幕僚,被陳器重,最後以陝西會考第一(解元)會試京城高考,又以探花第三名進呈乾隆帝殿試。當時正逢乾隆帝欲在北方選撥人才,又見王傑字跡(書法)工整清秀,便把他撥為第一,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
據傳說王傑中狀元後,山東學士很不服氣,認為選撥不公,便出對聯考王傑,上聯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王傑立即對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山東舉子由此態度一變,對他十分尊敬,反映了王傑的文才確有過人之處。王傑中狀元後,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官至內閣學士。

剛正不阿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任刑部侍郎後又轉調吏部,擢升右都御史。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掌管禮部,台灣、廓爾喀先後平定,兩次圖形紫光閣,加封太子太保。
王傑性格耿直,他在上書房任總師傅時,在教皇子顒琰讀書時,嚴加教訓,並罰跪罰站。有一次乾隆碰見皇子被罰跪,即令站起,並說:“你教了之後是天子,他不讓你教也是要當天子的,這難道不是君臣之道嗎!”王傑見狀答道:“教育了之後,便是堯舜一樣的君主,而不教育便會變成桀紂一樣的昏君,這是為師之道!”此事雖不見史傳,但卻表現了人們對王傑耿直剛正的美譽之稱。

對抗和珅

王傑在朝身擔要職十餘年,為官清正,敢於直言。是當時統治集團中一名難得的廉潔之士,特別是在與奸貪之臣和珅的鬥爭中表現了他剛正不阿的品格,經常與和珅在朝中爭得面紅耳赤。
有一次,和珅拿出一幅水墨畫,請王傑一起觀賞。王傑為諷刺和珅貪得無厭,便用雙關語說:“貪圖財利的風氣,居然到了這個地步!”和珅聽罷,無言以對,只好悻悻離開。
還有一次,和珅為了討好他,在議政後拉著他的手,開玩笑地說:“狀元宰相手果然好。”王傑說:“這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么好處?”
王傑王傑
和珅在忍受王傑嘲弄、批駁乃至彈劾的同時,也無時無處不在尋機報復他。有一次,和珅聽說王傑在其家鄉蓋有“三王府”、“四王府”。立即如獲至寶,得意忘形,顧不得弄清原委,便匆匆跑去告御狀,說:“王傑徇私舞弊,貪贓枉法,大奸似忠,欺君傲下,結黨營私,罪當斬殺!”
乾隆帝雖未全信,但也沒有不信,遂密令親信到陝西韓城,實地調查王傑在家鄉的住宅。當那人來到王家住處一看,竟是“湫隘如寒士”。問起“三王府”、“四王府”是怎么回事,才知道這是當地人就其姓氏及排行,而作為一種開玩笑的稱呼。待那人回京“以實密奏”後,乾隆帝不禁哈哈大笑。隨後,特詔王傑、和珅進宮,並對王傑說:“你作為宰相,家宅太夠簡陋了。”隨即“賞銀三千兩修之”。王傑至此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但他還是謝絕了皇上的美意。
嘉慶帝即位後,宣布了和珅二十大罪狀,王傑參與了和珅一案的審理,查明了和珅貪污納賄的種種罪狀。清政府年稅收銀七千餘萬兩,而和珅家產折銀竟達八億餘兩,相當於朝廷十餘年稅收的總合。案畢嘉慶帝責令和珅自殺,並抄沒其家產。當時傳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可見影響和震動之大,在反對和珅的鬥爭中王傑起了重要作用。

剿撫並用

嘉慶帝在位前後,川陝豫楚土地兼併和剝削十分嚴重,百姓生活困苦不甚,豫陝、川、暴發了白蓮教起義,清軍派兵圍剿,久久不能平息,王傑時值因病免官,但他密切關注白蓮教起義,立即上書嘉慶帝,主張實行懷柔政策,優待“歸順”的起義民眾,並認為起義的根源在於地方史治黑暗、官逼民反所造成。主張用募兵的方法把鄉勇和起義人員改編為正式軍隊。
嘉慶五年(1800年),七十六歲高齡的王傑以年老體衰乞請解職,嘉慶帝下詔挽留,並特許他拄杖入朝。三年後,他辭職還鄉,臨行前還專門上書請求解決政治上的腐敗問題,並提出通過吏治整頓堵塞國家財政上的漏洞。王傑辭職離京之日,嘉慶帝賜給他一把乾隆御用過的手杖和御製詩兩首,以表尊敬和器重。

壽終正寢

嘉慶九年(1804年),王傑八十歲生日,巡撫方維甸帶著嘉慶帝的賀詩,題匾和所賜珍寶登門拜賀,他赴京答謝,不久即病逝於北京。嘉慶帝治祭文,賜銀兩千兩,著榮親王治喪,贈太子太師,溢號文端,入祀賢良祠。祠聯為:“文見長,清風兩袖,不畏權貴;端品高,言道一身,敢斥惡邪。”

歷史評價

乾隆帝:典學七閩,肅正士風。台灣民俗,頗悉心中。山海險夷,參畫具通。有佐樽俎,圖貌紀功。
嘉慶帝:道直一身立廟朝,清風兩袖返韓城。
陳康祺:公忠貞亮直,相業有聞,即此一端,亦可見兩朝恩遇,有自來已。
《名人軼事》:公高不逾中人,白髮數莖,和藹近情,而時露剛堅之氣。
《清史稿》: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國運系焉。王傑、董誥、朱珪皆高宗拔擢信任之臣,和珅一再間沮,卒不屈撓。一旦共、驩伏法,眾正盈朝,攄其忠誠,啟沃新主,殄寇息民,苞桑永固。天留數人,弼成仁宗初政之盛,可謂大臣矣。
蕭一山:以劉石庵墉、王惺園傑之純謹,洪亮吉則譏為當場鮑老指劉,剛愎自用指王,余可知矣。嘉慶初年,劉以名相之子,繼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寵有加,足與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個人著作

其主要著作有《惺園易說》、《葆醇閣集》等。王傑能詩能文,擅長書法。他為瀋陽故宮保和殿書寫的楹聯“夜雨閒吟左司句,時晴快仿右軍書”,對杖工整,為後人稱頌。本市博物館亦存其遺墨。晚年致力於經學,著有《讀易剖記》、《讀論語·孟子錄》,但未及刊印而卒。所傳有《葆淳閣集》12冊29卷,藏於韓城市博物館。

軼事典故

王傑歷乾隆和嘉慶兩朝。青年時期,正值理學衰落,樸學興起,他生在關中,十分崇拜關學創始人張載的實學風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即王傑中狀元的第二年,時值張子祠再次修善告竣,故鄉去函請他撰寫楹聯,王傑欣然命筆兩聯:第一聯:道學振關中,十六字淵源搖接,教譯留梓里千百年俎豆常馨。第二聯:三代可期井田夙願經時略,二銘如揭俎豆能往闡道功。”以表明他願意繼承張崐的治世之道,他所著《惺園易說》便是他的代表作。

家族成員

王傑有孫九人,長孫王篤,是道光二年進士。王傑常教育子孫“入仕則正途可也,不以宰相子孫喧耀於人。” 另外,道光朝軍機大臣王鼎也是王傑同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