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江

王中江

王中江,男,1957年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先後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河南大學兼職教授、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中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鄭州大學 東京大學 
  • 代表作品:《嚴復》,《進化主義在中國》等
主要經歷,社會兼職,研究成果,主要學術著作,翻譯重要著作,主編,學術論文,課題項目,主持項目,參與承擔項目,主持重大課題,參與重大課題,

主要經歷

1979年至1983年,在鄭州大學哲學系學習。畢業論文王陽明哲學的評價問題》被評為優秀,1983年畢業,獲哲學學士學位;1983年至1986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專業中國哲學史,指導導師樓宇烈,畢業論文《金岳霖知識論中的意念論之分析》,受到答辯委員會的好評,獲哲學碩士學位;1986年至1989年,師從張岱年先生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專業中國哲學史。1987年至1988年,曾在日本東京大學研修。博士論文《嚴復與福澤諭吉:中日啟蒙思想比較》,開拓了中日近代思想文化比較的新領域,並以不少新的觀點,受到答辯委員會的肯定,圓滿通過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1989年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從事中國哲學史的研究工作,1991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1995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先後任哲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職務;擔任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州學刊》編輯委員會委員。2000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2004年調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任教授。開設中國哲學和專題課程,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教授

社會兼職

1994年,被安徽大學胡適研究中心聘為兼職研究員;1995年,擔任“馮友蘭研究會副會長”;1997年,被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聘任為榮譽研究員;1997年,被選為河南省哲學學會副會長;1998年被河南大學聘為研究生指導導師,;2000年,被聘為中華孔子學會理事;2000年,被聘為中國實學學會理事;2002年,受大象出版社之聘,擔任《新哲學》(輯刊)主編;2004年被選為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哲學史理事;2015年10月被選為中華孔子學會會長。

研究成果

一直致力於中國哲學史研究,在中國近現代哲學、先秦哲學、道家哲學和魏晉哲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同時在中日近現代哲學的比較研究方面、在日本近代哲學對中國的影響方面也有所研究,並取得了具有一定影響的成果。

主要學術著作

主要學術著作有:
1、《嚴復與福澤諭吉:中日啟蒙思想比較》,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
2、《理性與浪漫:金岳霖的生活及其哲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3、《嚴復》,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4、《金岳霖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5、《道家形上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7、《視域變化中的中國思想與文化構想》,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8、《道家學說的觀念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2015.08
9、《出土文獻與道家新知》 北京:中華書局 , 2015.08

翻譯重要著作

1、《論語與算盤》,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
2、《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

主編

如下書籍由王中江主編:
1、《馮友蘭學記》(合編),三聯書店,1995年
2、《回眸新青年》(合編),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3、“中國哲學前沿叢書”(10種),2002至2005年出版
4、《新哲學》第一輯(2002年)、第二輯(2003年),大象出版社,

學術論文

在《中國哲學史》、《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近代史研究》、《中州學刊》、《天津社會科學》、《浙江學刊》、《文化中國》、《哲學與文化》等海內外重要期刊上,先後發表專門學術論文主要有:
1、《論金岳霖的“理有固然,勢無必至”》,載《金岳霖學術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金岳霖的意念論之分析》,載《文化:中國與世界》第4集,三聯書店,1988年;
3、《嚴復與中國傳統》,載《中州學刊》,1990年第5期;
4、《張岱年:不息的追求與探尋者》,載《當代中國十哲》,華夏出版社,1991年;
5、《理解與攝取:嚴復倫理思想闡釋》,載《中州學刊》,1991年第3期;
6、《毛澤東文化取向論說》,載《中州學刊》增刊,1991年;
7、《中國古典哲學中的自然主義範式和理想詮釋》,載《中州學刊》,1992年第5期;
8、《梁啓超的啟蒙思想與日本》,載《中日關係史研究》,1992年第4期;
9、《福澤諭吉與張之洞的<勸學篇>=,載《二十一世紀》,1992年12月號。
10、《極高明而道中庸:馮友蘭哲學的終極關懷》,載《馮友蘭先生紀念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11、《華夷與神夷之辨》,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3年第5期;
12、《從價值重估到價值認同:莊子與郭象哲學的一個比較》,載《中州學刊》,1993年第6期;
13、《金岳霖與實證主義》,載《哲學研究》,1993年第11期;
14、《中國人文傳統與解釋意識》,載《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15、《孔子思想新詮》,載《文化與傳播》第2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
16、《現代新儒學的視野限制》,載《中州學刊》,1994年第5期;
17、《理學與心學的緊張與整合》,載《朱子學刊》,1994年第1集;
18、《全盤西化與本位文化論戰》,載《胡適與現代中國文化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19、《舊學新知:金岳霖的形上學與中國古典哲學範疇》,載《原學》第2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
20、《胡適人生哲學要論》,載《胡適研究叢刊》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21、《認定超越性的實在:馮友蘭與實證主義的緊張》,載《馮友蘭學記》,三聯書店,1995年;
22、《“道”的歷程》,載《原道》第2輯,團結出版社,1995年;
23、《獲生徂徠與日本儒學的革新》,載《學人》第7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24、《存在自然論》,載《道家文化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5、《中日文化關係的一個側面:從嚴譯術語到日譯術語的轉換及其緣由》,載《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6、《馮友蘭的歷史意識》,載《馮友蘭誕辰百年紀念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5年;
27、《金岳霖的道形上學及其限制》,載《哲學研究》,1995年增刊;
28、《中國進化論思潮與日本的中介作用》,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3期;
29、《形上學與語言:道、玄、禪、實通論》,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95年增刊;
30、《嚴復與道家思想》,載《嚴復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年;
31、《道的突破:從老子到金霖》,載《道家文化研究》第8輯,1996年;
32、《胡適的自由理念與中國傳統》,載《胡適研究叢刊》第2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33、《有無的哲思方向及其逆轉》,載《中國哲學》第19輯,1996年;
34、《道家哲學的現代理解:以嚴、章、王、梁、胡為例》,載《道家文化研究》,第10輯,1996年;
35、《拒絕超驗領域:胡適與宗教》,載《哲學研究》,1997年第3期;
36、《中國哲學中的“公私之辨”》,《中州學刊》,1997年第5期;
37、《玄學生死關懷及其主導觀念》,載《中國哲學史研究》1997年第1期;
38、《化解“義利”的緊張》,載《經濟倫理與中國近現代社會》,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39、道家形上學中的“化”觀念及其歷史拓展》,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三聯書店,1998年;
40、《此岸與彼岸:中西生死哲學的比較訴求和期待》,載《文化中國》(加拿大),1998年第1期;
41、《永不塵封的〈新青年〉》,載《新青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42、《馮友蘭與釋“儒”》,載《馮友蘭研究》第2輯,大象出版社,1998年;
43、《殷海光的哲學進路與啟蒙情結》,載《湖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44、《〈新青年〉與中國哲學的轉型》,載《回眸〈新青年〉》,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
45、《郭店竹簡〈老子〉略說》,《中國哲學》第20輯,1998年;
46、《疏離中的親和性:嚴復與儒學》,載《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0年;
47、《中國近代的“公理”訴求及其泛化效應》,載《中國哲學的詮釋與發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48、《化解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矛盾》,載《中國國情國力》,1999年第4期;
49、《儒家“聖人”觀念及其流變》,載《中國傳統哲學新論》, 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
50、《從“德治”到“力治”:歷史推移及其“焚書坑儒”》,為哈佛燕京學社與國際儒學聯合會共同召開的“儒學人論”會議提供,載《國際儒學研究》第6輯,1998年;
51、《變法的“合理性”論證及期反駁》,為“戊戌變法一百周年紀念會”提供,載《文化中國》,1999;
52、《儒家聖人觀念的早期形態及其變異》,載《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4期;
53、《“新舊之辨”的歷史推演與文化選擇形態》,載《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中華讀書報》新視點介紹;
54、《通向本體之路:道家形上學方法》,載《道家與道教》,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55、《歷史與實踐意識:章學誠的經學思想》,載《中國哲學》第二十三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56、《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的比較性視角:以羅爾斯、諾齊克和哈耶克為例的考察》,載《殷海光學術思想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年;
57、《“原意”、“先見”及其解釋的“客觀性”───在“方法論解釋學”和“哲學解釋學”之間》,載《學術界》2001年第4期;《新華文摘》轉載,2001年第11期;
58、《二十世紀末中國的儒學觀───類型、範式和方法論》,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1年第3期;
59、《荀子與儒家的學統和道統》,載《南昌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60、《莊子的自由理性及其特質》,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61、《論日常語言中的“用”───兼論哲學的“用”》,載《哲學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2、《道家自由思想的兩種形態》,載《原道》,貴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63、《作為何種意義上的哲學的“用”》,載《傳統與創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64、《經典的條件:以早期儒家經典的形成為例》,載《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2期;
65、《荀學與儒家的學統與道統》,載《南昌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轉載;
66、《進化主義的原理、價值和世界觀:梁啓超精神世界的基本結構》,載《浙江學刊》,2002年第4期;
67、《老子治道歷史淵源:以“垂拱之治”與“無為而治”的關聯為中心》,載《中國哲學史》2002年第3期
68、《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的興起及其流變》,載《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
69、《道家的自治主義與烏托邦想像》,載《清華哲學年鑑》,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70、《熊十力哲學觀和科學觀的問題意識及其反應方式》,《玄圃論學續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71、《道家哲學新知:嚴復的視野》,《道家文化研究》第20輯,三聯書店,2003年;
72、《範式、深度視點與中國哲學研究典範》,載《江漢論壇》,2003年第4期;
73、《轉變中的中國哲學的範式的自我反思和期望》,載《河北學刊》,2004年第1期;
74、《自然秩序與人間共同體生活理想》,載《清華學報》2004年第2期;
75、《中國自由主義認同及其困境》,載《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76、《何種意義上的思想史:境況、描述與解釋》,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77、《黑格爾的“東洋”概念的咒語》,見《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灣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
78、《昭和時期的日本與“東亞”概念》,見《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台灣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
79、《明清之際“私”的彰顯及其社會史關聯》,見《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2003年;
80、《中國哲學的原創性敘事如何可能》,載《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81、《中國“世界秩序圖像”與“歐風西力”的初期相遇──16至19世紀前期中國認識和規
范異質世界的方式》,載《清華哲學年鑑》,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82、《<從政>重編校注》,載《哲學、宗教與文化》,商務印書館,2004年;
83、《馮友蘭的價值理性及其建構方式──“天地境界”與“天人之際”及文化普遍性思維
和哲學理性》,載《中州學刊》2004年第6期。
84、《“無”的領悟及中西形上學的一個向度》,載《孔子研究》2005年第1期;
85、《清末民國中國認識和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以“強權”與“公理”兩極性的思維為
中心》,載《新哲學》第四輯,大象出版社,2005年;
86、《中國早期的適度思想及其擴展──從人間倫理到生態倫理》,載《孔子研究》2005年第3期。

課題項目

主持項目

1、“中國近代思想與日本”,國家社科青年基金,1990年度,已完成結項(見複印件);
2、“中國近代以來的哲學與文化”,國家社科基金,1998年度,已完成結項(見複印件);

參與承擔項目

1、“金岳霖學術思想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八五”),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牽頭,承擔其中的“金岳霖知識論研究”,已完成結項。
2、“道家與中國文化精神”,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重點課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牽頭,承擔其中的“道家與中國社會生活”部分,已完成結項。

主持重大課題

《新出土簡帛的思想史研究》

參與重大課題

《近代中國文化轉型研究》,承擔其中的《近代中國思維方式的展開:以秩序觀和合理性的演變為中心》(專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