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是我省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研究機構,始建於1979年12月,是由1958年成立的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和河南省歷史研究所合併而成。發展至今,全院共有: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哲學研究所、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法學社會學研究所、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所、農村經濟研究所等九個研究所;兩個研究中心,即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三個院屬雜誌編輯部和圖書館(信息中心);十個行政處室。全院在職職工210人,其中科研人員11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 創建日期:1979年12月
  • 前身: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
  • 黨委書記:王勇
領導介紹,歷任領導,機構設定,業務機構,管理機構,綜合研究中心,刊物,《中州學刊》,《跨世紀》,專家學者,成就,

領導介紹

黨委書記:王勇
院長:谷建全
副院長 袁凱聲
紀委書記 周立

歷任領導

劉問世(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1980.8-1983.8)
張風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1983.8-1990.8)
胡思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1983.8-1993.8)
舒新輔(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1990.8-1998.2)
王天林(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1998.2-2001.3)
閻國祥(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2002.7-2004.2)
焦錦淼(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 2004.1-2008.3)
王彥武(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2001.3—2008.3)
張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2008.3—2011.6)
林憲齋(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2008.3-2014.4)
喻新安(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1.6—2015.8)
張占倉(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5.8—)

機構設定

業務機構

1、哲學與中原文化研究所
哲學與中原文化研究所前身為原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1979年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建院時為哲學研究所,2007年更名為哲學與中原文化研究所。
研究所下設中國哲學研究室、中原文化研究室和文化產業研究室,以中國哲學、中原文化研究為主攻方向,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中原文化與文化產業研究。
1979年以來,研究所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出版各類著作100多部,發表論文500餘篇。研究成果獲得各種獎項100餘項(次),其中,獲得第十屆中國圖書獎1項,第四屆金岳霖學術獎1項,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 1項,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多項,河南省優秀圖書一等獎1項,河南省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多項,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
另外,有多篇調研報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
研究所現有人員9人,其中研究員2人(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副研究員2人(含河南省政府參事1人),助理研究員3人,研究實習員1人,科輔人員1人;博士1人,碩士5人(含在讀博士2人)。歷任所長劉競宇、盧廣森、崔大華、王中江,副所長吳士英、田伯泰、劉懷玉等;現任所長劉勇,副所長高秀昌。
2、黨建與政治研究所
黨建與政治研究所原為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10月,2007年更名為黨建與政治研究所。研究所現下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執政黨建設、公共管理3個研究室,主要從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執政黨建設理論與實踐,政治發展與政治文明建設、公共管理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研究,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是院確定的三大重點學科之一,同時,研究所還承擔了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廉政理論研究中心辦公室的工作。
建所26年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共撰寫出版論著70多部(含參編),發表論文、調研報告600餘篇,研究成果獲各種獎項200餘項(次),
其中,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一項,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河南省人民政府實用社會科學(省政府發展獎)一、二、三等獎多項。此外,研究所還承擔了大量中組部、中宣部、省委、省政府及其主要部門交辦的研究課題,其成果多次獲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有不少還進入了省委重要決策。
研究所現有人員12人(含資深研究員1人,科輔人員1人),其中研究員3人(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優秀專家各1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4人,研究實習員3人。第一任所領導為李鈺山(副所長),第二任所領導為南俊英(所長)、王友洛(副所長),第三任所長王友洛、副所長閻德民,現任所長閻德民。
3、法學研究所
法學研究所原為是法學社會學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3月,2007年9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機構改革和學科調整時更名為法學研究所。研究所下設法學理論、法制建設、部門法學3個研究室,主要從事法學理論與實踐,河南法制建設與實踐研究,民法、經濟法、刑法、行政法學等部門法學研究,其中,重點研究法學理論與實踐,河南法制建設與實踐。
建所23年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共撰寫出版論著50多部(含參編),發表論文、調研報告400餘篇,研究成果獲各種獎項100餘項(次),其中,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河南省人民政府實用社會科學(省政府發展獎)一、二、三等獎多項,此外研究所還承擔了大量中宣部、法務部、全國普法辦、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其主要部門交辦的研究課題,其成果多次獲省委省政府省人大主要領導批示,有不少還進入省委重要決策。法學所研究人員還擔任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的法律顧問,為其提供法律諮詢和法律幫助,還擔任兼職律師為當事人排憂解難,提供法律幫助。
研究所現有人員10人(含辦公室主任1人),其中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7人。第一任所領導為母青松(所長)、王國幸(副所長),第二任所領導為黃玉捷(所長)、張林海(副所長),第三任所領導為張林海(副所長)、楊杭軍(副所長)、司久貴(副所長),第四任所領導為張林海(副所長)、牛蘇林(副所長),現任所長張林海。
4、經濟研究所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79年,是專門從事理論經濟和套用經濟研究的科研機構。研究所現下設國民經濟研究室、數量經濟研究室、財政金融研究室等,主要從事經濟理論、巨觀經濟、區域經濟、數量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產業經濟、勞動經濟、科技經濟、財政金融、企業改革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
建所30年來,經濟研究所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和“雙百”方針,堅持社會科學研究為省委省政府黨政決策服務、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的方向,以河南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為研究重點,密切關注河南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中的熱點、難點問題,艱苦探索,勇於創新,取得了一批質量較高的研究成果。據統計,承擔國家及省課題 30 餘項,出版專著及合著 30 餘部,橫向委託課題 50餘項,發表論文及調研文稿 1000 余篇。獲得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獎勵 50 餘項。
研究所現有人員10人,其中研究員1人(省優秀專家、博士),副研究員3人(含省“555”人才1人、博士2人),助理研究員3人(含博士1人),研究實習員2人。
第一任領導徐亮夫(副所長)、楊承訓(副所長),第二任領導賈毓榮(副所長)、巫繼學(副所長),第三任領導樊紀憲(所長),第四任領導谷建全(所長),現任所長完世偉,副所長王玲傑。
5、工業經濟研究所
工業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91年2月。由1979年12月成立的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及1985年創辦的《企業活力》編輯部分解後,以原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業經濟研究室為主而組建。研究所下設民營經濟研究室、產業經濟研究室、企業管理研究室。
主要從事工業發展戰略及政策措施、工業規劃制定、產業經濟理論與實踐、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持續發展、企業組織與制度、企業改革發展戰略、企業文化建設研究。其中研究工業經濟、企業管理、民營經濟發展與運行的基礎理論、方法及重大現實問題,跟蹤和掌握國內外產業經濟(工業經濟)、民營經濟、企業管理的發展趨勢及理論動態,承擔涉及以上領域各類問題的研究與諮詢、為河南工業經濟的發展建言獻策為主要工作任務。
建所18年來,共撰寫出版論著40多部,發表論文、調研報告300餘篇,獲各種獎項100餘次。其中有“國家級企業現代化管理創新一等獎”,“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基金論著獎”,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河南省人民政府實用社會科學(省政府發展獎等)。
此外,還大量承擔了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國家環境保護委員會,省委、省政府及其主要部門交辦的研究任務。其成果多次獲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有不少進入省委重要決策。
研究所現有人員11人(含資深研究員1人),其中研究員3人(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人,國家科技部專家委員會和省優秀專家1人)。副研究員2人,助理研究員4人,研究實習員1人。第一任所長為唐有功,現任所長為龔紹東,副所長為樊萬選。
6、農村發展研究所
農村發展研究所原名為農村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91年10月, 2007年9月更名為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所下設新農村建設、區域經濟、資源與環境三個研究室,主要從事農村經濟、區域發展與旅遊開發規劃、環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建所近20年來,該所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共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約30項(其中,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項),主持各類省部級項目40餘項;獲省部級一、二等獎以上獎項40餘項;
獨立和合作出版著作80多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求是》、《中國農村經濟》、《中國經濟問題》、《經濟研究參考》、《中國社會導刊》、《調研世界》、《經濟要參》、《世界農業》、《生態經濟》等具有全國性影響的重要報刊上發表文章數百篇。一些研究成果引起理論界的廣泛關注,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一定影響;一些研究成果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決策參考,對經濟建設尤其農村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
農村發展研究所現有人員9人,其中研究員4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2人;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省管優秀專家1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人,四個一批優秀人才2人。第一任所領導為郭紀元(所長)、吳海峰(副所長),第二任所領導為吳海峰(所長)、李銅山(副所長)。
7、城市發展研究所
城市發展研究所成立於2007年8月。研究所現下設城市規劃、城市管理、城市經濟3個研究室,以城市發展研究為主攻方向,主要從事我省城鎮化進程、城市文化、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對現代服務的內涵規律、發展趨勢以及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思路進行系統研究;
同時兼對我國和世界城市發展和管理中的新動向進行跟蹤研究。
城市發展研究所建所以來,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中,承擔各級社科基金項目7項,共撰寫出版論著5部(含參編),發表論文、調研報告20餘篇,而且研究成果獲得了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等獎等多種獎項。
此外,研究所還承擔了大量中組部、中宣部、省委、省政府及其主要部門交辦的研究課題,其成果獲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肯定和批示。
城市發展研究所現有人員8人,其中研究員2人,(含省優秀專家1人),助理研究員3人,研究實習員2人,科輔人員1人。研究所領導為王建國(所長),王景全(副所長)。
8、社會發展研究所
社會發展研究所的前身是1986年3月16日成立的法學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1月1日, 法學社會學研究所被分為兩個研究所,其中之一就是社會發展研究所。
研究所現下設人力資源管理,民族宗教、社會發展3個研究室。全所以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為主攻方向,聯繫河南實際,負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問題研究,圍繞河南社會發展、人口、民族宗教、社會倫理、社會保障、社區建設等問題開展研究;注重現實問題與學術問題相結合,注重實地調查和社區研究相結合,為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負責社會藍皮書的編輯出版工作。
社會發展研究所全體科研人員近年來共發表科研論文三百餘篇,出版各類著作二十餘部;共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9項,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8項,國際資助項目5項;
獲得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多項,獲得中國人口科學研究一等獎一項,獲得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一、二、三等獎多項。其中影響較大的研究成果有牛蘇林研究員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與當代社會研究》、劉俊喆的《中原人口》、劉倩研究員的《南街社區研究》、水鏡君研究員的《中國清真女寺史研究》、孟白副研究員的《鄉鎮事業體制改革研究》等。
研究所現有人員12人(含辦公室主任1人),其中研究員2人(含省管優秀專家1名),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4人,實習研究員2人,已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科研梯隊。現任所長為牛蘇林,副所長為周全德。
9、文學研究所
文學研究所在建院之初為語言文學研究室,1982年改稱文學研究所至今。現設有古代文學研究室、當代文學研究室、影視文學研究室等3個研究室和1個辦公室,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近現代文學及文藝思潮,我省當代作家、作品,我省文學、文藝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規律等方面研究。
自建所以來,文學研究所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藝理論、中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共出版各類著作約220餘種,其中王永寬的《河圖洛書探秘》、葛景春主編的《杜甫與中原文化》、衛紹生的《魏晉文學與中原文化》許鳳才的《郁達夫與魯迅》等均在學界產生了一定影響。
在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及其他各類文章2000餘篇,多篇文章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文摘報》、《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高校文科學報文摘》等轉載或摘要。由文學研究所科研人員主持完成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項目8項、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12項。獲得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三個一百創新獎”、“魯迅文學獎”、“馮牧文學獎”、“冰心文學獎”、“莊重文文學獎”、“青年批評家獎”、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河南省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等多項獎勵。
研究所現有人員16人(資深研究員3人,科輔人員1人),其中研究員6人(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優秀專家各1人),副研究員2人,助理研究員6人,研究實習員1人。
首任所長由當時的副院長龔依群兼任,副所長為胡世厚;第二任所長為孫廣舉,副所長先後有王永寬、王守國;第三任所長為王永寬,副所長先後有何向陽、衛紹生;第四任所長為何向陽,副所長為衛紹生;現任所長衛紹生,副所長閆德亮。
10、歷史與考古研究所
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原為歷史研究所與考古研究所兩個所,2007年8月29日,兩所合併為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原歷史研究所,創建於1958年,是我省第一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
後來一度隸屬於中國科學院河南分院,1979年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成立,成為本院的一個研究所。在1984年至1991年間,曾分設為歷史研究所和近現代史研究所。原考古所創建於1983年。歷史與考古研究所目前下設辦公室、中國歷史研究室、地方歷史研究室、考古研究室、河洛文化與姓氏文化研究室,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掛靠在歷史與考古研究所。以中國歷史研究為主攻方向,聯繫我省實際,負責中國歷史、河南地方史、姓氏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河南考古與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與開發,總結歷史經驗,探索發展規律,服務現實需要。
建所三十年來,研究所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共撰寫出版論著300餘部(含參編),發表論文、調研報告900餘篇,研究成果獲各種獎項60餘項(僅從99年至今),其中河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有20餘項,河南省人民政府實用社會科學獎、全國人事科研優秀成果獎等多項。
此外,研究所還承擔了大量省委、省政府及其主要部門交辦的研究課題,其成果多次獲省委、省政府領導批示,有不少進入省委的重要決策。
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建所以來,先後湧現有嵇文甫、朱芳圃、孫海波、王天獎、程有為、馬世之、鄭傑祥等在國內歷史考古界有影響的專家。研究所現有人員18人,其中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6人、助理研究員11人,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人員4人。1999年以來,王天獎、程有為、蔡萬進歷任原歷史所所長,馬世之、蕭魯陽、張新斌歷任原考古所所長。現任所領導為張新斌(所長)、蘇麗湘(副所長)、穆朝慶(副所長)、李立新(副所長)。

管理機構

辦公室
科研處(對外學術交流中心)
人事教育處
財務處
離退休工作處
機關黨委
監察室
後勤管理服務中心
綜合開發中心

綜合研究中心

1、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適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需要,利用我省河洛文化資源,從更高的層次、更寬的視野、更新的角度,進一步挖掘河洛文化的豐富內涵,開展河洛文化與其它地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探索河洛文化現代化的理論與途徑,策劃組織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活動。
2、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
充分發掘利用我省歷史文化資源,系統開展中原文化研究。立足我省歷史文化優勢,確立重大課題,開展學術研討,推進中原文化研究向縱深發展,策劃組織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活動,為河南文化強省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3、河南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
圍繞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和中心工作,對我省省情及廣大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等問題進行客觀、系統的跟蹤調查與研究。
4、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及其在河南的實踐;並以此為依託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5、河南經濟研究中心(中原崛起研究中心)
圍繞全面提高我省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統籌協調發展,對我省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戰略問題開展研究,為推進我省經濟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提供理論支持。

刊物

《中州學刊》

《中州學刊》是河南省社科院主管主辦的綜合性社科類學術理論期刊。1979年創辦時名為《學術研究輯刊》,1981年更名《中州學刊》,1982年改為雙月刊,正式交郵局向國內發行;1984年第1期起由河南省社科院主辦,對國內外公開發行。1996年第1期起,每期由128頁改為144頁,並於當年加入《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由清華大學光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學術電子出版物編輯部出版並向世界發行。2005年頁碼改為258頁。
《中州學刊》《中州學刊》
《中州學刊》以“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提倡原創、打造精品”為辦刊理念,廣集百家睿智,編髮精品力作,弘揚中原文化,服務改革開放。曾先後被認定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連續多年被評為河南省社科類優秀期刊、一級期刊、二十佳期刊。《中州學刊》是國際學術交流期刊,是中原學術交流的重要視窗,發行範圍遍及中國大陸及港、澳、台地區,遠及東南亞、歐美等地。
中州學刊雜誌社目前設有編務室、第一編輯室、第二編輯室、第三編輯室。現在工作人員10人,其中正高職稱2人(含省優秀專家1人),副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6人。《中州學刊》主編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兼任。

《跨世紀》

跨世紀雜誌社成立於1993年,隸屬文學研究所。2000年,跨世紀雜誌社從文學所分離。2007年10月,社科院機構改革,跨世紀雜誌社被定為社科院直屬獨立的正處級部門。雜誌社下設編務室、編輯一室、編輯二室。
跨世紀雜誌社主要工作任務是編輯出版社科類文化期刊《跨世紀》。1993年3月《跨世紀》期刊正式創刊,刊期為月刊。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2004年《跨世紀》期刊由月刊改為半月刊。成立16年以來,雜誌社緊跟時代步伐,堅持主旋律,秉承“傳承文心,博採時華,至情至純,透悟人生”的辦刊宗旨,堅持“經典、時尚、現代”的辦刊特點,以健康向上的內容,博得讀者歡迎,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專家學者

張林海副研究員
王玉芬
鄧小雲
萬銀峰
李懷玉
丁同民
鄭 鑫
陳明星
張佐良
毛 兵
谷建全
徐喜林
劉道興
任曉莉
丁 巍

成就

學術成果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作為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理論研究緊緊圍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學科發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注重理論創新,設施精品戰略,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多個領域都取得了可喜成績,推出了一批代表我省理論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特別是在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更是成果喜人,近年來,該院先後有《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三大主題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列寧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來源》、《鄧小平社會主義主體地位論》、《鄧小平的民眾觀理論與實踐》、《鄧小平理論的文化闡釋》等7項課題獲國家級立項。據不完全統計,20多年來,全院完成各種課題11200多項,承擔各類重要課題521項。其中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1項,省社科規劃項目127項。出版專著566部,發表論文4988篇,完成研究報告946篇,此外還有大量其他形式的成果,如譯著、學術資料、工具書、古籍整理、科學普及讀物等;全院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以及在學術界有廣泛影響的學科專項獎211項,其中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11項,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項,省“五個一工程”獎12項,省科技進步獎22項,省實用社科獎56項,國家圖書獎3項,學科專項獎5項。在大力推出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的同時,湧現出一批省內外有較大影響的中青年專家學者。建院以來我院先後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國務院津貼21人,省管專家17人。
為現實服務,為黨政決策服務
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院緊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抓住一些重大經濟社會問題開展研究,在關於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產業化理論、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結構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對河南中長期戰略發展研究方面,我院積極參與了我省“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計畫及2000-2010年十年發展規劃的制定。同時,我院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許多有分量的研究報告,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戰略發展思路和對策建議。在為基層服務中,我院也出了不少優秀的成果,如《民權模式研究》、《商丘縣情調查》、《劉莊團隊精神道德研究》、《南街村社區研究》等等。在企業管理方面,我院科研人員先後對蓮花味素集團、安陽鋼鐵集團、新飛集團、安玻等企業的管理經驗進行總結,對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起到了較大作用。在服務社會方面,我院科研人員在制度創新、文化傳承、思想導向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了深入系統地分析和跟蹤預測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為巨觀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從1999年起,我院完成了河南經濟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等系列研究報告,並以藍皮書形式出版,體現了我院綜合性研究方面的優勢,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我院科研人員還經常深入基層,宣講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中原歷史文化研究
中原歷史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恆久的價值,在當今社會的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深深地影響著社會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院在夏商史研究、古城古國研究、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孫子兵法研究、唐代文學研究、儒學研究、中國古代戲曲研究、宋史研究、宋明理學研究、辛亥革命研究、河南地方史志研究、河南歷史文化名人研究、中華姓氏文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並取得了顯著成績。我院十分重視挖掘中原地區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先後開展了炎黃二帝、老子、莊子、墨子、許慎、諸葛亮、玄奘、杜甫、韓愈、李賀、李商隱、程顥、程頤、岳飛、李綠園、馮友蘭等中原文化名人研究。
對外學術交流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對外學術交流已遍及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國外約20個社科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關係。9名海外學者被我院授予名譽研究員稱號。自1979年至2001年,我院對外學術交流總量達820人次,其中,派出120人次,來訪700人次。通過國際合作交流,促進了多項院和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的研究。其中中外合作開展的以色列問題、明清文學史、中原農村歷史與文化、伊斯蘭婦女史等項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獲得了較高評價,在國際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舞台展現了中原文明的豐富內涵和我省社科工作者的風貌。
圖書、期刊與科研手段現代化
該院圖書館是在原河南省歷史研究所和原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藏書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經過近50年的發展,到2001年底,館藏中外文圖書43萬冊,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既反映文化積累又體現時代精神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圖書資料庫。其中有線裝古籍8萬餘冊,善本書66種,880冊,它們同館藏的希世珍品商代甲骨刻辭31片,已成為寶貴的文化財富。近年來,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不斷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按照一個工程(數位化建設工程),兩個板塊(科研和辦公信息化),三個層次(建設院級、所級和學者個人資料庫)的目標,積極推動網路系統建設和數位化圖書館建設,在為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文獻信息資源保障和實現科研、辦公手段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