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銳

王世銳

王世銳,公路工程專家。畢生從事公路建設,曾主持參加國內外多條公路及一些永久式橋的測設施工,為公路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具體負責我國最先測設的京、津、塘高速公路,開闢了我國對外公路工程承包事業,建立了盧安達等國外辦事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世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5年11月21日
  • 性別:男
生平簡介,人物簡歷,人物貢獻,修建公路 支援抗戰,建設福建 支援前線,學習經驗 推廣技術,開拓市場 支援國外,

生平簡介

王世銳,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學畢業後,入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學習。1935年,未及畢業就赴美求學,1938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獲土木工程師學位。1939年回國後,即到漢渝公路工程處第五總段任總段長。竣工後,1943年回福建工作,任福建省公路局總工程師兼工務處長,交通局、公路船舶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1945年,抗戰勝利後,應粵漢鐵路杜鎮遠之邀,到粵漢鐵路協助工作。不久,交通部公路總局任命他為該局第三區公路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1947年春,應上海市工務局局長趙祖康之邀,任上海市工務局第四區工務管理處處長及第二區工務管理處處長。1949年7月,王世銳在張鼎丞率領下,隨中國人民解放軍入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福建省交通廳副廳長,華東支前公路福建指揮分部和福建省公路修建指揮部副主任兼總工程師等職。1954 年,大區體制撤消,福建公路建設工程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工程局統一辦理,王世銳調任該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1956年,調交通部公路總局任副總工程師。1958 年精減下放,他回福建省交通廳任副廳長。1964年,交通部恢復成立第三公路工程局,他被調回該局任副局長兼總工程師。1973年該局撤消,他又回福建省交通廳任總工程師及建港指揮部總工程師。1977年再次調北京任交通部公路局副總工程師。1980年起,任中國公路橋樑工程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及顧問等職。1988年12月14日病逝於北京,終年73歲。

人物簡歷

1935年 肄業於天津工商學院土木工程系。
1938年 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土木工程系,獲土木工程師學位。
1939-1943年 任漢渝公路總段長。
1943-1945年 任福建省公路局總工程師兼工務處長,省交通局、省公路船舶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45-1947年 任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公路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
1947-1949年 任上海市工務局第四區及第二區工務管理處處長。
1949年7月 隨人民解放軍南下入閩。
1949-1950年 任福建省交通廳副廳長。
1950-1952年 任華東支前公路指揮部福建分部副主任兼總工程師。
1952年-1955年 任福建省支前公路修建指揮部副主任兼總工程師。
1955-1956年 任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工程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56-1958年 任交通部公路總局副總工程師。
1958-1964年 任福建省交通廳副廳長。
1964-1973年 任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73-1977年 任福建省交通廳總工程師、建港指揮部總工程師。
1977-1980年 任交通部公路局副總工程師。
1980-1988年 任中國公路橋樑工程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顧問。
1988年12月14日 病逝於北京。

人物貢獻

修建公路 支援抗戰

王世銳1939年回國後,即到漢渝公路工程處第五總段任總段長。當時漢渝公路第一、二、三、四段工程已經竣工(即萬沅至大竹段),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開始籌建第五、六、七段工程(即大竹至重慶段)。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限令漢渝公路1941年前全線通車。王世銳領導的第五總段於1940年底全段竣工通車,受到總管理處的通電嘉獎。當時採取的措施:一是對艱巨路段進行改線,部分工程艱巨路段原定需要穿山,按期完成有困難,經反覆查勘,改穿山為半挖半填,使工程提前完工。二是根據當時物價上漲的具體情況,工程經費除購置所需工程器材外,還購儲了大量稻穀。根據工程進度採取以實物和部分現金髮放工資的做法。當時,由於物價不斷上漲,第六、七總段即因之未能按時竣工。漢渝公路第五總段竣工後,1943年王世銳為支援福建公路建設,調任福建省公路局總工程師、副局長。他到任後,首先對閩西公路特別是連城至江西瑞金段(腳踏車道,最大縱坡達33%)進行改建,隨即又對福建抗戰時期省會永安至南平路段(即延永公路)進行改建。1944年冬,為了配合抗戰需要,修築了邵武經泰寧、建寧至江西南豐的公路。一方面,因當時日本侵略軍企圖進攻上饒,若軍事失利,抗日部隊可由上饒經福建退往江西;另一方面,美軍參戰後,由江西向福建進攻,這條路是較隱蔽的通道。
1943年秋,第三戰區要求王世銳保證公路暢通。但當時因經費困難及軍隊濫抓壯丁等原因,養路工人難以維持正常的公路養護工作,他會同江西省公路局一同向第三戰區長官司令部提出,若要保證公路暢通,必須解決經費和養路工人被抓壯丁等問題,最後經第三戰區交通處與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廣東5省公路部門商定,由第三戰區按每公里一名養路工人,按月撥發軍糧、軍油,並對五省公路養護部門冠以“第三戰區公路工程幹部總隊”名義,使福建全省公路職工編入第三戰區工程幹部總隊,作為現役軍人,克服了公路養護經費不足、糧食供應困難,並避免了抓壯丁,使職工能夠安心修養公路,維持了戰時沿海地區與大後方公路運輸正常通行。

建設福建 支援前線

1949年七八月份,福建全省各地先後解放,在共產黨領導下,王世銳的技術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他參加革命工作後,以滿腔熱情投入我國的公路建設事業。由於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腐敗統治,自1919年福建省第一條公路——漳浮公路建成後直至1949年的30年間,福建省僅修公路3384公里,能通車的里程只有945公里,全省公路陷於癱瘓狀態。王世銳一回到福建,立即參與組織領導上饒至南平、建甌至福州、福州至廈門等線公路的搶修,率領技術人員,協同當地居民,日夜奮戰,提前完成了任務,保證了軍需和民用品的供給運輸。1949年10月,他任福建省交通廳副廳長、華東支前公路福建指揮分部和福建省公路修建指揮部副主任兼總工程師。他看到當時政府財政困難,人民生活艱苦,他毅然憑著熟練技術、管理才能和熾熱的公路事業心,全力以赴支援前線公路建設,號召全省公路交通戰線職工團結一致支援解放戰爭,鞏固國防,發展經濟,使福建公路通車裡程迅速增長。1950年底,他曾組織領導了緊急搶修沿海500公里公路,為軍事交通運輸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在支前公路第一、二期工程中,他作為技術總負責人,從規劃、測設到施工,做了大量的實地調查論證,深入重點工地,幫助解決技術難題,改進施工管理,圓滿完成修路任務。1953年為支援東山島戰役,在組織領導搶修漳州江東便橋工程中,他精心選擇了正確的技術方案,激勵建橋職工晝夜趕修,終於提前通車,對保證我軍反擊戰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受到福州軍區的高度評價。當時時間緊、任務急、材料缺,不可能建新橋;他想到用老橋架木面,由於跨徑不同,設計費時,木料用量大,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王世銳果斷決定利用老橋墩台,架設貝雷橋,在軍方限期前兩個小時修好通車,為支援前線,鞏固國防做出了貢獻。 1955年他任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工程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時,他一直以其聰明才智、豐富的工程理論和經驗,為福建、山東、雲南、廣西等省區的公路建設嘔心瀝血,貢獻全部精力。在擔任福建省交通廳副廳長期間,他工作認真負責,經常深入基層,踏遍了八閩的許多深山大川,福建的每一條公路,都有他的足跡,每一座大中橋都傾注了他的心血。

學習經驗 推廣技術

王世銳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研究工作,密切注視世界的科技發展,努力推廣公路橋樑新技術。50年代初福建省公路橋樑遭受國民黨軍隊嚴重破壞,加上木橋大多年久失修,腐爛不堪。王世銳目睹福建公路慘狀,深感福建多山,發展經濟、交流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迫切需要改善交通條件,大力發展公路。在經費困難、物資奇缺的情況下,他決定利用福建盛產石料、木材的優勢,大力提倡就地取材,築路、修橋,以加快工程進度,節省投資,在較快較短的時間內恢復了福廈路和閩南、閩西、閩北的公路交通,促進了省內外經濟交流,便利了人民來往。
50年代初期,他積極回響黨中央號召學習蘇聯先進技術、先進經驗,特別是在認真學習蘇聯公路橋樑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摸索了一些經驗,取得顯著成績。福建新建的第一座跨閩江懸臂樑鋼筋混凝土南平水南大橋,就是在他親自主持下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的產物。南平水南大橋從設計到施工他都親自深入調查研究,認為南平至三明一段河道,兩岸全是荒山,農田和村莊較少,修建大橋所產生的雍水(即建橋後,橋位處泄水面積減小,使橋位以上的水位抬高,稱之雍水)高度,對沿溪農業生產和民眾生活,不會導致多大影響,果斷地採用蘇聯經驗,壓縮河床,縮短橋長,節省了大量投資。對大橋上部結構的模板支架,他創造了扇形木排支撐,解決了施工期維持通航的問題。該橋於1953年12月動工,1955年5月16日通車,歷時1年零6個月。大橋的建成,不僅活躍了閩西北交通,鞏固了國防,給發展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為福建省公路橋樑建設培育了一批人才。
他結合福建山多、森林多的特點,因地制宜,積極支持利用小木材修建大跨徑橋的科研工作,1954年在漳州至龍巖公路上建成木釘橋樑結構的和溪橋,1959年在福廈公路上蒲田楓亭鎮建成了45米跨徑的膠合木桁梁橋等。1967年6月又在福溫線上建成福建省第一座用懸臂拼裝施工的T型剛構扆山大橋,為後來興建烏龍江大橋提供了經驗。
他調交通部公路局工作後,還一直關注著福建公路技術的發展,福廈公路的高速化和其他國道的改建與提高,廈門高集跨海峽大橋的建設,福州洪塘大橋等大型公路建設,他都不時回省視察、指導。
1956年及1977年,他先後兩次調北京任交通部公路局副總工程師,作為一個卓有成就的公路橋樑專家,他將視野擴展到全國,時刻關注著祖國公路建設的發展,第二次調京時,儘管年事已高,仍然孜孜不倦地鑽研技術,深入基層解決公路建設中一個又一個難題。從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許多省、區到祖國西疆的天山公路,都傾注了他的心血,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他年過花甲之後,還作為技術總負責人主持了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勘測、設計工作。1985年,他還受民盟中央和天津民盟市委會的委託,在天津主持全國第一個專業性的“高速公路系列講座”,為培養我國高速公路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貢獻了力量。

開拓市場 支援國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王世銳認真貫徹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為第三世界公路橋樑建設竭盡晚年精力。
1980年後,在擔任中國公路橋樑公司副董事長期間,他堅決貫徹中央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為我國公路建設隊伍打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堅持“守約、保質、薄利、重義”的原則,經常奔波於亞、非、歐等廣大地區,廣交朋友,利用一切機會開拓業務。和其他同志一起,經過短短几年的努力,使路橋公司在盧安達、蘇丹、肯亞、坦尚尼亞、科威特、伊拉克、葉門、馬達加斯加等國家承包了工程,躋身於國際大承包公司的行列,為該公司在國外的業務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國際承包工程中,他講求經濟效益,凡有損於我國利益的,他都能堅持原則,進行有理有節的交涉。在對外工作中,他還以淵博的知識、高深的業務水平、豐富的施工經驗和高雅的風度,贏得了外國人士的欽佩。
在承包單項工程的基礎上,王世銳積極籌建創辦較長期的駐外機構,可連續承包該地區的工程,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基加利辦事處是他為路橋公司開闢的第一個駐外機構。1980年盧安達政府為基加利至盧漢熱里公路工程二次招標,均因參加投標的公司都大大高於底標價。盧政府邀請王世銳趕赴基加利,他向盧政府工程部、財政部的官員們和西德KFW財團的成員全面詳細地介紹了中國路橋公司的情況,表明無論從人力、物力、財力及工程技術上都完全有能力勝任承擔基—盧公路的施工任務,解答了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使他們消除了疑慮,確信中國路橋公司完全有能力勝任基—盧公路的施工任務。在談判中,王世銳那種誠懇、坦率、有理有節的態度贏得了世界友人的信任和尊敬,首次取得了盧安達的承包工程,為打開中東非的建路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加利辦事處初創時期,王世銳兼任辦事處經理。在他的直接指揮下,基一盧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臨建工程和機械設備的採購工作,並在契約規定時間內按期開工。儘管他年事已高,而且身患疾病,還是經常深入現場,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國外度過的,奔波於亞、非、中東等十多個國家,協助解決各種問題。他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身作則。他關心、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信任年輕人,給年輕人壓重擔,放手讓他們大膽地乾,並及時給予指導,幫助年輕一代迅速成長。他待人忠厚,勇於替下屬承擔責任。
王世銳1952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曾被推選為福建省民盟第五屆主任委員、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第三、四、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他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但他對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充滿信心。黨的十一屆三中會全後,他堅決擁護黨的路線,積極貫徹改革開放的政策。他為人剛直不阿,光明磊落,作風正派,善於團結同志,提攜後進,堪稱是知識分子的表率。
1956-1958年 任交通部公路總局副總工程師。
1958-1964年 任福建省交通廳副廳長。
1964-1973年 任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1973-1977年 任福建省交通廳總工程師、建港指揮部總工程師。
1977-1980年 任交通部公路局副總工程師。
1980-1988年 任中國公路橋樑工程公司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顧問。
1988年12月14日 病逝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