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麟

玉麟

玉麟(1766—1833年)哈達納喇氏,字子振,號研農,滿洲正黃旗人。乾隆六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嘉慶初,三遷為祭酒。歷詹事、內閣學士。入直上書房。歷禮部、吏部侍郎,典會試。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加副都統銜,充駐藏大臣,歷任左翼總兵、鑲白旗漢軍副都統,遷左都御史禮部、吏部、兵部尚書。道光七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充上書房總師傅,加太子少保。八年,回疆既定,晉太子太保,圖像紫光閣。十三年,年老回京,行至陝西,卒於途次。柩至京,帝親臨賜奠,贈太保,謚文恭,入祀賢良祠

基本介紹

  • 本名:哈達納喇·玉麟
  • 字號:字子振,號研農
    文恭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滿洲正黃旗
  • 出生時間:1766年
  • 去世時間:1833年
  • 主要成就:駐藏大臣,保衛新疆
嘉慶朝履歷,道光朝履歷,出伊犁,平叛亂,卒於途,

嘉慶朝履歷

嘉慶十二年(1807年)年,督安徽學政,調江蘇。嘉慶十六年(1811年),兼右翼總兵。坐吏部銓序有誤,奪職。未幾,授內閣學士,兼護軍統領左翼總兵,遷戶部侍郎。嘉慶十八年(1813年八月),車駕自熱河回蹕,迎至白澗,先還京。會林清逆黨犯禁門,率所部擊捕;坐門禁懈弛,褫職。嘉慶十九年(1814年),予三等侍衛,赴葉爾羌辦事。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加副都統銜,充駐藏大臣。歷左翼總兵、鑲白旗漢軍副都統,遷左都御史禮部、吏部、兵部尚書

道光朝履歷

出伊犁

道光四年(1824年),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六年(1826年),回疆亂起,西四城皆陷。阿克蘇辦事大臣長清獨能固守卻賊,先由玉麟論薦,詔特嘉之,賜花翎。七年(1827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充上書房總師傅,加太子少保。八年(1828年),回疆既定,晉太子太保,繪像紫光閣。上方廑顧西陲,以玉麟悉邊務,九年(1829年),特命出為伊犁將軍。疏言:“浩罕將作不靖,請緩南路換防。阿坦台、汰劣克屢請投順,包藏禍心,添巡邊兵以備御。伊薩克忠勇能事,責令乘機謀之。近夷布呼等愛曼恭順,重賞以固其心,則卡外動靜俱悉。”詔如議行,並令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札隆阿為之備。札隆阿誤信汰劣克等,不之疑也。

平叛亂

道光十年秋(1830年秋),安集延果引浩罕內犯,喀什噶爾幫辦大臣塔斯哈率兵出御,遇伏陷歿。札隆阿將棄城退守阿克蘇,玉麟急疏聞,請責長清等速籌糧儲,哈豐阿速進攻,發伊犁兵四千五百名,令容安率之赴援。容安至阿克蘇,與長清議,中途有朵蘭回子梗阻,令哈豐阿、孝順岱由和闐草地進兵。玉麟疏劾曰:“喀、英兩城被困兩月,賊勢尚單,易於援剿,由大路直赴葉爾羌,二城之圍自解。迂道和闐,須一月方至,賊勢漸厚,哈豐阿軍未必得力。阿克蘇現集兵不下萬人,僅以三千人繞路進發,留兵坐糜餉糧,實屬非計。札催十數次,該大臣等始以糧運遷延,後又稱蒙兵、民遣皆不足恃。計程裹糧二十日足用,後路轉運已源源而來。前年克復四城,民遣得力,渾巴什河之捷,土爾扈特出力較多。近日璧昌以少勝眾,豈沿邊零匪轉不能就地殲除?請將長清等嚴行申飭。”上韙其言,仍促哈豐阿進兵。及長齡督楊芳、胡超等大兵至喀、英二城,賊已遠遁。玉麟疏言:“賊勢渙散,現調官兵不止四萬,月需糧萬五千石,運費十餘萬兩。請停止續調四川、陝、甘兵,並飭回疆各城採買糧餉,較之戈壁轉輸,節省不止倍蓰。”從之。
張格爾之就擒也,回子郡王銜貝子伊薩克實誘致,諸夷忌之,亂起,兵民謀劫掠,事泄,誅首犯,逐流民。怨者譌言伊薩克通賊,遂圍劫其家,並殺避亂回眾二百餘人。札隆阿不能制,反附和劾囚之。玉麟以伊薩克身膺王封,助亂得不償失,子孫在阿克蘇,家業在庫車,豈無顧慮?疏陳其可疑,命偕長齡會鞫,得札隆阿懼罪欲殺之以掩跡,及委員章京等捏奏迎合誣證狀,札隆阿以下坐罪有差,復伊薩克爵職,回眾大服。時諸臣議回疆事宜,玉麟上疏曰:“閱固原提督楊芳添兵招佃奏稿,稱四川總督鄂山有請西四城改照土司之議。伏思回疆自入版圖,設官駐兵,不惟西四城為東道藩籬,南八城為西陲保障,即前後藏及西北沿邊蒙古、番子部落,皆賴以鞏固。若西四城不設官兵,僅令回人守土,誠恐回性無恆,又最畏布魯特強橫,轉瞬即為外夷所有,則阿克蘇又將為極邊矣。其迤東之庫車、喀喇沙爾、吐魯番、哈密等城,必至漸不安堵。以形勢論,唇亡則齒寒;以地利論,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三處為回疆殷實之區。舍沃壤而守瘠土,是藉寇兵而齎盜糧也。楊芳所謂守善於棄,實不易之論。至請將喀什噶爾參贊移遷阿克蘇,殊非善計。該處幅員狹隘,不足為重鎮。且距喀城二千里,有鞭長不及之患。其所陳招佃通商各條,則為治邊良法,請用之。”於是詔髮長齡密陳十條及中外奏議,交玉麟悉心籌畫。

卒於途

道光十一年(1831年),偕長齡會疏,上定以參贊大臣移駐葉爾羌,暨善後諸政。十二年(1832年),事定,回伊犁,調劑番戍官兵以均勞逸。惠遠城南瀕河,定歲修之例;以待種之地租給回民,收租充兵食,並為贍孤寡備差操諸用。拓敬業官學學舍,創建文廟。宣宗特頒扁額以重其事,邊徼士風漸蒸蒸焉。十三年(1833年),命回京,以特依順保代之。行至陝西,卒於途次。上聞震悼,優詔賜恤,贈太保,入祀賢良祠。柩至京,親臨賜奠,謚文恭。伊犁請祠祀,允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