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窖鎮山美村

玉窖鎮山美村

廣東揭陽揭東玉窖鎮下轄行政村,揭東區文明示範村。清朝名宦鄭大進故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窖鎮山美村
  • 外文名稱:Swamui Village,Yujiao Town
  • 別名:仙美村/山尾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
  • 下轄地區:寨內社,田下社,官廳社,鵬程社。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557
  • 地理位置:楓江流域,玉窖最西
  • 面積:1600公畝
  • 人口:約2500人
  • 方言:潮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鄭大進府,寨樓,彌勒寺
  • 機場:潮汕國際機場
  • 火車站:揭東站,沙溪站
  • 車牌代碼:粵V
  • 輪渡:山美渡口
  • 學校:玉窖鎮山美國小
  • 著名人物:梁秋水,鄭大進
  • 居民姓氏:鄭姓,梁姓,黃姓,羅姓。
  • 形成聚落:明初
山美鄉,關於山美村的定位,先賢鄭大進,成就及榮譽,後世評價,鄭大進府,梁氏梁秋水,

山美鄉

山美,原揭陽縣梅崗都村落,今玉窖鎮下轄村。由山美鄉四社組成,分別是山美鄉寨內社(寨內、後樓)、山美鄉官廳社(官廳、梁厝)、山美鄉田下社、山美鄉鵬程社(即牛埕)。居民多姓鄭,也有梁姓、黃姓及少數羅姓居民。北畔大部接壤接雲路鎮,西隔楓江與炮台登崗相望,距離潮汕國際機場2.5公里。因地處梅崗山下而得名“山尾”,雅稱“山美”,村境內多山地,有獅山,龜山,神山,梅崗山山美山段(山美山),雖多山地但交通便利,山美路是寬6米的水泥路,穿過居民區,沿山美山修建,行政編制名稱是Y743鄉道,溝通著玉窖雲路兩地,修建於2004年。地處楓江之濱,楓江繞境而過,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曾經出過清代乾隆年間直隸總督、太子少傅鄭大進,歷經十三省,政績突出,是迄今為止官階最高的潮汕人。村邊設有一渡口,名曰玉美渡口,亦稱山美渡口,通炮台鎮玉石村,是玉窖鎮與炮台鎮現今尚無大型橋樑,兩鎮交通來往路程最近的路線。兩鎮之間的密切交流,這與山美渡口是分不開的。在村境之中的獅山,山下的彌勒寺,香客信徒眾多,香火旺盛,舉辦的傳燈節和法會都取得圓滿成功。鄭大進府,同樣坐落在獅山下,是鄭大進的府邸、故居。2013年揭東區政府啟動鄭大進府重修工程,工程正在進行中。山美國小也建立在獅山之下,其服務範圍涵蓋由山美村及周邊鄉村,2014年6月正式落成新校區,學生自此告別了在舊樓就讀的環境。山美作為傳統農村,至今仍保留著“營老爺”(游神慶,時間正月十六)、龍舟競渡(時間端午前後)等諸多潮汕民俗,還建有山美古廟、仙美古廟和鵬程古廟等神廟。
正月十六游神正月十六游神
玉窖鎮山美國小玉窖鎮山美國小

關於山美村的定位

山美,現代行政全稱是中國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玉滘鎮山美經濟聯合社。
山美,歷史行政全稱是中國潮州府揭陽縣梅崗都山美村。
依照歷史、文化、民俗、聚落、區位認同,較為準確說叫法應該是“揭陽山美鄉”,因為歷史行政管理時時變化,特別是在近代,行政管理錯綜複雜,變化改制過於頻繁,揭東是個存在尚沒有30年的名稱,玉滘鎮(區/鄉)是後來楓江流域各村組合而成,也並不久遠,都沒有大的凝聚力,歷史上,地屬潮州府和揭陽從未改變,山美鄉人語言通行潮州(汕)話榕江片,即潮州話揭陽語調,所以語言是純正的榕江語調。而且與楓江以東、以北交流密切。為什麼要稱山美為鄉呢?因為山美鄉由四社組成,分別是山美寨內(包括後樓),山美官廳(包括梁厝),山美田下,山美鵬程(即牛埕)。若單單要說山美,山美的狹義指鄭厝,但實際上還有梁厝與牛埕。歷史上先有梁後有鄭。梁鄭的情誼源遠流長。出於各種考慮與歷史現實,山美應該是一個鄉,而不只是一個村。
山美村山美村

先賢鄭大進

鄭大進(1709(己丑年)~1782),清代人,又名譽捷,號謙基,退谷。生於揭陽縣梅崗都山美村(今屬揭東區玉滘鎮),少時有神童之稱。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歷任大名府、河間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兩淮鹽運使,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官至直隸總督。任政期問,草除積弊,關心民生,所至頗具政績。後加授太子少傅銜。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御製墓碑,賜祭賜葬,追謚勤恪。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先賢鄭大進先賢鄭大進
鄭大進是清朝雍乾盛世間一位有才華、有經濟頭腦、很有改革精神的實幹家。他“凡經七省,遭遇盛明”;“旌節所至,率多建白(建議)”。在各地任上都做了大量有利於生產發展、有利於社會安定的工作。

成就及榮譽

首先,他精於治理,敢於革新。在兩淮鹽運使任上,針對有上鹽次鹽軟之異、但卻無上鹽次鹽之不同價格這一弊端,他親自為之審辨鹽色差等”,明確了安鹽、梁鹽二種價格,奏請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
貴州布政使任上,鄭大進了解到貴州倉庫多儲米糧,又沒有一套出陳易新的方法,而黔地多雨,倉中米多有霉變,陳米質差,新米又進不了倉。鄭大進奏準於青黃不接、各地缺糧之時,將歷年倉庫中的陳米,“平價借、糶”出去,然後於秋後“按一米二谷,購補還倉”。此後成為定例,倉儲多改貯谷,減少霉壞。
在湖北巡撫兼署湖廣總督任上,楚北寶武局鑄銅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引起他的關注。寶武鑄銅的原料全靠雲南供應。按原鑄法,需以40%的高質料配以60%的低質料進行鼓鑄。高質料越來越少,採購者有時守候經年,嚴重影響鑄鋼生產。鄭大進經番考察、核算,認為低質料每廠便宜二兩多金,若以低質料鼓鑄,去除雜質之後,其成品仍能與混合料等質,剔除出來的銅渣還可煉成黑鉛以製作子彈。於是,他極力推行純用低質料的鑄銅法。
鄭大進的治績,還表現在十分重視水利建設,每到一地,必查災情,據實上奏。任直隸總督時,見永定河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淺,水壩又不夠高大,因而時有水患。鄭大進經多方登求士庶和水利專家的見解,了解到“壩閘不修,則水無所蓄、泄”,遂上疏提出“宜分段開挑,增築閘座,以時啟閉”的措施,獲朝廷批准,並撥給建閘經費七萬餘金。鄭大進“相度興築”,終於既得以疏浚,又使蓄、泄得宜,而且還可通舟揖,便民行來。
他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時,還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主要著作有《愛日堂詩文集》和《鄭勤恪公奏議》。

後世評價

更為難得的是,鄭大進官階不小.身為十三省總督卻不許鄉親仗勢欺人。他的家鄉山美鄉與一鄰村向來常因地界諸類事發生糾紛,山美村人想趁他回鄉省余時,借用他的權勢壓制。鄭大進當即告誡鄉親:“世有千年池厝渡,而無百年鄭大進。奈何修怨以累子孫乎?”鄭大進的高尚品格和這富有哲理的話感動了兩村村民,自此舊怨全消,和睦相處。

鄭大進府

鄭大進府分為舊府、新府兩座:老府始建於明代,是鄭氏祖居(府前有象徵鄭大進以及鄭氏先祖官階品級的石獅和旗桿夾石);新府位於山美村南側,建於乾隆年間,屬官方建築,占地面積約10畝,現存主體建築3000多平方米。鄭府依山而建,府前有威武的守門獅、寬闊的地埕、象徵“五世大夫”品級的旗桿斗座、清碧的池塘、蜿蜒的楓江;主座坐北朝南,大門書有“大夫第”三字,有三進廳、東西兩火巷,正廳懸掛“瑞凝天姥”匾,是乾隆三十五年江南懷寧拔貢、揭陽縣知縣蕭應植題贈;府後原有花園、書齋,現已損毀或建成民宅。府內保存有清代名家繪製的鄭大進及夫人畫像。1990年原揭陽縣人民政府公布鄭大進府為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6月23日,鄭大進府研究會在鄭大進府成立,鄭大進府的修繕與鄭大進研究工作受到地方黨政和各界的高度重視。2014年,鄭大進府被列為揭東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未修繕前的鄭大進府未修繕前的鄭大進府

梁氏梁秋水

梁秋水,名立新,明初福建興化軍莆田縣人,是宋代狀元、名相梁克家的後裔,進士出身,潮州府海陽縣令。梁縣令在任清正廉明,愛民如子,卸任之時因潮地父老深情挽留,遂創居於潮州府屬揭陽縣梅岡都仙美村(蟹地),即今揭東縣玉窖鎮山美村。後世子孫整修譜牒,遂尊梁秋水為這一宗支的開揭始祖。
大家知道,揭東縣雲路鎮棋盤村有處聞名遐邇的佛家寺院——鳳隱岩,今為揭東縣文物保護單位。其實這裡本是梁縣令挑定的生基地,有“九獅追一象”之勝,但因為有地師向梁縣令進言,這個地方如果修成墳園則只能福蔭梁氏,門楣壯旺,世代榮昌;若是修成寺院奉佛便可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梁縣令宅心仁厚,有心造福大眾,便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倡眾在此建造鳳隱岩。寺中宏濟堂“宏開寶筏登天界;濟度迷津上佛壇”和“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見如來”諸妙聯佳對便是當日梁公所撰。寺成之日,梁縣令還獨自出資購置四十畝田地作寺產。本地士民感激梁公盛德,在寺中闢建“道德流輝廳”,奉上他的牌位,供千秋景仰。
在山美村居時,梁秋水積極倡導鄉鄰和睦友愛,不許家人恃強凌弱,深受好評。他治家嚴謹,待人至誠。當時有一鄭姓少年寄居鄰村月潭姑母家中,梁公聞知此人原出世家望族,後因其父代伯從軍,長兄又在豐政都賣身葬母,以致孤苦伶仃,寄人籬下,感到十分可惜,便收他為徒,督導他苦讀經史,以期仕進,數年後還把女兒許配給他,並在村中挑了個叫獅鼻的好地方幫女兒,女婿建造廳堂房舍。後來鄭家興旺發達,十一世孫還出了個鄭大進。梁縣令當日扶攜之功,不可磨滅。
梁秋水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尊重文化,以詩禮傳家,注重培養人才。他的兒子梁致政是明王朝的太學士,兩代冠蓋,備極榮耀。梁致政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濟川,次子叫錫濟,宗族從此繁衍開來。如今居住在原創之地山美村的是錫濟派下,十五世祖梁克昌的後代。錫濟另一部分後代於清朝乾隆年間遷到今普寧廣太鎮平寶山定居(《譜志》時言平寶山為謙濟所創,時言平寶山僅260餘年歷史)。濟川的兒子叫榕廷,榕廷於明朝中頁時攜二子謙叟、靖憲遷創今揭東月城鎮獅頭村。清朝康熙年間榕廷五世孫梁振省又分創今普寧占隴鎮洋美山村,隨後又有梁陽波者(《譜志》中時作十三世,時作十四世,待考)攜子梁欽華從獅頭村遷出,幾經輾轉,最後定居在今揭西塔頭鎮頂埔村。梁縣令去世後葬在今梅雲鎮窗前山蜈蚣山,派下子孫定日於每年八月十六日前來祭掃。自他於明初由閩入揭,迄今已近600年,薪傳火接27代,有1.5萬人,且歷代人才輩出,單是獅頭村宗祠內就立有“內閣學士”、“文魁”、“武魁”、“進士第”諸牌匾,堪稱“盛族”。
玉窖鎮山美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