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真山寺

玉真山寺

玉真山寺,位於普定縣城南14公里的馬官鎮玉屯村的玉真山巔,海拔高度1300米,從山腳至山頂寺門,原有石階500餘級,一邊有石欄桿,彎環曲折,盤旋至頂;普定縣人民政府於1981年7月,公布玉真山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真山寺
  • 地理位置:普定縣城南
  • 著名景點:玉真山寺
  • 海拔:1300米
簡介,保存現狀,地圖信息,

簡介

玉真山寺石級150處的峭壁上,鐫有八仙之一的“鐵拐李”,手執拐杖,身背葫蘆,腳踩龜背,栩栩如生,兩旁石刻對聯曰“杖懸日月長生佛,葫貯乾坤自在仙”,橫批為“身飛世外”。沿石級30步,便是第一山門,由方塊巨石壘砌而成,門頂有草書“群巒拱玉”四字,兩邊有安南儒學陳雲純題書的楹聯,聯曰:
真存寺若虛四面雲山拱向,
玉蘊峰含彩千家煙火團圓。
跨進第一山門,左側的岩壁上,有清嘉慶戊辰年(1808年)該寺第六代住持僧懷詠的題字“爰衍”,氣勢磅礴,剛勁有力。爬行百餘步,一笑容可掬、坦腹露胸在歡迎來客的石雕彌勒坐像,親切逗人,人稱笑面羅漢。沿石級再上,便到了山頂寺門,門頂上有嘉慶七年(1802年)住持僧元正題書的“眼界孤高”四字,兩側有草書石聯:
此處有崇山峻岭,
何時無明月清風。

保存現狀

玉真山寺,古剎清幽,叢林掩映,院牆外還留有用瓷片鑲成的玉真山寺殘痕。全寺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全系石木結構,分上中下三殿,下殿為斗母殿,中殿為觀音殿,上殿為玉皇殿,三殿前後排列,兩邊廂房連結,形成一個長方形的四合院,前兩殿為石歇硬山頂,唯有玉皇殿為歇山頂三層檐,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高大軒敞,飛檐微翹,屋頂飾有飛禽走獸,四壁布滿壁畫,枋檐門窗格扇浮雕木刻,工藝精細。
一至二殿的院壩中,立有4米高方形石柱一根,柱頂雕有“劉海戲蟾”,石柱正面刻有“玉燭照天”四字,背面是“無量功德佛位”,修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殿檐下立有“永遠遵守”石碑一塊,連碑座通高180厘米,寬80厘米,楷書陰刻,字跡清晰可辨,是民國3年(1914年)普定建縣時,第一任縣長張仲安,劃界過此,夜宿玉真山寺,為保護廟內財產所立。
中殿門前有兩根圓木大柱,柱基是一對石獅子,獅胸挺突,顯得雄健有力,門頂有鎮寧清代秀才黃桂鑒的題字“定華發果”,黑底金字,大方典雅。
各殿佛像身型魁偉高大,比例勻稱,神態端莊、慈祥,體現了古代人民雕塑的智慧。門窗格扇上,雕刻著十分精美的圖案,有花卉、鳥獸,還有各種人物故事。如水漫金山、唐僧取經、活捉子督、高寵挑車、虎騎龍背、結草報、魚藏劍等,工藝精湛,出自於當時名匠之手。
據該寺十五代主持僧本元和尚介紹,玉真山始建於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重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至今已十五代。第一代開山和尚,法號觀凡,祖籍湖南,曾在雲南做官,後看破紅塵棄官皈依佛門,出家雲南白雲庵。不幾年,由雲南返湘,途經玉真山,見其山勢挺拔,風景秀麗,不捨離去,決心安身玉真山,靜心修行。當年之玉真山,峭壁懸崖,荊棘從生,無路可上,觀凡法師率眾,開發此山,工程十分艱苦,有人形容為“墾土剝皮,攀藤直上”。
第二代和尚法號竺懷,四川滬州人,這一代為玉真山寺的極盛時期,寺內和尚曾發展到80多人,雲南不少府縣,每年派人送來銀子50兩,菜油50斤等,遠近香客遊人,絡繹不絕。
第三代是廣石,四代肇松,五代大慧,六代懷脈,七代本端,八代學仁,九代天然,十代鎮東,十一代定泰,十二代慧欽,十三代蓉先,十四代本高,十五代本元,現在應為十六代,主持者是一個婦女,名三和尚,文盲。
玉真山自明代以來,古剎創修,為一隅之名勝,安順府志早有記載。曾幾度遭到破壞,第一次是清鹹同年間,寺廟被焚,後經鎮東禪師經營修復;第二次宣統年間,寺內和尚佛口蛇心,將廟中財產卷席而去;第三是“文革”中“破四舊”,佛像全毀,洗劫一空。雖經本元努力,亦難恢復原貌。目前玉皇殿屋架尚存,石雕石刻完好元損。

地圖信息

地址:安順市普定縣馬官鎮玉屯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