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環魚龍燈

玉環魚龍燈

玉環魚龍燈是隨閩籍漁民遷徙而傳入發展而成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380多年歷史。計有花龍、蛟龍、板龍、魚燈等20餘支隊伍,大都分布在港南地區。明末清初,東南沿海的造船業和捕魚業日趨發達,大批閩南漁民絡繹定居於此。人口的大量遷移必然帶來籍地的傳統文化。現今的魚龍燈是以後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魚龍燈隊便是傳承發展中的佼佼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玉環魚龍燈
  • 外文名:Yuhuan dragon fish
  • 起源:明朝嘉靖
起源,特色,

起源

傳說明朝嘉靖年間,倭匪在附近海域頻繁竄擾坎門,搞得民不聊生。有一漁家女子想出邀請各地魚、龍燈隊來坎共度元宵,以抗擊倭匪的計謀,得到正在就近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讚許,便下令將士換裝混雜在魚、龍燈隊伍中進入坎門,以點亮貼有“令”字燈籠為號,伺機伏擊倭匪。是晚,戚家軍在魚、龍燈隊的配合下,一舉殲滅了倭匪,戚繼光高舉龍頭,帶領大家舞出各種陳式和套路,大獲軍民讚賞。軍民感戴那位聰明智慧的漁家女,便舉燈分頭去找她,她卻聯絡了各家各戶,備菜點果品稿賞將士和各路魚、龍燈隊。至今,每年元宵節前的“接龍”習俗便是那時的遺風相傳。

特色

魚、龍燈一度被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復興。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魚龍燈”隊通常有30—40位女子組成,配以龍燈2、魚燈14。舞前,先由鼓樂領奏,接著,魚龍燈隨音樂節奏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起舞,激昂騰躍。她們表演“魚龍出宮”、“雙龍戲海”、“龍騰魚躍”、“魚躍龍門”、“喜歸龍宮”等陣式,似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把漁家豪放、淳樸的生活,海上捕撈抗風浪和喜獲豐收的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她們的柔美舞姿更增添了舞蹈的觀賞性。幾年來,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女子魚龍燈隊先後受邀參加省市的文化、旅遊、水產、漁業、體育系統等舉辦的節慶和比賽活動幾十次,獲得30多個獎。玉環報、台州時報、錢江晚報、浙江日報、中國工人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海洋報作過專題報導,省市電視台、福建東南電視台、中央三台與七台分別錄播二次,美國斯科拉電視台還以“中國龍”命名專題播放。有關人士評價:“坎門漁家女俱樂部的魚龍燈隊是玉環的一個亮點,也是玉環對外的一個視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