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津鎮

玉津鎮

玉津鎮是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下轄鎮。位於岷江下游西岸,北距樂山58千米(陸路),南距宜賓110千米(水道)。玉津鎮是犍為縣縣城所在地。

全鎮總人口103955人(2017)。201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53.5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玉津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犍為縣
  • 電話區號:0833
  • 面積:29.12平方千米
  • 人口:103955人(2017)
  • 著名景點:犍為文廟 
  • 火車站犍為站
  • 車牌代碼:川L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農業狀況,農技推廣,鄉鎮企業,財稅金融,文教衛生,計畫生育,社會生活,基礎設施,文明建設,人口數據,文物古蹟,

基本概況

玉津鎮位於四川犍為縣,全鎮轄4個村61個村民小組和10個社區154個居民小組。面積29.12平方千米。
2015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53.5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9萬元。鎮政府現有職工52名,黨總支3個,黨支部23個,黨員1797名,培訓入黨積極分子60人,新發展黨員13人。

歷史沿革

後蜀明德三年(公元936年)即為犍為縣治所,後屢經遷徙,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縣治所從懲非鎮(今清溪鎮)遷回後再也未變動過。先後作縣治所700餘年歷史。
清末名城廂鎮,民國時為中城鎮(民國初更名)和旗高鄉轄範圍。
民國29年(1940年)實行聯保制,旗高鄉併入中城鎮,並由原40個保調整為28個保。
民國24年(1935年)~38年(1949年)為一區區署駐地。
1951年3月更名新城鎮,為適應土地改革運動的需要,全鎮分置為1鎮3鄉,即新耀鎮(只轄鎮內街道第l~14保);安樂鄉、黃旗鄉、銅高鄉(1953年9月更名高家鄉)。
1952年12月向坪(1956年併入塘壩鄉)鄉翻身村12組劃入安樂鄉勝利(今鳳凰)村。
1956年3月黃旗、高家兩鄉併入安樂鄉,鄉政府駐地熊家橋。當年9月因月咡壩水庫淹沒,將塘壩鄉愛國村二社劃入安樂鄉金星農業社(今互和村)。
1958年9月新城鎮和安樂鄉併入新城人民公社。
1959年7月新城鎮和安樂鄉分置,恢復1958年9月前的行政區劃範圍。
1960年1月新城鎮更名城關鎮;1950年元月~1962年7月為一區(新城區)區公所駐地。
1981年11月更名玉津鎮,以岷江出碧玉故名。
1984年將安樂鄉黃旗村分置為和風、祥雲、瑞雪3個村;河口和朱石灘分別建立居民委員會,下設居民小組12個。當年安樂鄉共有12個村99個村民組,2個居委會12個居民組。
1986年12月撤銷水庫、大嶺、紅花、共同、祥雲等5個村,其中水庫和大嶺兩村併入互和村;紅花村第1、4、5組劃入聯合村(編為聯合村第14、15、16組),第2、3組劃入銅高村(編為銅高村第16、17組);共同村第1~6組劃入銅高村(編為銅高村第10~15組),第7~9組劃入聯合村(編為聯合村第11~13組);祥雲村第l~4組和第9組劃入和風村(編為和風村第10~14組),第5~8組劃入瑞雪村(編為瑞雪村第10~13組);聯合村1組劃入互和村編為第15組。
1988年7月安樂鄉互和村和鳳凰村的部分小組劃入玉津鎮建立鳳石街居民委員會。
1992年9月撤銷安樂鄉,併入玉津鎮,實行鎮管村體制。
1999年6月撤銷風石街居委會,並分置為鳳嶺街、梧蔭街、天生園街、學府街、聖泉街、漱玉街、石筧橋街等7個居民委員會。

農業狀況

農業經濟健康發展,2015年糧食總播面積5762畝,油菜1450畝,水稻綜合高產示範片100畝,玉米地膜覆蓋1000畝。落實高產示範片和科技示範戶,分別在聯合、機場、和風村確定水稻、玉米、蔬菜綠色防控、旱育秧示範片251畝。加強病蟲害防疫工作,水稻二化螟、稻瘟病、玉米螟、紋枯病防治率均達95%以上。新落實菸葉病蟲防治藥效試驗田4畝,水稻新品種試驗田1.85畝。
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年末生豬存欄17810頭,全年出欄肥豬29386頭,年末雞存欄21.4385萬隻,出欄雞32.2386萬隻,養蛋雞18萬隻,養鵝8100隻,年加工麵粉770噸,畜牧業總收入5290萬元。扶持培植養殖專業大戶120戶,富增收。

農技推廣

切實貫徹中央、省、市、縣農業工作會議精神,推廣農業新技術,示範帶動,助農增收。在鳳凰村4組、互和村4組、8組實施水稻綜合栽培示範片,強化栽培10.2畝,在機場村3組、銅高村6組實施玉米綜合示範片80.7畝,在鳳凰村4組實施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示範片100.5畝,在聯合村6組進行水稻新品種展示5畝,展示品種5個,在銅高村6組進行玉米品種試驗1.5畝,均獲得較好的試驗示範效果,為推動該鎮新技術推廣任務的全面完成打下了堅實基礎。科學規劃、合理落實,全年完成水稻3120畝,其中優質稻800畝、雜糯間作1000畝,拋秧600畝、旱育秧1800畝、強化栽培示範10畝、稻田保護性耕作500畝、其中示範30畝、玉米地膜覆蓋1710畝、紅苕1100畝、大豆500畝、蔬菜1950畝、綠肥2000畝、雙低油菜800畝。認真抓好農作物病蟲害的普查,預防和防治工作,避免了成片成害或毀種絕種情況發生,遏止了各類有害野生物種在該鎮的蔓延和危害的發生。

鄉鎮企業

以有效開發利用、合理配置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和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全年實現成建制有序輸出185人,海外勞務輸出15人,國內勞務轉移10506人。

財稅金融

堅持依法徵稅,繼續培植和涵養新老財源,促進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發展和財稅收入的穩定增長,全年實現財政收入達到4566.1639萬元。

文教衛生

堅持“科教興鎮”方略,制定切實可行的適齡兒童入學規劃,按時組織適齡兒童少年入學,入學率均達到100%,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率為零。始終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成人教育辦學原則,開展農村培訓適用技術36期、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培訓15期、“陽光工程”培訓4期,加強對職業教育招生的管理,順利現實市內職業中學秋季招生88人,其中犍為職中招生41人。
衛生工作措施有力,責任落實,加強對愛滋病、流感、勾端病等重大疾病的宣傳教育和防控工作,衛生集鎮、衛生村的創建工作穩步推進,積極抓好春秋兩季主渠道除“四害”工作,七個村標準化衛生室全面達標,被縣政府通報表彰。

計畫生育

以“三為主”方針為導向,認真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積極開展“依法管理、村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全年出生358人,計生率為93.02%;採取綜合節育措施率95.17%,安扎率90.79%,完成三結合幫扶戶40戶,“三結合”基地1個,辦理獨生子女光榮證4710戶,發放獨生子女獎勵金28萬元,核實農村獎勵扶助對象41人。

社會生活

圍繞“救災、救濟、扶貧、五保、優撫、安置、婚姻登記”開展工作,全年登記結婚680對。加大對貧困民眾的救助力度,全年臨時救助困難戶110戶,發放臨時救濟金2萬元,有76戶農戶享受了醫療救助,救助資金28640元,城鎮醫療救助47人,金額56550元,減輕了困難民眾治病難的負擔。著力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全年發放優撫金416108.88元,在“八一”建軍節、春節開展擁軍優屬慰問活動。
妥善解決城市弱勢群體的生活困難,對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4340戶,8972人,月發放保障金60.08萬元。在農村有355戶農戶列入農村低保,發放金額79200元,確保了農村特困民眾的基本生活。
紮實抓好老年工作,組織老協會定期開展活動,表彰了33名“孝親敬老”之星,對農村49戶五保老人,實行每人每月足額發放保障金100元,城鎮孤老每人每月享受標準提高到210元。在河口街新增建一個敬老院,有58名“五保”老人住進了舒適的敬老院安享晚年。認真貫徹執行殯葬改革的有關規定,全鎮死亡363人,均實行火化,火化率達100%。
徵兵工作嚴格把關,確保質量,為部隊輸送新兵55人。

基礎設施

搶抓機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協助項目組完成川南減震新增年產100萬支機車前減震器生產線項目、蒼南機械廠機車零部件表面處理生產線遷建項目、年屠宰200萬隻小家禽、4000頭肉牛項目、5000肉牛養殖、80萬頭/年生豬屠宰項目、東門河堤鹽關段護堤工程、511台搬遷、石油公司至川南公司、石油公司至2#橋、銀河花園C區至石油公司道路工程建設及其征地拆遷安置補償工作。
嚴格土地管理,完成農房改建62戶,換建15戶,新建8戶,村民建房85戶,用地8860平方米的規劃和上報工作。

文明建設

配合新農村建設,紮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新建縣級文明村一個;積極開展群體性文化活動,依託12支民眾性組織,參加縣、鎮文藝演出12場次,同時每天民眾還開展自娛自樂的文化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建立留守學生兒童檔案,對248人名留守兒童制定了幫扶措施,落實了幫扶人60名,經常在思想、生活、學習上給予關心。
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工作方針,加強領導、健全制度,堅持對道路、非採煤礦山、水上交通,尤其是月耳壩水庫農用船隻進行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檢查,全鎮組成安全檢查組187個(次),參加檢查680人(次),檢查單位219個(次),查出隱患27件(次),均全面整改。全鎮無企業死亡人數、無水上交通死亡人數、無鄉村道路死亡人數,安全意識普通增強。
認真貫徹“嚴打”行動方案,深入開展“掃黃掃非”、“打黑除惡”、“兩搶一盜”專項鬥爭。1-11月發生刑事案件658件,打掉搶劫、盜竊團伙12個32人,抓獲吸毒人員25人,強戒24人,逮捕56人,刑拘67人,勞教13人,追回贓物贓款價值58.7萬元。
加強治安防範,變民力為警力,全鎮建立由178人組成的專業治安防範隊,511人參加的義務治安防範隊,20人參加的民兵應急分隊,283人參加的治安巡邏隊員,守樓護院260人,專職門衛282人,院壩聯防413人,幫教小組310個。解決了一些影響社會治安的突出問題,確保了治安秩序的穩定,共發生各類糾紛121件,已調解121件,調解成功率100%,與同期相比下降12%,有效控制了民間糾紛轉化為刑事案件的發生。鎮機關長期堅持了領導掛牌值班制度,接待民眾來信來訪49件,辦理49件; 做好“兩勞”釋放人員和違法青少年的幫教工作,全鎮有“兩勞”釋放人員131人,建立幫教小組310個,幫教人員650人,採取了登記造冊、落實專人、定人幫教,不定期地對重點人員談話、家訪、了解和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並想方設法解決他們的就業出路。
玉津鎮下轄村:
互和村
銅高村
和風村
瑞雪村

人口數據

截至2015年,全鎮總人口3.33萬戶8.3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468戶1.6萬人、非農業人口2.78萬戶6.7萬人。
玉津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66726

32983

33743
家庭戶戶數
21619
家庭戶總人口(總)
63472
家庭戶男
31392
家庭戶女
32080
0-14歲(總)
12400
0-14歲男
6421
0-14歲女
5979
15-64歲(總)
49171
15-64歲男
24108
15-64歲女
25063
65歲及以上(總)
5155
65歲及以上男
2454
65歲及以上女
2701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5609
總人口103955人(2017)。

文物古蹟

犍為文廟位於玉津鎮南街297號,是國家AAA級景區,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已有600多年歷史。占地2.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443平方米,結構完整,氣勢宏大。特別是石刻,技藝精美,其明清風格的漢族宮殿式古建築群獨具特色,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和民族藝術精品的集中體現。在全國現存文廟中,規模居全國第四、四川第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