獴美狐猴

獴美狐猴

獴美狐猴(學名:Eulemur mongoz):是一種中等體型的狐猴。頭體長30-35厘米,尾長45-48厘米,體重1.1-1.6千克。尾長要長於體長,尾毛密而長,呈掃帚狀;眼大;被毛濃密,且具鮮明的顏色;吻部延長,形似嘴;外耳殼半圓形;後肢長於前肢,指、趾具扁指甲,第2腳趾上是帶溝槽而彎曲的爪;有36個牙齒,缺上門齒。

棲息於熱帶雨林或乾燥的森林或灌叢。白天或夜間活動,吃昆蟲、果實、蘆葦、樹葉,偶爾吃小鳥。單獨或以家庭方式結群。交配季節性在8-10月,在雨季來臨之前,每胎1幼仔。分布於馬達加斯加西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獴美狐猴是美狐猴屬中體型最小的物種。頭體長30-35厘米,尾長45-48厘米,體重1.1-1.6千克。具毛茸茸的柔軟皮毛。尾長要長於體長,尾毛密而長,呈掃帚狀;眼大;被毛濃密,且具鮮明的顏色;吻部延長,形似嘴;外耳殼半圓形;後肢長於前肢,指、趾具扁指甲,第2腳趾上是帶溝槽而彎曲的爪;有36個牙齒,缺上門齒
上體的顏色從棕色到黃色或黑色,背側的毛色為獨特紅褐色,腹側則是灰白色。尾巴的顏色比較深,臉部略黑,口鼻和頂冠通常呈深色,由暗灰色至黑色,臉部周圍、前額和頸後均有毛須。下體稍灰白或呈奶油灰色。耳朵周圍、臉頰和下頦底下具蒼白灰棕色的皮毛。尾巴毛皮濃密,在地面或樹枝上運動時背部呈弓形。
該種兩性異形,雄性上體灰棕色,尾部顏色較深,下體多蒼白,出生時白鬍子,成熟後即變成紅色。雌性一般都較雄性更蒼白,灰色高於雄性,但下體和雄性一樣,通常有較深的尾尖和奶油灰色的下體。然而,相較於雄性的紅領,雌性兩頰性的鬍鬚形成了奶油灰到白色的圍脖,甚至到深灰色。雌雄兩性的眼睛均是紅橙色。

棲息環境

生活在內陸,棲息地包括乾燥的落葉闊葉林和次生林。在葛摩群島,這種樹棲物種生活在潮濕的森林裡。

生活習性

獴美狐猴的活動模式隨季節而變化,使得它非常不同於其他大多數靈長類動物。在整個豐水期和枯水期的行為差異很大。在旱季,更傾向於晝伏夜出,在雨季來臨後,就改變為更多白天或晨昏活動。一年中都以水果為食物,但花盛開時也可以作為食物,尤其是來自木棉樹的花朵,也都在雨季吃掉,這些狐猴非常喜歡花蜜。在旱季,補充與成熟和未成熟的樹葉。還觀察到偶爾抓食蠐螬和甲蟲。
在內陸,生活在以家庭為小團體的族群,由一個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一至三個它們的後代。但在葛摩則會聚集成大群。因為活動範圍很小,各族群的領地往往重疊,以氣味標記領地,不同族群相遇時會發出聲音以示威脅。

分布範圍

分布範圍被限制在馬達加斯加西北部,也發現在葛摩群島的莫埃利和昂儒昂島,有些個體也可能存在於大葛摩。

繁殖方式

雄性一般占主導地位的居多,有優先選擇食物和配偶的權力。交配季節性在8-10月,在雨季來臨之前,每胎一個,很少雙胞胎。懷孕期後大約126-128天。哺乳期約135天,成年後會被迫離開家族群,在2.5-3.5歲時性成熟。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棲息地喪失,西北部人為的砍伐落葉林,創建牧場和燒木炭。此外,該種獵物為有時被用於寵物交易,並因為毀壞莊稼而遭受人類的迫害和襲擊。在葛摩,獴美狐猴面臨著類似的威脅。
自1974年以來,獵殺狐猴被制定為非法行為。但可悲的是,許多地方的人都不知道這個法律,仍然繼續狩獵。狐猴現在劃定了保護區,在Ankarafantsika自然保護區得到很好的保護,在歐洲和北美圈養並生存在動物園。其中一些機構已經取得了顯著的繁殖成功,因此人工繁殖和再引進方案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努力保護這種小型的,稀有的靈長類動物的未來。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