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視網膜病變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IDS)又叫愛滋病,是20世紀80年代舉世矚目的新型病毒性傳染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以細胞免疫缺陷為主的嚴重疾病。並因此發生難於控制的條件致病微生物感染,常合併惡性腫瘤,如Kaposi肉瘤、Burkitt淋巴瘤等。患者在較短時間內死亡。目前在我國已非少見,且有快速增多的趨勢。愛滋病患者常發生眼底和其他眼部病變,對眼科醫師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眼科
  • 多發群體:愛滋病患者
  • 常見病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食用被患者糞便污染過的水
  • 常見症狀:持續性發熱、盜汗、腹瀉、消瘦,眼底後部血管弓附近有棉絨狀斑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

臨床表現

感染後潛伏期長短不一,短則1年,長則數年甚至10多年(平均4.5年)。全身有持續性發熱、盜汗、腹瀉、消瘦、淋巴結腫大,TH細胞減少,TH細胞與TS細胞比值倒置。由於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對無害的條件致病微生物呈高度易感性,發生多臟器、多系統感染並伴發惡性腫瘤。
眼底損害可發生於HIV感染本身,亦可發生於條件致病微生物的繼發感染。
由HIV感染本身所致者主要表現為棉絨狀斑,大多位於眼底後部血管弓附近或視盤周圍的視網膜淺層,1個或多個悄然出現,在4~6周內自行消失,繼而在不同部位再發生新病灶。棉絨狀斑為視網膜毛細血管前動脈炎症性阻塞,引起神經纖維層局灶性缺血、缺氧、軸漿流阻滯,神經纖維水腫變性而形成。眼底螢光血管造影(FFA)在白斑相應處(包括已消失處)為無灌注區。有時還可見到眼底後極部火焰狀出血及有白色中心的出血斑。黃斑中心凹周圍毛細血管閉塞,亦可導致黃斑水腫滲出,出現沿Henle纖維排列的放射狀微囊樣皺褶和星芒狀斑。
HIV侵犯破壞免疫系統的核心TH細胞,形成不可逆轉的免疫缺陷,從而引起各種條件致病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原蟲)感染性眼底疾病如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弓形蟲性視網膜脈絡膜炎、真菌(念珠菌隱球菌等)性脈絡膜視網膜炎、鳥型分枝桿菌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等。
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在AIDS患者中發病率高達12%~46%(此外見於惡性腫瘤及臟器移植後套用免疫抑制藥的患者)。通常見於病程晚期,但也可先於全身其他病變出現之前。開始時進展緩慢,對中心視力無明顯損害,患者往往並無感覺或僅有飛蚊症。檢眼鏡下見到周邊眼底或後極部血管弓附近有境界模糊、黃白色散在的顆粒狀或灰白色絮樣混濁,逐漸擴大融合。視網膜廣泛性水腫、滲出及火焰狀出血,黃斑星芒狀硬性滲出,使眼底呈碎乳酪與番茄醬樣。
弓形蟲視網膜脈絡膜炎是因弓形體原蟲經睫狀後短動脈進入脈絡膜視網膜或自腦脊液而到達視盤附近。眼底表現與一般後天性弓形蟲性脈絡膜視網膜炎相同。但炎症反應急劇,常因房水、玻璃體混濁而不能透見眼底。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免疫學檢查對確定診斷極為重要,包括末梢血淋巴細胞絕對值、TH和TS細胞值及其比值;HIV分離,檢測HIV抗原及核酸或反轉錄酶。
2.其他輔助檢查
並發巨細胞病毒性視網膜炎時,FFA檢查視網膜有大片無灌注區,動、靜脈管壁均有大量滲漏。病變繼續加劇則視盤充血水腫,視網膜滲出性脫離,視力完全喪失。

診斷

臨床上主要根據病史、高危人群、全身多系統症狀和體徵,反覆性、多種或1種條件性致病微生物感染,結合罕見的Kaposi肉瘤、肺囊蟲肺炎等,可做出AIDS的擬診。

治療

無有效治療方法,重在預防。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IDS)巨細胞病毒感染引起巨細胞視網膜炎者,可用丙氧鳥苷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緩緩滴注,持續數月乃至數年。急性期亦可以丙氧鳥苷玻璃體內注射。能延長患者生命及緩解視網膜炎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