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心理問題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獨生子女心理問題
  • 主要症狀:獨立性差,依賴性強,孤僻性,怯懦脆弱性,逆反與任性
  • 主要病因:社交因素,教育因素,自我因素
臨床表現,評估與診斷,危險因素與發生原因,社交因素,教育因素,自我因素,預防與治療,

臨床表現

有資料顯示,當前獨生子女中心理健康問題相當嚴重,小學生約占15%,中學生占20%,大學生占25%。獨生子女的心理有如下系列特點。
(一)獨立性差,依賴性強
對父母、家庭的過度依賴,是獨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這主要是家長的過度管制造成的。獨生子女的家庭由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攬,除了學習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讓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現意外,對孩子所有的活動都給予關心、照顧、保護,這種保護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總是跟在父母的背後,什麼問題都需要父母來解決,什麼事也不會幹,即使父母生病了獨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顧,久而久之,獨生子女就不願意主動的處理問題,對父母就越來越依賴。
(二)孤僻性
獨生子女在家中沒有親兄弟姐妹,所以經常感到孤獨,同齡夥伴的陪伴時間也十分有限,當今的獨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學和鄰居夥伴,能在一起的時間不多。而且並不能完全彌補獨生子女的孤獨感,這種孤獨一定程度上要通過父母的關愛來補償,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也得不到足夠滿足。很多獨生子女在家時候大多與電視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給長輩撫養,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隨老人們成長起來的,對於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種種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內向、不敢與人交流的性格特點。在這個社會中,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使得父母們紛紛忙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意無暇照顧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孩子們時常要通過給父母打電話的方式來排解寂寞和恐懼。這樣就使獨生子女逐漸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
(三)怯懦脆弱性。當今的大多數獨生子女成長中表現出明顯的怯懦與脆弱性。在順境中長大的他們,習慣於享受在家庭中獨尊地位和非常優待,父母的嬌寵讓他們處在生活的理想世界裡,在經濟上有保證,生活上有安排,一切應該追求奮鬥的道路都被父母鋪好了,安逸優裕的環境中,獨生子女沒有自己的堅定的意志品質、信仰和執著的追求,做事缺乏堅強的獨立性和主見,不能為自己的未來作出良好的規劃,常常表現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難便畏懼不前,或手足無措,對突如其來困難感到無所適從。感情上十分脆弱,容易遇到打擊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極墮落。例如,有的獨生子女被老師批評、考試失敗、同學之間鬧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會使他們產生悲觀、頹廢等消極心態,更甚者會產生退學、自殺等念頭,對社會也將造成不良後果。
(四)逆反與任性
在專制的家庭中成長的獨生子女有著父母對他們過分的“愛”。這部分父母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提出嚴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計畫”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獨生子女產生壓抑、憤慨的情緒,從而導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時期,叛逆情緒表現更加明顯,孩子做事衝動,想法簡單幼稚,對待父母的眼裡管教和長期專制要求逐漸不滿,進而愈演愈烈產生了很多令人遺憾的後果。殺母、殺父的事件時常可聞,令社會震驚。而在寵愛和驕縱的家庭里,獨生子女就較易任性,這可謂是獨生子女的通病。當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孩子的出生和成長成為了家庭的主要開銷,為了讓孩子順利幸福的成長,也彌補父母過去的缺失,父母們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無論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統統滿足,這讓獨生子女們覺得想要任何東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沒有快樂感,所以孩子就變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他所想的,便哭鬧不止,滿地打滾,令人無奈。
(五)自尊心強,不易接受他人的負面評價。獨生子女的優越感是表現在很多方面的,成長的環境為獨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僅表現在物質上,也表現在精神上。父母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優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錯了,家長也捨不得批評,百般袒護,千般寵愛,對孩子的表揚要多於批評,常常給孩子戴高帽子,這容易使孩子只喜歡稱讚和表揚,不喜歡批評,虛榮心較強。很多獨生子女只要聽到別人的負面評價,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經常受不了別人的批評,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容易接受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
此外,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如果較重的話,還會突出表現在:情緒異常、思維異常、行為異常、人格異常等。這些心理問題不僅明顯,而且呈複雜性,從外表表現形式看也呈現多樣性。

評估與診斷

獨生子女雖然一些獨特的心理特徵,但如果出現了心理問題,其種類和特徵往往與其他人群相比沒有明顯特別之處,所以其診斷標準參照其他相應障礙的診斷標準。

危險因素與發生原因

獨生子女心理問題產生的具體原因雖極為複雜多樣,但總的來說,只能從客觀和主觀的方面去剖析。鑒於這種思考,我認為,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的成因主要有:

社交因素

我國目前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的重大變遷之中,社會變遷作為重大的應激源將不可避免地給獨生子女帶來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心理衝突,必然伴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相互衝擊。面對相互撞擊的多元文化,獨生子女難以依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去實現多元文化在主題價值上的有效整合。特別是在各種消極文化迅速蔓延的情況下,那些心理素質差,認知能力弱的獨生子女,更容易產生迷惘、焦慮、消極、衝動、偏激等心理障礙,進而引發行為失范。容易形成不良事件的刺激誘發心理障礙,青少年缺乏思想準備,很難適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複雜,青少年社會經驗不足,很難應付;不健康的文學藝術的影響,黃色書刊的毒害,青少年識別能力差,很難抵制。複雜的社會問題對思想比較脆弱、心理素質比較差得青少年來說是很難應付的,出現心理障礙的情況也比較多。比如,學業受挫、父母離異、感情不容、也是誘發心理障礙的因素。據了解,國外統計資料顯示,父母雙方離異比一方死亡對孩子的刺激還要大得多,極有可能造成孩子心理行為異常。

教育因素

我國的教育作為對個體心理有著直接影響的客觀因素,其本身存在著促使獨生子女滋生心理障礙的病態基因。家長不尊重子女的個性和人格,強迫子女按家長得意志行事,子女不遵從,動則打罵體罰,使子女形成逆反、敵對的心理;還有封閉的親職教育模式,必然造就思想僵化保守、心理閉鎖和性格拘謹的人。在抓子女智力開發和文化知識的學習上,還任意加重負擔、態度粗暴、實行體罰、盲目投資等。這些都會使子女產生抑鬱、焦慮、恐懼等心理障礙。加之,我們的中國家庭缺乏教育獨生子女的傳統和經驗,因此,把獨生子女視為珍寶,嬌慣溺愛的現象普遍嚴重。許多家庭是“有愛無教”,把孩子擺得地位過高,成為家庭中的“特等公民”。只享受權利,沒有一點義務。這樣就難免使獨生子女出現人格障礙或社會適應不良的傾向,甚至會促使孩子走向邪路,中外此類例子均不少見。如2001年2月8日下午,我國某市一名12歲少年因拒絕拉琴懸樑自盡。此事發生約2個小時後,又一名8歲男孩墜樓自殺,只因不願上學。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片面最求升學率仍是學校教育久治不愈的頑症。許多學校只是片面抓學生智力的培養,而忽視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從而難以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自我因素

青少年正處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重要時期,是人生當中最短暫的時期,也是最富有特色的時期。生理心理發生急劇變化,是成熟期的大動盪,是多事之期,內部外部均充滿著矛盾。面對眾多的心理衝突,一部分青少年不善於自我調節和宣洩,又有“閉鎖性”的一面,不願意找別人調節,也容易造成心理疾病。許多獨生子女的自我期望太高,自我設計往往嚴重脫離社會和自己的實際。這樣就必然產生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矛盾,而此種矛盾的加劇勢必導致自我否定。可見,自我設計的偏差是獨生子女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的主觀原因。

預防與治療

在家庭方面要加強對獨生子女的親職教育。首先,轉變親職教育觀念,從“襁褓式”教育轉變為關心體貼與嚴格要求緊密結合的教育方式。要給孩子合理的愛,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自理能力、勤儉節約和吃苦精神;其次,進行愛心教育,父母應教育孩子自愛與愛人,對他人與社會要有愛心。
在學校方面:要提高獨生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校要深入開展個體與群體心理諮詢活動,加強心理衛生教育,把心理教育和諮詢融入課堂;加強獨生子女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在社會方面要通過各種宣傳媒體,把握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使獨生子女確立正確地價值觀,從而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我們應該相信獨生子女在人格社會化方面的弱點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尤其是受家庭環境和親職教育影響的結果,而且獨生子女的這些弱點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學校和家庭在這方面形成共識,形成以學校教育為核心的“親職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獨生子女教育網,發揮整合作用,必定能有效保證和促進獨生子女的社會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