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的心理

兒童心理發展是有規律的。獨生子女的心理發展同樣遵循著兒童心理發展的普遍規律。但由於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和生態環境具有特殊性,因而有許多相應的問題值得探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獨生子女的心理
  • 外文名: Mental status of  single child
介紹,研究內容,獨生子女心理特點的研究,正確對待獨生子女的教育,

介紹

我國社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實行計畫生育政策,有好幾代人是獨生子女。因此,對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進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內容

獨生子女心理特點的研究

兒童心理發展是有規律的。獨生子女的心理發展同樣遵循著兒童心理發展的普遍規律。但由於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和生態環境具有特殊性,因而有許多相應的問題值得探討。
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心理學界開始注重獨生子女心理的研究。
陳科文首先研究了兒童的“合群性”。合群性指的是個人積極接近和參與他人,想獲得他人的認同的趨勢和傾向,以及被他人接受的程度。研究者對北京市城郊14所國小和14所幼稚園的1 148名兒童進行了談話和問卷調查,得到以下結果。
(1)城市獨生子女在合群性方面和非獨生子女無顯著差異。郊區獨生子女在合群性方面明顯差於非獨生子女。
(2)小學生中未上過幼稚園的獨生子女在合群性方面顯著差於上過幼稚園的獨生子女。
(3)無論是幼稚園還是國小,城市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合群性無顯著差異,但國小兒童的合群性普遍高於幼稚園兒童。郊區的小學生中,獨生子女的合群性不及非獨生子女,但郊區幼稚園兒童的這種差異不顯著。
因此,研究者認為,獨生子女並不存在普遍的不合群現象。此外,研究者還發現,幼稚園的教育可以彌補獨生子女家庭中缺乏“兒童集體環境”的不足。因而,大力發展托幼事業,使兒童從小接受集體薰陶,有益於獨生子女性格的健康發展。
我國心理學家茅於燕曾用20個與性格有關的項目,如“怕陌生人”、“見親人很親熱”、“合群”、“不良行為”、“良好行為”、“膽小”、“怕困難”、“任性”等內容組成問卷,對北京市151名3~4歲幼兒的家長和教師進行調查,得到以下結果。
(1)特異性問題:從教師和家長的評價及雙方評價的關係看,未見3~4歲獨生子女性格發展的特異性和兩端性(特好與特差)。
(2)年齡特徵與兒童行為、性格的關係。小年齡組(3~3.5歲)在上述各項目中被評為“差”的多,中年齡組(3.5~4歲)少些,大年齡組(4~4.5歲)更少。被評為“好”的則相反。差異分析發現,3~3.5歲年齡組差異較大,而3.5~4歲年齡組差別較小。因此可以認為,性格的培養在3歲開始較為合適。
(3)行為的有意性。3~4歲的兒童,行為的有意性已有相當的發展,他們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行為來,這種行為的有意性與環境的反饋有密切關係。比如“任性”,不論是否獨生子女,同一兒童在不同環境(如學校與家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表現。3~4歲兒童已經“學會”了不同環境的反饋而表現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行為。
也有一些研究著重分析了獨生子女性格的弱點,如任性、自私、自我中心、不尊重長輩等。但究其原因,是不良教育所致,不是獨生子女的“天性”。

正確對待獨生子女的教育

獨生子女是一個家庭範疇內的概念,並不同於心理學上的“問題兒童”,並非必然有“問題行為”。某些獨生子女之所以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究其根源,主要是由他們不良的親職教育引起的。在全社會的範疇中,獨生子女和其他兒童一樣,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必須遵守同樣的社會規範,將來履行同樣的社會職責。只要不使獨生子女在生活上“獨來獨往”,在行為上“獨斷專行”,他們會與其他兒童一樣健康成長。
獨生子女通常處於家庭的中心位置,往往會受到父母的過度保護。這種過度保護會限制兒童的活動積極性和獨立性,壓抑他們的創造性,妨礙他們與其他人的正常交往,使他們的身心受到嚴重的束縛。過度保護的結果,帶給兒童的常常不是安全和歡樂,而是焦慮和失望。當他們離開父母走向社會時,就會出現嚴重的不適應反應。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沒有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在情感上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不善於體會共享的歡樂,缺乏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又由於他們在家庭中缺乏可供仿效的同齡人,他們只能模仿成人,容易形成言行上的早熟現象。
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這些特點,對於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具有消極的影響。但是,只要採取正確的親職教育,這種消極影響是完全可以克服的。家庭教養方式對他們的社會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民主的教養方式下,獨生子女既可以得到尊重和保護,又可以得到有針對性的教育。家長在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應當充當指導者的角色,滿足他們的正當要求,鼓勵他們進行社會交往,培養他們關心人、同情人的情感品質和尊重人、愛惜物的道德觀念。對兒童的不正當要求和言行,應給予及時的說服教育,幫助他們抵制不正當的願望。這樣,他們的社會化發展就不會出現特殊問題。
專橫的教養方式將會使獨生子女得不到足夠的社會交往的機會,他們容易形成畏縮、利己、沒有安全感和少寬容的特點,社會適應能力和智力都得不到充分的發展。而溺愛的教養方式容易形成他們的任性、嫉妒、膽怯、自理能力差但優越感強的特點,這就使他們形成一種畸形的自我概念,以致他們在家中以支配者自居,任性妄為,而在家外,窮於應變,甚至容易產生攻擊行為。專橫和溺愛的教養方式,嚴重地阻礙獨生子女社會化的正常發展,是極為有害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