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在中國

猶太人在中國

《猶太人在中國(漢法對照)》是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猶太人在中國
  • 簡介: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圖史
  • 編輯推薦:《猶太人在中國(漢法對照)》
  • 目錄:古代來華猶太人和開封猶太社團
內容簡介,目錄,序言,後記,

內容簡介

《猶太人在中國》是一本內容豐富的圖史,由中國傑出的猶太研究權威潘光教授編著。全書逐次介紹了有近千年歷史、如今僅存幾個被同化的後裔的開封猶太社團,自19世紀中葉定居香港和上海的幾百名來自巴格達的猶太商人,來自沙皇俄國和蘇聯的眾多猶太移民(其人數在20世紀初一度達數萬),以及20世紀三四十年代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而來到當時唯一避難地上海的幾萬猶太難民。

目錄

古代來華猶太人和開封猶太社團
從巴格達到香港和上海:來華塞法迪猶太人之興衰
第二故鄉:俄國(阿什肯那齊)猶太人在中國
大屠殺受害者的避難地
中猶傳統友誼的歷史篇章
猶太人在中國:學術研究和公眾關注的熱點
注釋
主要參考書目和資料來源
後記

序言

存在時間最長、但最早消失的是僅存幾名後裔的開封猶太社團。它最終被同化,除了其他諸多原因外,主要是因為中國傳統中從未出現過反猶主義。後來,在一般中國人的心目中也從未把猶太人與其他外國人區別對待。定居中國的猶太人中,大多數不享有治外法權或其他對中國人不友好的殖民特權,因而被視為不占統治地位的外國人。想獲利的人不會去討好他們,愛國的革命者也無需去打倒他。
不過,那時猶太人的生活圈子距一般中國人還是比較遠的。他們生活在租界的小天地中,又自成一個群體。除了商業和音樂以外他們與中國人的接觸不多。中國的音樂界對阿龍·阿夫夏洛莫夫留有美好的印象。他生於俄國,定居中國,積極宣揚並在自己的作品中運用中國傳統音樂和民歌,還努力敦促中國現代作曲家也要注意傳統音樂。除他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從希特勒魔爪下避難來滬的猶太指揮家、音樂教授和演奏家,也在上海的音樂教育中留下了他們的影響。
上個世紀在中國形成的歐洲猶太人社團沒有一個能永遠存在下去。這些歐洲猶太人大多作為難民來華,在他們眼裡,自己僅僅是“坐在行禮箱上”的過客,但實際上許多人在中國度過了一兩代人的時光。他們與中國人之間形成了一種美好的友情,許多人都把中國當作第二故鄉。如今,他們中有這么多人從定居的西方國家和以色列來到新中國探訪尋根,正是這種中國情結的反映。
由於上述“臨時”意識,在中國猶太社團中出生成長的人當中從事中國研究的人不多,而其他地方的猶太學者在漢學領域卻相當活躍。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化界對猶太文化表現出了更多的興趣,魯迅等人翻譯了(經常是從俄語和英語)意第緒作家沙拉姆·阿雷徹姆和佩雷斯等人的作品。而把中國作品譯成猶太語言則是在幾十年後:在以色列被譯成希伯來文
從世界主義的觀點來看。馬克思可說是對現代中國影響最大的猶太人,其次是作為科學楷模和象徵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曾在20世紀20年代到過中國,在上海作過短暫停留。馬克思則從未到過中國,但也相當重視中國的發展。他在《紐約論壇》報上發表過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文章,評論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表示對中國在世界未來發展中的地位充滿信心。

後記

《猶太人在中國》畫冊經過兩年多的緊張編撰,終於問世了。在此期間,我們參考了有關書籍、雜誌、報刊資料數百種,徵集了海外的原在華猶太人及其後裔所珍藏的照片,而有關各方提供的照片也使本畫冊更加充實。《猶太人在中國》畫冊匯集了近500張珍貴的照片和圖片,使讀者能隨著那難忘的歷史場景,再踏一遍猶太人在中國經歷的漫長曆程中留下的足跡,從而對猶太民族史上這東方一頁和中猶人民的傳統友誼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
在此,首先向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領導表示衷心感謝,沒有他們的悉心指導和大力支持,這本畫冊是不可能問世的。汪道涵老市長在百忙中為本畫冊題寫書名,老前輩愛潑斯坦為本畫冊作序,均使本書增色不少,在此一併致謝。
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個人和組織的各種形式的幫助,在這裡,特別向以下個人和組織表示深切謝意:金應忠、陸培勇、內奧米·達利達基斯及丈夫喬治·達利達基斯、伊沙多爾·馬吉德、喬治·萊尼西、米歇爾·曼弗里德、愛德華·魏德曼、弗蘭克·塞勒格、莉莉·芬克爾斯坦、威廉·肖特曼、亞伯拉罕·弗拉特金、伊斯雷爾·基彭、朱迪絲·本一埃利澤、瑞娜·克拉斯諾、佐拉赫·瓦爾哈夫蒂格、麥可·布盧門撒爾、戈爾德·卡明斯基、馬文·托克耶、瑪莎·里斯泰諾、安森·萊特納、斯蒂文·霍奇斯塔德、基亞拉·貝塔、梅西·梅耶、丹尼斯·萊文撒爾、馬丁·弗賴伯格及夫人弗蕾達·弗賴伯格、亞倫·斯利夫卡、伊絲特·芬克及丈夫莫頓·芬克、塞繆爾·施特里克曼、埃胡德·亞里、溫迪·亞伯拉罕、拉契爾·阿貝爾、帕納·薩姆索諾維奇、阿維·尼爾、索妮亞·繆爾伯格、戚元夫、顧浩、卡羅琳·帕拉斯、霍斯特·伊斯費爾德、馬圖克·尼西姆、瑪拉·莫斯塔芬、何曼禮、伊貢·費歇爾硝屆德里克·勃郎寧、崗特·諾貝爾、彼得·帕爾伏及夫人倍蒂·帕爾伏、漢斯·喬瑞茲、傑姬·蘭德、楊雪蘭、黃靜潔、費斯·戈德曼、柯特·杜德納、娜拉·哈同、瓦爾特·錫爾伯斯坦、阿諾爾德·鮑克、蓋爾格·阿姆勃魯斯特、馬丁·倫德納、鄭成信、阿蘭·雅各布斯、迪塔·貝蘭、海倫·拉依特、蘇珊·范妮、康雅柏、柯思萌、莉莉·克萊巴諾夫、羅曼·馬雷克、簡穎湘、羅伯塔·克雷默、楊裕平、苔絲·約翰斯頓、喬習那森·高斯坦、馬蒂亞斯·克隆、弗雷德·克拉尼奇;澳大利亞猶太博物館、美國中猶研究會、以色列貝思·哈特夫所斯大離散博物館、以色列前中國居民協會、華盛頓州猶太歷史協會、上海猶太居民聯合會、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溫哥華大屠殺教育中心、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溫尼伯中華文化中心、西部加拿大猶太文化傳統中心——溫尼伯猶太聯盟、費城‘黃包車聯誼會’、倫敦利奧·貝克研究所、柏林埃克提夫博物館、華裔學志(德國聖奧古斯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