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硯

猴王硯

猴王硯是一方具有天然美的清末端硯,長2 2.5厘米,寬1 7.6厘米,高2.7厘米,集名貴的魚腦凍、胭脂、火挎等自然紋色於一身。作者以硯堂中的魚腦凍天然猴形為主題,在硯上端淺刻桃樹、山巒相襯,形成一幅“獼猴攀桃圖”。此硯雖沒有明顯的硯邊、硯堂和墨池,但作者又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含蓄的手法,將其體現於此硯之中,所追求的是人工與自然的結合。此硯名為“千斤猴王硯”,與同時製作的“白鶴硯、“過面凍硯”一起,號稱為廣東三大名硯。而三硯相比,又推“千斤猴王硯”為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猴王硯
  • 硯台:呈黑色,長方形
  • :2 2.5厘米
  • :1 7.6厘米
得來,來源,故事,

得來

1951年10月,廣州市最著名的古董街文德路,店鋪林立,生意興隆。這一天,一位中年婦女,顫顫巍巍地走進了一家古董店。中年婦人掏出一個小包裹,她小心翼翼地將包裹打開,一方硯台露了出來。=店主將硯台拿在手裡反覆地看了又看。這塊硯台呈黑色,長方形,但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店主搖了搖頭。中年婦人很失望,嘆了口氣,轉身要離開,這時,旁邊一位穿西裝的中年人突然說,“等等,這硯台我要了。” 很快,穿西裝的中年人就以160塊錢買下了這方硯台,160塊錢在1951年的時候決不是一個小數目,那么,這位穿西裝的人為什麼要花這么多錢,買下一塊在別人看來很普通的硯台呢?商承祚如此果斷出手,當然基於他的慧眼識珠了。原來此硯正是廣東的三大名硯之一的端石千金猴王硯。此硯成品於清光緒年間,長17.6厘米,厚2.7厘米。硯右側有銘文“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閒叟珍藏”,左側碑銘文“郭蘭祥作硯項信南刻字”,字型均為隸書.

來源

商承祚買下的這方端硯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顧問何氏在主持開發大西洞時,請名匠所制。當時一共刻了三方硯台,便是後世所稱的三大名硯。一為千金猴王硯,二是鶴硯又稱松鶴硯,三是過面凍硯(又稱魚腦凍碎石硯)。前二硯現都藏於廣東省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碎石硯則不知所終。據考猴王硯因名聲太大,流傳中幾經輾轉。抗日戰爭時,何姓後代把猴王硯賣給了一古董商,後又轉到汪精衛之妻陳璧君手裡。日本投降後為接收大員所掠,再落到私人手中。 猴王硯是三大名硯之首。其質地細膩溫潤,嬌嫩如小兒肌膚。石質色彩甚豐,硯堂內有大片魚腦凍(石品花紋的一種)。形成一隻蹲著的獼猴,眼、鼻、嘴和前足都栩栩如生,故此得名。此硯妙在平時通體黑色,並不引人注目,猴形也不突出。但神奇的是,只要用濕布輕拭一下,石品的花紋就會立刻清晰地顯示出獼猴的形象來。

故事

商承祚曾於年在一陳姓玩家的家裡見過猴王硯。該硯原主何蓬洲,番禺人,就是前面講過的張之洞的幕友,主事開採端硯。每採到好端石,便令高手硯工製成硯,好的送張之洞,次的留給別人,何個人則收起上面所說的三方好硯,分別命名為“猴王硯”、“松鶴硯”、“魚腦凍碎石硯”,並請李文田題《猴鶴硯齋》橫額,李文田是晚清探花,官至禮部侍郎,為當時著名書法家。此亦可見何氏對三硯的重視程度。“猴王硯”由端溪有名的雕刻家郭蘭祥雕鐫,刻工精細,根據原石中魚腦凍的形狀,將之磨出手捧壽桃要吃的猴子神態,生動活潑。在猴子坐地的山洞,左右上下安排了密密嚴嚴的樹林,構圖配致之巧,堪稱絕品。
商承祚商承祚
商承祚用大價錢購得猴王硯後,即告知廣東省博物館“你們可攜款到我家來取。”博物館工作人員上門看後,認為價昂不要。商承祚說你們何年來取都行。”兩年後,博物館終來人要去了。商承祚對他們說“松鶴硯”的鶴飛向松林,雖非凍石,其形可取,亦需購藏;“碎石硯”是在全部凍石間,有各色的小石子集聚而成,誘人欣賞,曾不知下落。此三硯原皆為何家收藏。最後,省博物館副館長終於在1961年與商承祚一起去何家徵購,用了120元,購得松鶴硯,並得李文田題《猴鶴硯齋》橫額;但碎石硯不知下落。前兩方名貴的端硯之王,終得以成為博物館的珍藏。
抗戰時期,他曾冒著戰火在長沙搶救古文物,其中包括一面珍貴的戰國古銅鏡。在文物收藏界,商承祚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長者。
商承祚曾經說獨樂莫如眾樂”,因此他生前曾將家藏的多件文物捐贈給廣東省博物館。其後人也繼承他的遺志,又向深圳市博物館捐贈了多件文物。通算商家在多年裡,共向國家捐贈120件珍貴文物,且分文不取報酬。這些文物中,屬國家一、二級的文物超過60%。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曾說,商家捐獻給國家的文物,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