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場會議遺址

猴場會議遺址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元月1日,一群歷史的巨人驅動著長征的鐵流曾在這兒下榻,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猴場會議”,解決軍事指揮權和紅軍戰略方向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猴場會議後,實質上已經結束了李德的“太上皇”地位,軍事指揮權已經掌握在毛澤東的手中,並實現了戰略方針的轉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猴場會議遺址
  • 地理位置:貴州省甕安縣草塘鎮
介紹,歷史背景,

介紹

猴場會議遺址,在草塘鎮 ( 猴場 ) 西 1 公里的下司宋家灣。原為宋氏住宅,建於民國元年 (1912年)。四周用青磚砌成牆,高約 7 米,內有正廳 5 間,廂房、下廳齊全,石嵌天井,為標準的四合院,俗稱“一顆印”房子。牆左側有碉堡、馬房、正廳後面有花園,桶牆右側竹林掩映,後山古木參天。民國 37 年 (1948年),宋氏因產業糾葛將“一顆印”房子撤散變賣,屋基改作耕地,今僅有殘磚碎瓦散存土中。 1982 年 8 月 25 日,經縣政府批准,將“猴場會議”遺址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草塘鎮政府和草塘人民在集鎮建立猴場會議紀念碑的同時,積極籌資,按猴場會議遺址原樣進行恢復,並塑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博古、李德、李富春等人開會時的群像。

歷史背景

1935 年 12 月下旬,中央紅軍進抵烏江南岸。 31 日下午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猴場 ( 今草塘 ) 宋家灣召開擴大會議,史稱猴場會議。
猴場會議是紅軍入黔後,政治局在黎平會議之後,遵義會議之前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作出了《關於渡江後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重申了黎平會議精神,堅持渡江北上建立新蘇區,完成了紅軍戰略方向的轉移;強調加強政治局對作戰方針的領導,基本上結束了“左”傾冒險主義領導者的軍事指揮權;確立轉入反攻,消滅敵人主力的指導思想,使作戰方針由消極防禦、消極避戰轉為積極作戰、積極防禦;要求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赤化,積極開展政治宣傳,武裝民眾,建立政權,擴大紅軍,瓦解白軍,傳播革命火種。遵義會議決定,紅軍一舉突破烏江,直搗遵義,實現了紅軍處境的根本好轉,挽救了黨和紅軍的命運,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值“猴場會議”召開 57 周年之際,縣委、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建紀念碑,以期永志會議的偉大歷史功績。今已建成,古鎮增輝,形如箭簇,意寓戰略方向再次轉移;體呈三棱,象徵紅軍長征三過甕安。望全縣人民發揚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在紅軍浴血奮戰過的聖土上,創造出無愧於先輩的宏偉業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