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

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

《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是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創作的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63年。

該書是由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章和講演組成的,除導論《論知識和無知的來源》外,分“猜想”和“反駁”兩部分,這兩部分又各分十章。全書圍繞著知識通過猜想與反駁,不斷清除錯誤而增長這一主題展開論述,廣泛涉獵知識論、科學論、真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史和社會科學史等領域。

該書是作者闡述其批判理性主義方法論的主要著作,認為科學開始於問題,即理論由證偽暴露出問題;從靈感出發,提出各種大膽的猜測,形成科學理論,然後對各種理論進行檢驗,從觀察和實驗中達到逼真度較高的新理論。新理論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證偽,又出現新問題。該書從哲學理論和豐富的科學歷史材料證明這個理論,對為什麼“證實”不能解決問題而必須以“證偽”代替也作了充分說明,對科學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概述 
  • 外文名稱:Conjeeture and refutation,the grouth of scientific knouledge
  • 作者:【英】卡爾·波普爾
  • 類別:哲學
  • 首版時間:1963年
  • 字數:423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猜想與反駁》圍繞著知識通過猜想與反駁、不斷清除錯誤而增長這一主題展開論述,廣泛涉獵知識論、科學論、真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史和社會科學史等領域。
該書是作者一系列演講和論文的彙編。作者在序言中指出,這些演講和論文“都論及一個十分簡單的論題,即我們能夠從我們的錯誤中學習。它們形成了一個關於知識及其增長的理論”。
該書分為三大部分:導論、猜想、反駁。在導論中,波普指出,古典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都是錯誤的,無論觀察還是理性都不是知識的源泉。因為“我們的知識有各種各樣的源泉;但沒有一種源泉有權威性。”真正的認識論問題不是關於知識源泉問題,而是知識的正確性、即是否同事實相一致的問題。知識的進步在於批判地考察那些大膽的猜想。猜想與反駁兩大部分分別由十篇論文和演講組成。在這些論文和演講中,波普從哲學史和科學史的大量材料出發,全面的闡述了他的科學哲學思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現的方法,即猜想—反駁方法論。

作品目錄

序言
第二版序
導論
論知識和無知的來源
猜想反駁
一、科學:猜想和反駁
十一、科學與形上學的分界
附錄:科學哲學的若干問題
1.引言
二、哲學問題的本質及其科學根源
2.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三、關於人類知識的三種觀點
3.卡爾納普最早的無意義理論
1.伽利略的科學和對它的新背叛
4.卡爾納普和科學語言
2.利害攸關的問題
5.可檢驗性和意義
3.第一種觀點:終級的對本質的解釋
6.機率和歸納
4.第二種觀點:理論是工具
十二、語言和身一心問題
5.對工具主義觀點的批判
1.引言
6.第三種觀點:猜想,真理和實在
2.語言的四種主要功能
四、關於一些理性的傳統理論
3.一組命題
五、回到前蘇格拉底哲學家
4.機器論證
附錄:歷史上的猜想和赫拉克利特論變化
5.命名的因果理論
六、談貝克萊是馬赫和愛因斯坦的先驅
6.相互作用
七、康德的批判和宇宙學
7.結論
1.康德和啟蒙運動
十三、身—心問題的一個說明
2.康德的牛頓宇宙學
十四、日常語言中的自我涉及和意義
3.批判和宇宙學問題
十五、辯證法是什麼?
4.空間和時間
1.對辯證法的解釋
5.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2.黑格爾的辯證法
6.自主性原則
3.黑格爾以後的辯證法
八、論科學和形上學的地位
十六、社會科學中的預測和預言
1.康德和經驗邏輯
十七、公眾輿論和自由主義原則
2.哲學理論的不可反駁性問題
1.公眾輿論的神話
九、邏輯演算和算術演算為什麼可套用於實在
2.公眾輿論的危險
十、真理、合理性和科學知識增長
3.自由主義原則:一組命題
1.知識的增長:理論和問題
4.關於自由討論的自由主義理論
2.客觀真理論:合乎事實
5.公眾輿論的形式
3.真理和內容:逼真性與概然性的對立
6.一些實際問題:新聞審查和宣傳壟斷
4.背景知識和科學增長
7.政治事例簡表
5.知識增長的三個要求
8.總結
附錄:可能錯誤但形式上卻高度概然的非經驗陳述
十八、烏托邦和暴力
十九、我們時代的歷史:一個樂觀主義者的觀點
二十、人文主義和理性
附錄 若干技術性的注釋
1.經驗內容
2.機率和檢驗的嚴格性
3.逼真性
4.數值的例子
5.人造語言和形式化語言
6.對逼真性的一個歷史注釋(1964)

創作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現代自然科學革命的深入,相對論、量子力學、現代宇宙學等相繼誕生。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由巨觀進入微觀,從低速領域進入到高速領域。在這裡,經驗失去了直觀性,理論離經驗越來越遠,變得越來越抽象。面對嶄新的科學圖景,要想認識、理解科學的新面貌,邏輯實證主義者所建立的關於科學證明的現代邏輯方法論已經不適用了。現代自然科學處於革命時期,也就是作出重大發現的時期。因此,自然科學的發展呼喚著新的科學發現的方法論。波普爾正是順應了這種需要。他在批判歸納法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現的“猜想一反駁”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反映了這一時期科學發展的新特徵。

作品思想

波普爾認為,人們的一切知識都只能通過糾正人們的錯誤而增長。具體而言,知識,特別是科學知識是通過未經證明和不可證明的預言,通過猜想和對問題的嘗試性解決而進步的。這些猜想必須經受反駁或批判檢驗的嚴格控制,反駁或批判檢驗這個環節極為重要,因為“對一個理論的反駁——即對問題的任何認真的嘗試性解決的反駁——始終是使我們接近真理的前進的一步”。這樣一來,人們就能夠從人們的錯誤中學習,進而使得人們的知識不斷增長。
關於知識及其增長,在這個問題上,波普爾的觀點與傳統認識論以及20世紀的邏輯實證主義有著根本的不同。這種根本性的不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知識是猜想或假說。古希臘以來,關於知識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知識與意見相對,是確定性的,能最終證明為真的;另一種認為知識與意見無異,都是猜想或者假說。波普爾贊同後一種說法,認為知識的性質就是猜測,一切都只是猜想織成的網。
第二,不存在終極的知識源泉。波普爾認為,傳統的認識論體系是對知識源泉問題給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產物。這種認識論從來不對知識終極源泉問題本身提出質疑。“知識的終極源泉是什麼?”這個問題的提法是錯誤的,是企求得到一個獨裁主義答案的錯誤問題。經驗主義者認為一切知識的最終源泉是觀察,而理性主義者則認為理智是知識的終極源泉;在知識源泉問題上,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看法其實是大同小異,且都是錯誤的。波普爾指出,知識的終極源泉既非觀察也不是理性,知識有各種各樣的源泉,但沒有一種源泉具有權威性。
第三,如何發現和消除錯誤。波普爾認為,傳統認識論提出問題的構想根本就不對,那是一些企求獨裁主義回答的問題。因此,波普爾建議把知識終極源泉問題轉換為:“我們怎樣才能有希望發現和消除錯誤?”這種問題轉換是基於這樣的一個觀點,即那種純粹的、未玷污的和確實的源泉是不存在的,起源問題不應該同正確性問題混淆。轉換了問題之後,波普爾對“我們怎樣才能有希望發現和消除錯誤”的回答是:“通過批判其他人和我們自己的理論或猜測”。這就是波普爾的基本哲學立場——批判理性主義。
第四,知識的進步在於對先前知識的修改。波普爾認為知識不可能從無一白板一開始,也不是從觀察開始。他指出,經驗主義認識論和邏輯實證主義者深受培根和洛克的影響,認為知識是從無到有,經過觀察的積累而成的。波普爾的觀點是,不存在與理論無關的純粹觀察——觀察滲透理論,且理論先於觀察。知識的進步不是從觀察到理淪的積累,而是從理論到理論——通過對先前知識的修改而獲得新的知識。
第五,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終於問題。
在波普爾看來,科學知識的進步在於通過嚴格的批判性檢驗,不斷地消除和糾正錯誤,才使得我們從錯誤中學習變得可能;但即使是這樣的一幅科學知識增長的圖景也還不是最好的,更好的提法是:“應當把科學構想為從問題到問題的不斷進步——從問題到愈來愈深刻的問題”。更具體一些:“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於問題,終於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

作品影響

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方法是科學發展史中的一大貢獻,它突破了把知識看做是靜態的積累,而認為知識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出版信息

《猜想與反駁》一書1963年分別在倫敦和紐約出版,於1986年首次由傅季重等人譯成中文,作為《20世紀西方哲學譯叢》之一,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198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沈恩明縮編的《猜想與反駁》。
2003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再次出版了這本書,作為《波普爾哲學著作集》中的一本。該版本採用的仍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傅季重等人1986年的譯本。不過范景中根據新版本做了校訂。並增加了索引。

作者簡介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1902—1994年),英國哲學家、批判理性主義的創始人。出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1928年獲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次年取得任中學數學和物理教師的資格,1933年出版《研究的邏輯》後,波普爾名聲大振,1936年應聘前往紐西蘭坎特博雷大學任教。1945年先受聘為倫敦大學講師,翌年赴倫敦經濟學院工作,1948年升為倫敦大學教授,不久出任倫敦經濟學院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系主任,後加入英國籍,獲爵士稱號,當選為英國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1970年退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