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故事(馬克·吐溫創作短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狗的故事》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短篇小說。

馬克·葉溫特別擅長用第一人稱寫作。在《狗的故事》中,他同樣讓一隻擬人化了的狗來充當故事的主人公“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狗的故事
  • 外文名稱:A Dog's Tale
  • 創作年代:1903年
  • 文學體裁:短篇小說
  • 作者:【美】馬克·吐溫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共分三章,在情節安排上喜中有悲,悲中有喜,給人以跌宕起伏、緊湊精巧的感覺。第一章以幽默的口吻述說“我”在母親身邊度過的快樂的童年時光;第二章由喜轉悲:“我”長大後被賣掉了,母子傷心地別離;第三章又由悲而喜:“我”的新家非常漂亮,主人們“都愛我,把我當成寶貝”。不久,“我”生了個小狗仔,“這下子我的幸福可到了極點”。然而,伴隨著冬天的到來,悲劇的序幕也漸漸拉開:育兒室著火了,“我”冒著生命危險將主人家的小娃娃拖離火海,卻被他誤以為是發了瘋,用手杖打折了腿。接著,情節又由悲而喜:事情明了之後,“我”的“英勇行為”受到人們的大加讚揚,又生活在榮耀之中了。好景不長,隨著春天的到來,“我”的厄運又開始了:女主人和孩子們出遠門期間,男主人和他的朋友們用小狗仔做實驗,殘忍地將它殺死了。“我”亦悲痛而死。

創作背景

短篇小說《狗的故事》作於1903年,是作家的晚期作品。吐溫在他的晚年,由於個人生活上的不幸,對社會民主平等理想的破滅和個人經濟上的破產,使其原有的對人類的悲觀看法在晚年更加深化了。在寫作上表現為他將諷刺批判的對象由社會轉向整個人類。“該死的人類”是其晚期作品中的“口頭禪”,譴責人不如動物。“在整個生物界,人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惡意的東西。惡意是一切人的天性……單就這一點就使人類低於鼠類,低於蛔蟲,低於旋毛蟲。”《狗的故事》即是這種情緒下的產物。

人物介紹

“我”
小說一開頭,“我”即做了自我介紹:我的父親是個“聖伯爾納種”,我的母親是個“柯利種”,我是個“長老會教友”。我母親是這樣給我說的,這些微妙的區別我自己並不知道。
母親
在《狗的故事》中,母親是一個不懂裝懂,喜歡賣弄一些道聽途說的字眼或者故事,顯示自己好像受過很多教育,在其他狗的羨慕,嫉妒的眼光中獲得極人的滿足。在該小說中,母親就象徵了那些愛慕虛榮,喜歡故弄玄虛的人。

作品鑑賞

吐溫在《狗的故事》中通篇都採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以動物的善來揭露人性的惡。狗的種種優秀品質與人的種種卑劣品性形成鮮明對照:“我”樂於助“人”,而“人”卻對“我”恩將仇報;另外,母親的虛榮與“我”的謙卑形成對照;眾狗的“盲從”與“我”的“理智”形成對照等等。同時,作者還將事件發生的時間與事件本身作對比,通過二者之間的反差,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比如:在萬物枯死的冬天,“我”卻給了主人家的小娃娃以第二次生命;而在萬物復甦,一切都生機勃勃的春天,男主人卻殺死了“我”的小狗仔。
吐溫在《狗的故事》中對情節的精心安排,使得小說環環相扣、緊湊精巧,同時也體現出他晚年對情節在故事發展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吐溫在《狗的故事》中對鋪墊、伏筆等寫作手法的巧妙運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鋪墊、伏筆的運用,給讀者不斷地造成懸念,使小說有持久的吸引力。
1.重複句子以做鋪墊:在第一章末尾寫道:母親雖然虛榮,好面子,可是她的優點足以和她的缺點相抵消。“我們還從她那兒學會了在危急時刻表現得勇敢和敏捷,決不逃跑,無論是朋友或生人遭到了危險,我們都要大膽地承擔下來,盡力幫助人家,根本不考慮自己要付出多大代價”,同樣的話在母親給我的臨別囑託中又出現了:“為了紀念我,如果別人遇到危險的時候,你就不要想到自己,你要想到你的母親,照她的辦法行事。”葉溫在此重複同一段意思,即是為了給下文—“我”冒著性命危險救主人家的小娃娃—做鋪墊。
2.精心選詞以做鋪墊:在我剛到新家時,有一段對新家的描述:“房子又好又大,還有許多圖畫和精巧的裝飾,講究的家具,根本沒有陰暗的地方,處處的五顏六色都有充分的陽光照得非常鮮亮”。此處吐溫用了“根本沒有”,“處處”等表示絕對意義的辭彙,既有反諷的意味,又為下文發生在這間漂亮屋子裡的罪惡做了鋪墊。
接下來,作者在描述男主人格萊先生時,寫道:“他長得很漂亮,人很機警,動作靈活,一本正經,辦事迅速果斷,不感情用事,他那副收拾得整整齊齊的臉簡直就像是閃耀著冷冰凍的智慧的光!”“機警”、“靈活”為下文—男主人動作迅速,用手杖打折“我”的腿—埋下了伏筆;而“辦事果斷,不感情用事”、“冷冰冰”又為下文—用小狗仔做實驗,絲毫不念及“我”對他的恩情—埋下了伏筆。
3.甚至文中一些看似與主題無關的內容也是作家精心安排的下文的引線:當男主人和他的朋友們在實驗室稱讚“我”的“英勇行為”時,他們順便談到了光學,討論腦子受了傷是不是會把眼睛弄瞎,大家意見不一致,就說一定要用實驗證明才行—這將為他們用狗仔做實驗做鋪墊;又談論植物,這使“我”想起夏天和莎第(主人家的小女孩)種的一些種子,過許多天就會長出一朵花或一些樹來—這為“我”守在小狗墓旁希望他能像植物一樣再長出來—做了鋪墊。
作者採用層層鋪墊、步步設伏的寫作手法,使得小說結構緊湊,讀後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作家圓熟的寫作技巧在此亦得到充分體現。

作者簡介

馬克·吐溫(1835—1910),美國作家,真實姓名是塞繆爾·蘭霍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他的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
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狗的故事(馬克·吐溫創作短篇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