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學(第二版)(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物理化學(第二版)》是2020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物理化學(第二版)
  • 作者:徐飛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9月1日
  • ISBN:978756806289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物理化學(第二版)按照本科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目標是套用型與技術型人才。本書對物理化學概念的深度要求不高,但有廣度。
全書除緒論外共10章,其中第1至第5章為熱力學部分,包括熱力學第一定律、熱力學第二定律、多組分系統熱力學、化學平衡、相平衡;第6章電化學中既有熱力學部分,也有動力學部分;第7章化學動力學基礎則為典型動力學部分;第8至第10章分別為表面現象、溶膠和大分子溶液,主要是套用化學熱力學來解決實際系統的問題,屬於化學熱力學的套用。
本書可作為套用型本科院校化學專業及相關專業學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化工類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0章緒論(1)
0.1物理化學課程的學習目的和內容(1)
0.2物理化學的研究方法(2)
0.3物理化學課程的學習方法(3)
0.4氣體的性質(4)
0.4.1理想氣體(4)
0.4.2摩爾氣體常數(5)
0.4.3混合理想氣體(6)
0.4.4真實氣體與范德華狀態方程(7)
0.5物理化學在生產上的作用(11)
第1章熱力學第一定律(12)
1.1熱力學概論(12)
1.1.1熱力學的基本內容(12)
1.1.2熱力學的方法和局限性(12)
1.2熱力學基本概念(12)
1.2.1系統與環境(12)
1.2.2系統的性質(13)
1.2.3熱力學平衡態(13)
1.2.4狀態與狀態函式(13)
1.2.5過程與途徑(14)
1.2.6熱與功(15)
1.3可逆過程(16)
1.3.1功與過程(16)
1.3.2準靜態過程(18)
1.3.3可逆過程的定義與特徵(19)
1.4熱力學第一定律(19)
1.4.1熱力學能(19)
1.4.2熱力學第一定律的表達式(20)
1.5焓(20)
1.5.1等容熱(20)
1.5.2等壓熱(21)
1.6熱容(22)
1.6.1熱容的概念(22)
1.6.2等容熱容(22)
1.6.3等壓熱容(22)
1.6.4熱容與溫度的關係(23)
1.7熱力學第一定律對理想氣體的套用(23)
1.7.1焦耳湯姆遜實驗(23)
1.7.2理想氣體的Cp與CV的關係(24)
1.7.3理想氣體的等溫過程(25)
1.7.4理想氣體的絕熱過程(26)
1.8相變焓(28)
1.8.1相變焓的概念(28)
1.8.2相變焓與溫度的關係(29)
1.9反應焓(30)
1.9.1等容反應熱與等壓反應熱(30)
1.9.2熱化學方程式(31)
1.9.3蓋斯定律(31)
1.10幾種熱效應(32)
1.10.1生成焓(32)
1.10.2燃燒焓(33)
1.10.3溶解焓和稀釋焓(34)
1.11反應焓與溫度的關係——基爾霍夫定律(35)
1.12節流膨脹——實際氣體的熱力學能和焓(36)
1.12.1節流膨脹概述(36)
1.12.2焦耳湯姆遜係數與實際氣體的熱力學能和焓(37)
本章小結(37)
思考題(38)
習題(39)
第2章熱力學第二定律(42)
2.1自發過程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經驗敘述(42)
2.1.1自發過程的共同特徵(42)
2.1.2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經驗敘述(43)
2.2卡諾循環與卡諾定理(44)
2.2.1熱機效率(44)
2.2.2卡諾循環(44)
2.2.3卡諾定理(45)
2.3熵的概念——熵與熵增原理(47)
2.3.1可逆循環過程與可逆過程的熱溫商(47)
2.3.2不可逆循環過程與不可逆過程的熱溫商(48)
2.3.3熵增原理(49)
2.4熵變的計算(50)
2.4.1理想氣體單純pVT變化過程(50)
2.4.2理想氣體混合過程(52)
2.4.3實際氣體、液體或固體單純pVT變化過程(53)
2.4.4相變過程(53)
2.5熱力學第三定律(54)
2.5.1熱力學第三定律的敘述(54)
2.5.2規定摩爾熵和標準摩爾熵(55)
2.5.3化學反應過程的熵變(55)
2.5.4熵的物理意義(56)
2.6亥姆霍茲自由能與吉布斯自由能(57)
2.6.1亥姆霍茲自由能(58)
2.6.2吉布斯自由能(59)
2.6.3吉布斯自由能變的計算(59)
2.7熱力學狀態函式之間的關係(62)
2.7.1熱力學基本方程(62)
2.7.2麥克斯韋關係式(63)
本章小結(64)
思考題(64)
習題(65)
第3章多組分系統熱力學(68)
3.1偏摩爾量(68)
3.1.1偏摩爾量的定義(68)
3.1.2偏摩爾量的集合公式(69)
3.1.3吉布斯杜亥姆公式(69)
3.2化學勢(70)
3.2.1化學勢的定義(70)
3.2.2化學勢判據(71)
3.3氣體混合物中各組分的化學勢(72)
3.3.1理想氣體的化學勢(72)
3.3.2非理想氣體混合物的化學勢——逸度的概念(72)
3.4稀溶液中的兩個經驗定律(73)
3.5理想液態混合物(73)
3.6理想稀溶液中各組分的化學勢(74)
3.6.1理想稀溶液的定義(74)
3.6.2理想稀溶液中任一組分的化學勢(75)
3.7實際溶液中各組分的化學勢(75)
3.8化學勢的套用——稀溶液的依數性(76)
3.8.1蒸氣壓下降(76)
3.8.2沸點升高(76)
3.8.3凝固點降低(77)
3.8.4滲透壓(78)
本章小結(79)
思考題(79)
習題(80)
第4章化學平衡(82)
4.1化學反應的方向和平衡條件(82)
4.1.1化學反應的平衡條件(82)
4.1.2化學反應的親合勢(83)
4.2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83)
4.2.1氣相反應的平衡常數(83)
4.2.2液相反應的平衡常數(86)
4.3化學反應的等溫方程(86)
4.3.1化學反應的標準摩爾吉布斯自由能(86)
4.3.2化學反應的等溫方程(87)
4.3.3ΔrGm的計算(88)
4.4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90)
4.4.1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90)
4.4.2壓力對化學平衡的影響(92)
4.4.3惰性氣體對化學平衡的影響(93)
本章小結(94)
思考題(94)
習題(95)
第5章相平衡(100)
5.1基本概念(100)
5.1.1相(100)
5.1.2組分數(100)
5.1.3自由度數(102)
5.1.4相律(102)
5.2單組分系統相圖(103)
5.2.1水的相圖(104)
5.2.2硫的相圖(106)
5.2.3克拉貝龍克勞修斯方程概述(106)
5.2.4超臨界流體萃取(108)
5.3二組分氣液平衡系統(109)
5.3.1理想溶液壓力組成圖(109)
5.3.2理想溶液溫度組成圖(111)
5.3.3非理想溶液的px圖和Tx圖(112)
5.3.4精餾原理(114)
5.3.5完全不互溶液體系統——水蒸氣蒸餾(115)
5.4二組分液液平衡系統(116)
5.5二組分液固平衡系統(118)
5.5.1生成簡單低共熔混合物相圖(118)
5.5.2形成化合物的二組分系統相圖(122)
5.5.3二組分部分互溶的系統相圖(124)
5.6三組分系統(125)
5.6.1三組分系統的組成表示法(125)
5.6.2部分互溶三液體系統(127)
5.7分配定律及其套用(128)
5.7.1分配定律(128)
5.7.2分配定律的套用——萃取(129)
本章小結(130)
思考題(130)
習題(130)
第6章電化學(133)
61電化學體系及法拉第定律(133)
611電化學體系(133)
612法拉第定律(134)
62離子的電遷移和遷移數(135)
621離子的電遷移現象(135)
622離子的遷移數(137)
63電解質溶液的電導(139)
631電導、電導率與摩爾電導率的概念(139)
632電解質溶液的電導測定(140)
633電導率、摩爾電導率與濃度的關係(141)
634離子獨立移動定律和離子的摩爾電導率(142)
64電導測定的套用(143)
641檢測水的純度(143)
642弱電解質的解離度及解離常數的測定(143)
643難溶鹽的溶解度(或溶度積)的測定(144)
644電導滴定(144)
65電解質溶液的活度、活度係數及德拜休克爾極限公式(選學內容)(145)
651平均離子活度和平均離子活度係數(145)
652離子強度(147)
653德拜休克爾極限公式(148)
66可逆電池與惠斯通標準電池(149)
661原電池(149)
662可逆電池(149)
663惠斯通標準電池(150)
67原電池熱力學(151)
671由可逆電動勢計算電池反應的摩爾吉布斯自由能變(151)
672由原電池電動勢的溫度係數計算電池反應的摩爾熵變(151)
673電池反應摩爾反應焓的計算(151)
674原電池可逆放電反應過程的可逆熱(151)
675能斯特方程(152)
68電極電勢和電池的電動勢(153)
681標準氫電極(153)
682電極電勢(154)
683原電池電動勢的計算(156)
6.9極化作用和電極反應(157)
6.9.1極化作用與極化曲線(157)
6.9.2去極化作用(158)
本章小結(159)
思考題(159)
習題(159)
第7章化學動力學基礎(162)
71基本概念(162)
711化學反應速率(162)
712化學反應機理(163)
713質量作用定律(164)
72濃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165)
721反應級數(165)
722零級反應的動力學方程及其特徵(165)
723一級反應的動力學方程及其特徵(166)
724二級反應動力學方程及其特徵(168)
725反應級數的確定(169)
73幾種典型的複雜反應(171)
731對峙反應(可逆反應)(171)
732平行反應(173)
733連串反應(連續反應)(174)
74溫度對反應速率的影響(175)
741范特霍夫經驗規則(176)
742阿侖尼烏斯公式(176)
743活化能(176)
75複合反應的速率方程(178)
751複合反應速率的近似處理方法(178)
752鏈反應(180)
76反應速率理論概述(182)
761碰撞理論(182)
762過渡狀態理論(183)
77溶劑對反應速率的影響(186)
78催化作用(187)
781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徵(187)
782單相催化反應(188)
783多相催化反應(189)
79光化反應(189)
本章小結(190)
思考題(191)
習題(191)
第8章表面現象(194)
81表面現象概述(194)
811比表面吉布斯自由能與表面張力(194)
812表面張力的影響因素(195)
813研究表面現象的熱力學準則(196)
82潤濕與鋪展(197)
821潤濕作用(197)
822液體的鋪展(198)
83高分散度對物理性質的影響(198)
831彎曲液面的附加壓力——拉普拉斯方程(198)
832高分散度對蒸氣壓的影響(200)
833高分散度對溶解度的影響(201)
834高分散度對熔點的影響(201)
835亞穩態現象(201)
84溶液表面的吸附(202)
841溶液表面的吸附現象(202)
842吉布斯吸附等溫式及其套用(202)
85表面活性劑(203)
851表面活性劑的分類(203)
852親水親油平衡值(203)
853表面活性劑的作用(205)
86氣固表面上的吸附(208)
861物理吸附與化學吸附(208)
862氣固表面吸附等溫線(209)
863弗羅因德立希經驗式(209)
864單分子層吸附理論——朗格繆爾吸附等溫式(210)
865多分子層吸附理論——BET吸附等溫式(211)
87固液界面上的吸附(212)
871分子吸附(212)
872離子吸附(213)
873固體吸附劑(213)
88粉體的性質(214)
881粉體的比表面積(214)
882粉體的微粒數(215)
883粉體的密度(215)
884粉體的空隙率(215)
885粉體的吸濕性(215)
886粉體的流動性(216)
閱讀材料(216)
本章小結(218)
思考題(218)
習題(219)
第9章溶膠(220)
91膠體化學概述(220)
92分散系統的分類及其特徵(221)
921分散系統的分類(221)
922溶膠的基本特徵(222)
93溶膠的製備與淨化(222)
931製備溶膠的途徑與必要條件(222)
932分散法製備溶膠(222)
933凝聚法製備溶膠(223)
934均勻溶膠的製備(224)
935溶膠的淨化(224)
94溶膠的光學性質(225)
941光的吸收、散射與反射(225)
942瑞利公式(225)
943溶膠的顏色(226)
944比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26)
945超顯微鏡法測定膠體粒子的大小(227)
95溶膠的動力學性質(227)
951布朗運動(227)
952擴散(228)
953沉降(228)
954沉降平衡(229)
955溶膠的滲透壓(229)
96溶膠的電學性質(229)
961電動現象(229)
962溶膠粒子的帶電原因(231)
963擴散雙電層和溶膠的穩定性(231)
964膠團的結構(232)
965電泳的計算和測定(233)
97溶膠的穩定性和聚沉(234)
971溶膠的動力學穩定性和聚結不穩定性(234)
972電解質對溶膠的聚沉作用(235)
973其他因素對溶膠聚沉的影響(236)
本章小結(236)
思考題(237)
習題(237)
第10章大分子溶液(239)
101大分子化合物的結構(239)
1011大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特點(239)
1012大分子化合物的平均摩爾質量(240)
102大分子溶液概述(241)
1021大分子溶液的基本性質(241)
1022大分子溶液對溶膠的作用(242)
103大分子電解質溶液(243)
1031大分子電解質概述(243)
1032大分子電解質溶液的電學性質(244)
1033大分子電解質溶液的穩定性(246)
1034大分子電解質溶液的相互作用(246)
104大分子溶液的滲透壓(246)
1041大分子溶液的反常滲透壓(246)
1042滲透壓測定大分子的平均摩爾質量(247)
1043唐南膜平衡(247)
105大分子溶液的黏度(249)
1051黏度的定義和表示方法(249)
1052大分子溶液黏度概述(250)
1053大分子電解質溶液的黏度(252)
1054流變性簡介(252)
106凝膠(254)
1061凝膠的分類(254)
1062凝膠的結構(254)
1063膠凝作用和影響因素(255)
1064乾膠的溶脹和影響因素(255)
1065離漿和觸變(256)
本章小結(256)
思考題(257)
習題(257)
附錄(258)
附錄A國際單位制(SI)(258)
附錄B一些物質的摩爾定壓熱容與溫度的關係(101 325 Pa)(260)
附錄C一些有機化合物的標準摩爾燃燒焓(298 K)(260)
附錄D一些物質的標準摩爾生成焓、標準摩爾生成吉布斯自由能、標準摩爾熵
及標準摩爾定壓熱容(298 K)(261)
參考文獻(265)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