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心

牧心

牧,即治;牧心,苦心精心經營著一種思維、思想抑或一種心情。孔子曰:“得人心者得天下。”《孫子兵法》亦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牧者,因勢而導也,能牧心者,方能牧天下。牧心的境界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哲學,是人生態度的外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牧心
歷史典故,詞語探源,歷史故事,

歷史典故

《元昊吟》元昊以兀卒自稱,兀卒西夏語中意天青子。好水川之戰,早窺中原鹿,久蓄南牧心。元朝吳師道 《吳禮部詩話》:“ 戴錫 祖禹 能詩,因 牧心 推獎,遂知名。

詞語探源

心是需要放養的,可稱之為“牧心”。“牧心”之說,來自“牧牛”的啟發。小時在農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幅牧牛圖。一個牧童,坐在牛背上,一手牽著牛繩,一手拿著柳條。牛一邊走著,一邊啃著路邊的草。如發現牛伸長脖子,有吃地邊青苗的企圖,牧童就會牽一下牛繩,或用柳條抽一下牛脖子,或用雙腳敲一下牛肚子,以示警告。牛得到警告,就會乖乖地吃草,不謀他圖。如果牧童偷玩,悄悄溜下牛背,牛就會被青苗誘惑,到地里偷吃幾口。如果沒有人咋唬,沒有鞭子抽來,就會放膽大嚼起來。可見牛是要靠人來放養的,牛不牧,必吃了莊稼。如果牛能自覺安於吃草,知青苗味美而不貪,何必還要人放牧呢?將牧牛喻作牧心,真是妙不可言。其妙,在於形象生動,在於道理的深入淺出。牧牛與牧心,事不同而理相近。牧牛為防牛貪吃,牧心為防官貪心。知牧牛之理,就明牧心之道。

歷史故事

孔子與子路同游。見一失去雙腿的殘疾人在放風箏,孔子與子路前去望其形。子路施禮道:“先生,您是在放風箏嗎?”老人回答說:“我不是在放風箏,我在牧心!”子路不解:“心在何處?”那人道:“在繩的那端!乘著它,我曾經到北海之濱和南海之涯。”不遠,又見一盲人在作畫,孔子與子路前去觀其畫。子路施禮道:“您已經失去了光明,如何能分辨七彩?”盲人說:“我不是在作畫,我在牧心!”子路不解:“心在何處?”那人答:“在畫筆上!拿起筆,我就能感受到七彩的世界。”又往前走,見一人在撫琴,孔子與子路向前聽其樂。子路問道:“你的音樂好美妙啊!”旁邊人道:“他是聾人。”子路用筆交談:“你聽不見聲音,如何奏出五律?”那人寫道:“我不是在撫琴,我在牧心!”子路不解:“心在何處?”那人答:“在琴弦上!撥動琴弦,我便聽到了天籟之音。”子路問孔子:“三位先生都說在牧心,可我怎么就看不見心在哪兒呢?”孔子嘆曰:“那是因為我們的心還在牢籠中。不見心者,當牧心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