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頭

牡丹頭

牡丹頭,古代婦女髮式之一。牡丹頭是一種高髻,蘇州盛行此式,後逐漸流行北方。

《堅瓠集》:“我蘇(蘇州)婦人梳頭有‘牡丹’、‘缽盂’之名, 鬢有‘鬧花’、‘如意’之號”。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有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式高大,實際高約七寸左右,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這種髻當系假髮襯墊,加以黏汁光潤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牡丹頭
  • 出自年代:明代
  • 所屬類別:婦女髮式,一種高髻
  • 流行地區:蘇州
  • 流行年代:明末清初
簡介,流行年代,

簡介

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有人說其重者幾至不能舉首,形容其式高大,實際高約七寸左右,鬢蓬鬆而髻光潤,髻後施雙綹發尾。這種髻當系假髮襯墊,加以黏汁光潤之。

流行年代

牡丹頭流行的時代是明末清初,明末清初尤侗詩:“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這裡說明了,牡丹頭最早是南方的流行,時代大概是明末時代興起的,但從現 在絕大部分的資料看,明末應該還是極少,那種大高且蓬鬆的髮型要到清初才真正盛行,清初《閱世編》中也提到順治後有“高卷之發”,清初董含在《三岡識略》中記稱:余為諸生時,見婦人梳發高三寸許,號為新鮮。年來漸高至六七寸,蓬鬆光潤,謂之牡丹頭,皆用假髮襯墊,其重至不可舉首。” 清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也提到:竊怪今之所謂“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種種新式,非不窮新極異,令人改觀,然於當然應有、形色相類之義,則一無取焉。李漁《無聲戲》第七回《人宿妓窮鬼訴嫖冤》也多次提到牡丹頭:
王四前前後後共做了六七年生意,方才掙得這主血財;又當四五年半八,白白替她梳了一千幾百個牡丹頭,如今銀子被她賴去,還受了許多屈刑,教他怎么恨得過?
王四原是聰明的人,又常在婦人家走動,看見梳慣的,有什麼不會?就替她精精緻致梳了一個牡丹頭
從明末到清初,呈現出某種愈發高聳的態勢,清初女子的髮型,是繼晚唐五代後第二個高髻時代,準確講是一 種高鬢髮,而細仔觀察清初的資料,只有一種髮型是符合這種要求的,那就是在禹之鼎的《喬元之三好圖》中的女樂,還有楊晉《豪門佚樂圖》中的女眷,還有在許多版畫中出現的一種髮型,鬢髮高聳,而如清初徽州黃孺人肖像中顯示的那樣,更是與高至六七寸的髮型相若合,這種髮型如果不在裡面加墊,是無法梳得這么高的,對比張愛玲談到一九五一年的髮型,須用襯墊的髮型基本都同數此理,她在《留情》中寫到:她(敦鳳)摸摸頭髮,頭髮前面塞了棉花團,墊得高高的,腦後做成一個一個整潔的小橫卷子,和她腦子裡的思想一樣有條有理。因為如果是露在外面的高髻,就不會說以假髮襯墊,而是如南北朝的假頭,或是唐代的半翻髻等,直接做好了,用時套在頭上的。也正因為把鬢髮梳得高高的,所以在《無聲戲》中才會說王四梳牡丹頭是一種常態,因為當時的婦女都是以此為美的,髮型可以改變,但鬢式卻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