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山(鄭州市中牟縣牟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鄭州市中牟縣縣城北面,現在已經消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牟山
  • 外文名:mushan
位於鄭州市中牟縣縣城北面,現在已經消失。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此處進行官渡之戰,雙方修築了龐大高聳的土山,進行禦敵。牟山也是這些在戰爭中建築的防禦工事的遺存而來。被後人稱為“牟山”,這個名字一直被沿襲下來。
明朝正德十年(即公元1516年)的《中牟縣誌·山川》中說:“牟山,在縣治北五里,高十餘丈,延數十里,上建牟山廟,縣之得名於此。”這是史籍記載的對“牟山”的最早稱謂。
不過,“縣之得名於此”卻是謬傳,事實上,不是縣之得名於牟山,而是牟山得名於縣。清朝的《中牟縣誌》中還記載說:“牟山,……上建牟山廟。產麻黃草。”可見,當年的牟山是草木茂盛之地,上面還盛產中藥麻黃。
抗日戰爭以前,當地老百姓把牟山稱為“老冢”,大概是牟山上曾經有過古墓的緣故。
昔日,抗戰期間為了抵擋日軍侵入,黃河被炸開造成花園口決堤事件。牟山因此被浩蕩的黃河之水毀滅。
在牟山尚未被黃河水沖毀的時候,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六,中牟縣城及其附近的人們,都習慣於在這一天上牟山尋春遊玩。當時,在中牟民間還廣泛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正月十六上老冢(指牟山),上過老冢腰不痛。”所以,正月十六這天,附近的老百姓都放下手頭所有的活計,紛紛涌到牟山,盡興暢遊,無比愉悅。到目前為止,中牟縣城還保留著正月十六到中牟縣城趕春的傳統。
據說,那時的牟山上面有幾條彎彎曲曲的小路,附近是凸凹不平的地形,路兩邊草木繁茂,茵陳、茅葉、野韭菜等長得鬱鬱蔥蔥,翠綠可愛,在山頂向下看,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牟山的面積約有40畝地那樣大。
1938年,牟山的山頂上修建有碉堡和戰壕,碉堡是用附近百姓家的樹木和門板築成的。當時,牟山已經被黃河水沖毀一半了。1938年的6月9日,國民黨軍隊奉蔣介石之命決開了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試圖以黃河水阻擋日本侵略者。結果,黃河水沒有阻擋住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僅僅兩天的時間,黃河水就吞沒了大半箇中牟縣,大水所到之處,田園盡沒,人畜喪命。在巨大的洪水中,屹立了千年的牟山也無法幸免於難,面臨著滅頂之災。1940年夏天,洪水不僅沒有減退之勢,反而越來越大,將牟山又沖刷了一遍。1941年,洪水的主流轉移到了縣城北部,當年秋天,洪峰再次湧起,牟山山腳很快被洪水衝垮,轟然倒塌,成為了一堆黃土,在茫茫洪水的漲落之中蕩然無存了。
牟山上曾經有過的牟山廟又被稱為“名山廟”,後來又演變為“明山廟”,如今,中牟縣城北面的明山廟村,就是因其而得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