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

牟子

牟子(170年~?),名融,字子博。蒼梧郡廣信人。東漢末年佛學家。蒼梧隱士,自幼博覽群書,博學多才。他精通諸子百家,成為廣西最早研究佛學的人,極力推崇老子的『絕聖棄智,修身保真』的學說。三國初,著有《理惑論》(37篇),糅合儒、道各家學說,是中國第一部佛學專著。

基本介紹

  • 本名:牟子
  • 字號:名融,字子博
  • 所處時代:東漢
  • 出生地:蒼梧郡廣信
  • 出生時間:170年
人物生平,人物軼事,

人物生平

牟子原是儒生,博覽經傳,也讀神仙家之書,但認為虛誕不可信,常以五經難之。東漢中平6年(189)靈帝死後,天下混亂,他與母避難交趾,26歲回故鄉蒼梧(治所在今廣西梧州市)娶妻。因感“方世擾攘,非顯己之秋”,執意不仕,而致志於佛教,兼研《老子》。“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為背五經而向異道”,乃作《理惑論》答辯,針對佛教傳入中國後所引起種種議論和疑難,分別給以辯解。
牟子說了一句有名的話: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人物軼事

牟子與道教思想
牟子生活的時代,正是道教剛創立的時代。
當有人問: 王喬、赤松、八仙之篆,《神書》百七十卷,長生之事,與佛經豈同乎· 牟子回答說: 比其類,猶五霸之與五帝,陽貨之與仲尼;比其形,猶丘垤之與華、恆,涓瀆之與江海;比其文,猶虎鞹之與羊皮,斑紵之與錦繡也。道有九十六種,至於尊大,莫尚佛道也。神仙之書,聽之則洋洋盈耳,求其效,猶握風而捕影。是以大道之所不取,無為之所不貴,焉得同哉! ①牟子用五霸比不上五帝陽貨比不上孔子,釋迦牟尼創教時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比不上佛教來說明中國的道教就是比不上佛教。道教所講的那一套神仙、長生之術,全是捕風捉影,無稽之談。
牟子說,他曾拜過三個師傅,一個自稱七百歲,一個自稱五百歲,一個自稱三百神仙之術,秋冬不食,或入室累旬而不出 ,就像不吃東西的蟬和冬眠的蟒,沒有聽說蟬和蟒特別高尚,人秋冬不食,入室累旬不出 的修煉,是違背聖人教導的,沒有什麼高尚之處。《牟子理惑論》一書,是佛教傳入中國初期,由中國文人學士所寫的一本宣揚佛教思想的著作。作者用問答形式論述佛教的過程中,大量引用儒家、道家經典,廣取譬喻,而極少引用佛經,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一開始便深深地影響著佛教。東漢末年,佛教剛開始流行,對於這個外來的宗教,人們對它還很生疏,很不了解,他們只能用中國固有的觀念來看待它、理解它,牟子對佛陀及其教義的理解,正是這種時代的反映。牟子一方面引證《老子》講解佛教,又引述佛教教義附會《老子》;另一方面以儒者面孔去問,又以儒家思想去解答。這說明在牟子身上,已明顯地表現出了融會儒、道、佛三家的傾向。牟子對於道教的態度就顯得偏頗,而牟子對佛教這種理解,與印度佛教教義也難免有許多不符合之處,這也說明佛教從傳入中國開始,便同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思想發生了密切的關係。《牟子理惑論》一書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佛教的理解,是研究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歷史有參考價值的重要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