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赤羽病

赤羽病,又稱阿卡班病,是牛、羊的一種以流產、早產、死胎、胎兒畸形、木乃伊、新生胎兒發生關節彎曲積水性無腦綜合症簡稱AH綜合徵)為特徵的病毒性傳染病。

病原,病原病毒,病毒培養,流行病學,症狀與病變,診斷,防制,

病原

病原病毒

本病的病原赤羽病病毒是布尼安病毒科(Bunyaviridae)、辛波(Simbu)病毒群的成員之一。病毒顆粒呈球形,有囊膜,病毒含單股RNA,病毒含4種蛋白,G1,、G2、N、L

病毒培養

本病毒適於多種細胞培養,易增殖並產生細胞病變,除適應牛、豬、豚鼠和倉鼠腎細胞以及雞胚原代細胞培養外,還能適應於Vero、BHK-21、HmLu-1等各種傳代細胞,其中HmLu-1細胞株的敏感性高。實驗動物中小鼠易感,小鼠腦內接種可引起腦炎致死,但腦以外途徑接種不感染;倉鼠對本病毒雖較易感,但以孕鼠的腹腔或皮下接種時,才可導致胎兒感染。

流行病學

懷孕的牛、綿羊和山羊對本病最易感,圍產期的胎兒常受到感染。病毒主要由吸血昆蟲傳播,因而本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有試驗證明,用本病病毒胸腔接種庫蠓,病毒可在其體內複製並至少能在體內持續9d。

症狀與病變

感染本病的孕牛,一般不現體溫反應和臨床症狀。特徵性的表現是妊娠牛異常分娩,多發生於懷孕7個月以上或接近妊娠期滿的牛。感染初期胎齡越大的胎兒早產發生的越多,中期發生難產,即使順產,新生犢也不能站立。後期多產出無生活能力的犢牛或瞎眼的犢牛。綿羊在懷孕1~2個月內感染本病毒後,可產生畸形羔羊,包括關節彎曲、腦積水和無腦症。病理變化主要是胎兒體形異常(關節、脊柱和頸骨彎曲等)、大腦缺損、腦形成囊泡狀空腔、軀幹肌肉萎縮並變白。

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確診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查,包括病原學鑑定和血清學試驗。病原學鑑定時,可將病料接種於小鼠腦內,一般在接種後6d左右發病,傳第2代時2~5d死亡,收穫鼠腦,分離病毒;或取病料接種HmLu-1細胞或Vero細胞,2~4d後出現細胞病變,4~5d後出現蝕斑;也可取上述死亡鼠腦或感染細胞培養物用免疫螢光技術檢查病毒抗原。血清學試驗,可用未吃初乳的新生犢牛或流產胎兒血清,做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血凝和血凝抑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斑點免疫吸附試驗。
目前國內報導的試驗方法較少,所見的只有微量中和試驗和瓊脂擴散試驗。在上述各種血清學試驗中,以中和試驗結果較為可靠。

防制

加強進出口檢疫防止病原傳人,改善環境衛生徹底消滅吸血昆蟲及其孽生地,制定計畫定期進行疫苗接種,是預防本病的三項有效措施。日本和澳大利亞用HmLu-1細胞培養病毒,用甲醛滅活,添加磷酸鋁膠作為佐劑,製成滅活苗,在流行季節到來之前,給妊娠母牛和計畫配種牛接種兩次,免疫效果良好。在日本,已研製出弱毒苗,據說其效果優於滅活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