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角思)

牛角(角思)

牛角(角思),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質角髓。具有化瘀止血,收澀止痢的功效。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牛角(角思)
  • 別名:牛角胎、牛角筍
  • 外文名稱:Os-Medulla Bovis seu Bubali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瘀血疼痛;吐血;衄血;腸風便血;崩漏
  • 性味:味苦;必溫
簡介,來源,原形態,生境分布,性狀,化學成份,炮製,各家論述,

簡介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Niú Jiǎo (Jiǎo Sī)
【英文名】osteoid marrow in ox horn, osteoid marrow in buffalo horn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收澀止痢。主瘀血疼痛;吐血;衄血;腸風便血;崩漏;帶下;痢下赤白;水瀉;浮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燒灰調敷。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黃牛或水牛角中的骨質角髓。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2.Bubalusbubalis Linnaeus.
採收和儲藏:加工牛角時,將取出的骨質角(角思)用清水浸泡數日,再洗淨,曬或烘乾。

原形態

1.黃牛,體第1.5-2m,體重一般在280kg左右。體格強壯結實,頭大額廣,鼻闊口大,上唇上部有兩個大鼻孔,基間皮膚硬而光滑,無毛,稱為鼻鏡。眼、耳都較大。頭上有角1對,左右分開,角之長短、大小隨品種而異彎曲無分枝,中空,內有骨質角髓。四肢勻稱,4路,均有蹄甲,其後方2趾不著地,稱懸蹄。尾較長,尾端具叢毛,毛色大部分為黃色,無雜毛摻混。
2.水牛,體比黃牛肥大,長達2.5m以上。角較長大面扁,上有很多工發紋,頸短,腰腹隆凸。四肢較短,蹄較大。皮厚無汗腺,毛粗而短,體前部較密,後背及胸腹各部較疏。體色大多灰黑色,但亦有黃褐色或白色的。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其性格溫馴,生長較快。食植物性飼料。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均有飼養。
2.全國大部分地區均飼養,以南方水稻田地區為多。

性狀

性狀鑑別,本品呈圓錐形,微彎曲,基部較粗,上部漸尖,長紅15cm,底徑約5cm。外表粗糙,灰白色或灰黃色,滿布骨質細孔,並有少數淺縱溝。質堅硬。橫切面中空,外壁厚約6mm,灰白色,較細緻,內層有粗大髓樣組織。氣微腥,味淡。

化學成份

含碳酸鈣、磷酸鈣等。

炮製

生牛角鰓:牛角鰓洗淨後,劈成小條,日曬夜露至無腥為度,再曬乾。炒牛角鰓:先將砂子入鍋炒熱,再入生牛角鰓拌炒至黃色為度,取出、篩去砂子,放涼即可。

各家論述

1.《本經》:下閉血,瘀血疼痛,女人帶下血。
2.《藥性論》:黃牛角鰓灰,能止婦人血崩不止,赤白帶下,止冷痢、瀉血。
3.《本草拾遺》:燒為黑灰,末服,主赤白痢。
4.《日華子本草》:燒焦,治腸風瀉血,水瀉。
5.《本草蒙筌》:除吐衄。
6.《綱目》:治水腫。
7.《醫林纂要》:長筋力。
8.《綱目》:牛角鰓,筋之粹,骨之餘、而鰓又角之精也。燒之則性澀,故止血痢、崩中諸病。
9.《本草經疏》:牛角鰓,乃角中嫩骨也。苦能泄,溫能通行,故主婦人帶下及閉血、瘀血疼痛也。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