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村(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鎮牛角村)

牛角村(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鎮牛角村)

牛角村地處石岐偏西22公里、阜沙鎮西北部,東接阜東村,西南與東鳳鎮東罟村隔河相望。西接衛民村,北接羅松村。村民委員會駐地牛角街1號號段,距阜沙鎮府3公里。有大小河涌8條,總長 12.57 公里。下轄南強、新村、河仔、正河、低地等五條自然村,總面積3平方公里,2009年戶籍數998戶,戶籍人口3928人,外來、暫住人口 15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角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中山市
  • 人口:3928人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發展情況,

基本概況

牛角村地處石岐偏西22公里、阜沙鎮西北部,東接阜東村,西南與東鳳鎮東罟村隔河相望。西接衛民村,北接羅松村。村民委員會駐地牛角街1號號段,距阜沙鎮府3公里。有大小河涌8條,總長 12.57 公里。下轄南強、新村、河仔、正河、低地等五條自然村,總面積3平方公里,2009年戶籍數998戶,戶籍人口3928人,外來、暫住人口 1500人。
牛角村

歷史沿革

十六世紀中葉已淤積成沙洲,形似牛角,名牛角,為東海十六沙之一。明中至清初已有耕墾。1820年順德縣及本市黃圃人和小欖人遷此定居築圍,名永勝圍。
牛角村
牛角村歷史上是革命老區,解放前革命前輩歐初在牛角成立根據地與日寇、國民黨、地主作鬥爭,直至解放勝利。
清宣統二年(1910年),永勝圍立名牛角鄉,隸屬香山縣第九(第十一段)浮墟段。民國25年(1936年)立力第九區牛角鄉。民國38年9月(1949年),牛角鄉劃入中山縣鳳儀鄉。1951年1月,牛角鄉劃入中山縣第九區鳳鳴鄉。1953年6月,立為中山縣第十四區(直管)牛角鄉(歸阜沙片)。1957年2月,立為中山縣阜沙鄉牛角村,1958年8月改稱黃圃人民公社阜沙耕作區第三生產營。1961年8月,第三營(即牛角圍)分出牛一、牛二、牛三、牛四等四個生產大隊(俗稱“四條牛”)。1966年5月阜沙公社從大黃圃公社析出,牛角圍的四個生產大隊易名:牛一大隊稱衛民大隊;牛二大隊稱牛角大隊;牛三大隊稱東升大隊;牛四大隊稱南強大隊。1998年稱牛角村民委員會;2001年12月重新與南強村合併成為新牛角行政村。牛角村1965年分出衛民村、阜東村和以前的南強村,是牛角圍的中心。

發展情況

耕地、土特產
牛角村1990年耕地面積4500畝,2009年耕地面積3800畝。
牛角村
人口、戶數、姓氏、民族、僑情
2009年農業人口數3928人,非農業人數22人,外來人口 1500人。壯族2人其它人口均為漢族,。
2002年有45個姓氏,2008年增加到70個姓氏,其中梁、李、馮、陳、吳、黃、羅姓氏均超100以上、梁占人口中的1350人,約占30%。阜東華僑及港澳同包25人,地區包括港澳及多個國家。
鄉村建設
2004年,全村進行了自流水水管更換,同時為牛角村內17個小組的道路、街、巷,安裝路燈。2005-2009年期間,牛角村在得到市鎮相關單位的支持下,先後共投入 210 萬元,建設一河兩岸,將原有1.5米寬的道路擴建成3-4米寬的水泥路,改造橋樑 18座,共96萬元,清理、疏通河道12.1 公里,約合140多萬元。
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2007年村民人平均純收入7942元。全村二樓以上房屋占65%,磚瓦房占35%;人均居住面積32平方米,村民有汽車54輛。2005年,62%村民參加了合作醫療,五保戶、低保戶、特困戶由政府集體資助,建了磚房。牛角村現有人口3800人,100%參加了合作醫療,村民每月需繳交金額為50元/年,最高報銷上限為15000元。農村養老保險復蓋率35%左右,我鎮參保基數為300元,每月老人領取養老金為171元。新人每月繳交金額為48元,其中市鎮每月補貼16元,新人每月實繳交32元。城鄉醫療保險剛在2008年8月才起步,每人每年需繳交55元,市鎮補貼144元/年。
轄區有農村信用合作社,派出所,市場,達到市一級的幼稚園、國小、中學等附屬設施一應俱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