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海棠

牛耳海棠

牛耳海棠(學名:Begonia sanguinea Raddi)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株平滑無毛。莖直立,常有分枝,紫紅色,基部常木質化。葉互生,斜心狀卵形,長10-17.5厚米,寬5-10厘米。花小,白色,數朵組成聚傘化序;總花梗細長,紅色。蒴果倒卵形,長14-17毫米。花期:夏季。

原產於巴西,廣泛栽培於世界各地,中國各大、中城市公園有栽培。生長於熱帶地區,其性喜溫暖、濕潤、強散射光的環境,不耐高溫,夏日忌陽光直射,忌乾旱,畏澇,不耐瘠薄,較耐低溫,生長適溫為18-27℃。

其葉色油綠光亮,株形端莊,高矮適中,是室內、陽台擺設的理想盆栽觀葉植物;又是常用作園藝和美化庭院的觀賞植物。牛耳海棠在巴西常用作藥用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扦插,組織,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株平滑無毛。莖直立,常有分枝,紫紅色,基部常木質化。葉互生,斜心狀卵形,長10-17.5厚米,寬5-10厘米,先端具短驟尖頭,基部心形,兩側不對稱,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血紅色,具掌狀6-9脈;葉柄稍肥厚,紅色,圓柱狀;托葉闊卵狀長圓形,長19-25毫米,寬8-17毫米,先端急尖。
花小,白色,數朵組成聚傘花序;總花梗細長,紅色;苞片長圓形,長6-12.5毫米,寬1-2毫米,早落;雄花:花被片4,外層2片圓形,內層2片狹長圓形;雌花;小苞片極小,長1-2毫米,長圓形,早落;花被片卵形,長約4毫米;子房3室。蒴果倒卵形,長14-17毫米,具3枚不等大的翅。花期:夏季。

產地生境

原產於巴西,廣泛栽培於世界各地,中國各大、中城市公園有栽培。牛耳海棠生長於熱帶地區,其性喜溫暖、濕潤、強散射光的環境,不耐高溫,夏日忌陽光直射,忌乾旱,畏澇,不耐瘠薄,較耐低溫,生長適溫為18-27℃。
牛耳海棠牛耳海棠

繁殖方法

扦插

牛耳海棠採用扦插和分株繁殖。扦插時間在4-5月、9-10月,插穗每3-4節為一段,插於素沙中,遮蔭,保持90%的溫度,40-50天可移栽上盆。

組織

外植體的滅菌:將葉片用1洗潔精浸泡30分鐘,用流水沖洗乾淨後在超淨工作檯上用酒精消毒8秒後無菌水沖洗2次,再用0.1%的升汞分別消毒7分鐘(其中滴加一滴吐溫 )。處理後用無菌水沖洗7-8次, 無菌濾紙吸乾葉片表面水分後,在無菌托盤內將葉片切成1厘米×1厘米的小方塊,葉背向下接種到MS培養基上,接一片外植體。處理接種60瓶外植體,第10天成活率達59.44%
初代培養:將無菌外植體接種到含不同濃度配比的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的初代培養基中, 其中NAA濃度 0.1-0.2毫克/升,6-BA濃度0.5-1毫克/升,誘導外植體產生愈傷組織。培養14-21天后,葉片開始膨大,變厚,並出現向上彎曲或向下拱起的現象,28-35天后葉片表面開始出現點狀綠色愈傷組織 ,繼續培養後愈傷組織逐漸變多 ,部分處理中伴有不定芽和不定根的分化。愈傷組織誘導率達87.08%。
繼代分化與增殖:將初代培養中誘導出的愈傷組織塊和不定芽塊切割成小塊轉接到含NAA濃度0.1毫克/升+6-BA濃度0.5-1毫克/升配比的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的繼代培養基中,進行不定芽的分化與增殖試驗。40天后可以觀察到出芽極多,增殖迅速,芽體健壯,分生倍數達42.43%。
培養條件:培養溫度為(25±1)℃,相對濕度為60-80%,光照強度為1500勒克斯,光照時問為12小時/天。培養基均採用MS+食用白砂糖30克/升+瓊脂6.5克/升+植物生長調節劑,pH調至5.8-6.0,121℃高壓滅菌20分鐘。

栽培技術

牛耳海棠喜富含腐殖質的、疏鬆肥沃的、排水良好的中性至微酸性土壤。可用腐葉土、菜園土或塘泥土與腐熟的廄肥、蛭石(沙子)、椰糠,按5:3:2:1配製。盆苗應置於半蔭蔽處養護,夏季應防因高溫高濕而引起的根腐病。
牛耳海棠牛耳海棠

主要價值

其葉色油綠光亮,株形端莊,高矮適中,是室內、陽台擺設的理想盆栽觀葉植物;葉型優美亮麗,花白色,春天開花,成熟植株易於栽培,是常用作園藝和美化庭院的觀賞植物。牛耳海棠在巴西常用作藥用植物,可以作為秋海棠科藥材的一種拓展性品種,有很高的藥用潛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