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生傑

牛生傑

牛生傑,男,1962年9月生,寧夏中衛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雲和降水物理與強風暴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生傑
  • 外文名:niushengjie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寧夏中衛人
  • 出生日期:1962.09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信仰:中共黨員
  • 代表作品:雲和降水學及人工影響天氣
個人成就,個人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任免信息,科研項目,代表論文,學術科研,

個人成就

牛生傑教授在雲和降水學及人工影響天氣、大氣氣溶膠等領域,曾主持完成或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四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三等獎三次;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被人事部中國氣象局評為全國優秀氣象工作者(省部級勞模);江蘇省“333”人才工程培養人選;先後五次應邀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或訪問研究.2004年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推薦,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訪問國際理論物理中心(該中心設在義大利)三個月;在本專業權威刊物和核心刊物共發表研究論文30餘篇;提出並實施跟蹤雲和降水系統跨省區人工增雨作業,所取得的雲物理研究成果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中推廣套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在沙塵氣溶膠研究方面,初步建立了西北地區沙塵氣溶膠微結構概念模型。

個人經歷

學習經歷

2004年畢業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象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89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2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7年7月-至今,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2004年11月-2017年7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校黨委常委
2004年7月-2004年9月,義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學術訪問
2003年5月-2004年11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南京中美合作遙感中心主任
2002年10月-2003年5月,南京氣象學院教授
1997年11月-2002年10月,寧夏氣象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1983年11月-1997年11月,寧夏氣象科學研究所,先後任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長、所長
1982年8月-1983年10月,寧夏氣象局業務秘書

任免信息

2017年7月27日,任命牛生傑同志為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免去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職務。

科研項目

1、國家科技支撐計畫(2008BAC48B01)“南方冰雪災害天氣預測預警評估技術研究”,200901-201012,課題負責人
2、科技部氣象行業專項“長江三角洲霧害監測預警及災情評估研究”(GYHY(QX)2007-6-26),200801-201012,負責人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0537034) “層狀雲降雨物理過程及其人工催化物理效應的觀測研究”,200601-200912,負責人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0175003)“層狀雲催化後過冷水消耗與恢復規律的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200201-200412,負責人
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9565010)“賀蘭山地區沙塵暴若干問題的觀測研究”,199601-199912,負責人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9060017)“冰雹雲人工催化效果的數值模式檢驗“,
199101-199312,負責人

代表論文

1. 不同天氣條件下寧夏夏季降水滴譜分布參量特徵的觀測研究,《高原氣象》,2002年第21卷第1期,37-44
2. 賀蘭山地區沙塵暴沙塵啟動及垂直輸送物理因子的綜合分析,《氣象學報》,2002年第60卷第2期194-204
3. 賀蘭山地區沙塵暴若干問題的觀測研究,《氣象學報》2001年第59卷第2期,196-205
4. 賀蘭山地區沙塵氣溶膠粒子譜分布的觀測研究,《大氣科學》2001年第25卷第2期,243-252
5. Observational researches on sandstorms in helanshan area,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01,15(4),485-497
6. 賀蘭山地區大氣氣溶膠光學特徵研究,《高原氣象》,2001年第20卷第3期,298-301
7. 賀蘭山地區沙塵氣溶膠質量濃度的觀測分析,《高原氣象》,2001年第20卷第1期,82-87
8. 賀蘭山地區沙塵氣溶膠化學組分及富集因子分析,《中國沙漠》2000年第20卷第3期,264-268
9. 沙漠地區大氣擴散規律研究,《中國沙漠》2000年第20卷第3期,301-304
10. 賀蘭山地區沙塵暴發生次數的變化趨勢,《中國沙漠》2000年第20卷第1期,55-58
11.賀蘭山地區大氣冰核濃度的測量及分析,《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年第23卷第2期,294-297
12. 冰雹譜分布及Z-E關係的初步分析,《氣象學報》1999年第2期,217-225
13. 賀蘭山地區沙塵暴的統計分析和觀測研究,第一屆國際沙塵暴學術研討會上宣讀,1997.11,敘利亞,大馬士革。
14. 降水性層狀雲中水凝物粒子的譜分布,《高原氣象》,1995年第14卷第1期,114-120
15. 層狀雲降水過程及其人工催化的數值模擬,寧夏首屆青年科技工作者學術年會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4;寧夏首屆青年學術年會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主持編譯雲和降水最新進展(譯文集),氣象出版社,1994年
主編寧夏氣象科技文選(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學術科研

32、Niu, S. J., C. S. Lu, H. Y. Yu, et al., 2010: Fog research in China: An overview. Adv. Atmos. Sci., 27(3), 639-662, doi: 10.1007/s00376-009-8174-8.
31、Niu, S. J., X. C. Jia, J. R. Sang, et al., 2010: Distributions of raindrop sizes and fall velocities in a semiarid plateau climate: Convective versus stratiform rains. J. Appl. Metero. Climate., 49(4), 632-645, doi: 10.1175/2009JAMC2208.1.
30、Niu, S. J., Q. Y. Zhang, 2010,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aerosols in a semi-arid area in China: Diurnal cycle, seasonal variability and dust events. Asia-Pacific J. Atmos. Sci., 46(1), 65-71, doi: 10.1007/s13143-010-0007-2.
29、Niu, S. J., C. S. Lu, Y. G. Liu, et al., 2010: Analysis of the microphysical structure of heavy fog using a droplet spectrometer: A case study. Adv. Atmos. Sci., 27(6), 1259-1275, doi: 10.1007/s00376-010-8192-6.
28、Liu X., and S. Niu, 201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structures of an intense severe convective cloud with a spectral bin microphysics model. Adv. Atmos. Sci., 27(5), 1078-1088, doi: 10.1007/s00376-010-8088-5.
27、Lu, C., S. Niu, L. Tang, et al., 2010: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g water in Nanjing area of China and its related fog microphysics. Atmos. Res., 97, 47-69, doi: 10.1016/j.atmosres.2010.03.007.
26、Yue P., S. J. Niu, Y. Q. Hu, et al., 2010: Turbulent intensity and its similarity function over an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during spring. Sci. China Earth D-Sci., 53(5): 773–780, doi: 10.1007/s11430-010-0064-5.
25、Liu X. L. and S. J. Niu, 2009: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cloud particles in 3-D convective cloud. Sci. China Ser D-Sci, 52(8): 1195-1206, doi: 10.1007/s11430-009-0112-1.
24、Zhang Y. and S. J. Niu, 2009: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understorm frequency variation and their possible relation with the adjustment of crop distribution in the Leizhou Peninsula. J. Tropical Meteorology, 15(1): 89-92, doi: 1006-8775(2009) 01-0089-04.
23、Liu D.Y., J. Yang, S.J. Niu, et al., 2011: On the Evolution and Structures of a Radiation Fog Event in Nanjing, Adv. Atmos. Sci., 28(1), doi: 10.1007/s00376-010-0017-0.(in press)
22、Xu D., J. Qu, S. Niu, et al., Xianjun Hao.2011: Sand and Dust Storm Detection over Desert Regions in China with MODIS Measure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in press)
21、Niu S., Y. Zhou, R. Jia, et al., 2011: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microphysics of ice accretion on wires: observations and simulations. Sci. China Earth D-Sci.(in press)
20、牛生傑, 李蕊, 陸春松, 等. 2011:三種下墊面溫度及結冰預報模型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待發表).
19、李艷偉,牛生傑,羅寧等,積雲併合擴展層化型積層混合雲的數值模擬分析,地球物理學報,2009,52(5): 1165-1175.
18、牛生傑,王存忠,岳平. 冬春交替期沙塵過程對黑河流域戈壁地表能量平衡擾動的個例分析,中國沙漠,2010,30(2),407-412.
17、牛生傑,岳平,劉曉雲. 2004年春夏季兩次沙塵暴期間地面氣象要素變化特徵對比分析,中國沙漠,2007,27(6): 1067-1071.
16、牛生傑,孫照渤. 春末中國西北沙漠地區沙塵氣溶膠物理特性的飛機觀測,高原氣象,2005,24(4): 604-610.
15、牛生傑,安夏蘭,桑建人. 不同天氣系統寧夏夏季降雨譜分布參量特徵的觀測研究,高原氣象,2002,21(1): 37-44.
14、牛生傑,章澄昌. 賀蘭山地區沙塵暴沙塵起動和垂直輸送物理因子的綜合研究,氣象學報,2002,60(2): 194-204.
13、牛生傑,章澄昌,孫繼明. 賀蘭山地區沙塵暴若干問題的觀測研究,氣象學報,2001,59(2): 196-205.
12、牛生傑,章澄昌,孫繼明. 賀蘭山地區沙塵氣溶膠粒子譜分布的觀測研究,大氣科學,2001,25(2): 243-252.
11、Niu S., C. Zhang, and J. Sun. Observational studies on sandstorm in helan mountainous area,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2001,15(4): 485-497.
10、牛生傑,孫繼明. 賀蘭山地區大氣氣溶膠光學特徵研究,高原氣象,2001,20(3): 298-301.
9、牛生傑,孫繼明,陳躍,等. 賀蘭山地區春季沙塵氣溶膠質量濃度的觀測分析,高原氣象,2001,20(1): 82-87.
8、牛生傑,章澄昌. 賀蘭山地區春季沙塵氣溶膠的化學組分和富集因子分析,中國沙漠,2000,20(3): 264-268.
7、牛生傑,孫繼明. 賀蘭山地區沙塵暴發生次數的變化趨勢,中國沙漠,2000,20(1): 55-58.
6、牛生傑,安夏蘭,陳躍,等. 賀蘭山地區大氣冰核濃度的測量及初步分析,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23(2): 294-297.
5、牛生傑,馬磊,翟濤. 冰雹譜分布及Z-E關係的初步分析,氣象學報,1999,57(2): 217-225.
4、主編寧夏氣象科技文選(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
3、賀蘭山地區沙塵暴的統計分析和觀測研究,第一屆國際沙塵暴學術研討會上宣讀,1997.11,敘利亞,大馬士革。
2、牛生傑,何珍珍. 降水性層狀雲中水凝物粒子的譜分布,高原氣象,1995,14(1): 114-120.
1、主持編譯雲和降水最新進展(譯文集),氣象出版社,1994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